快乐童年

来源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anhu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里,她是一名优秀的学生,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在赛场上,她是一名出色的国际象棋棋手。她从3岁起就接触国际象棋,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小棋王”了。十多年来,她参加了全国、省、市各级比赛数十次,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她就是“小棋王”李婧妍。
  我快樂我下棋
  和别的孩子一样,李婧妍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同的是,她的童年不是在歌声中度过的,而是与国际象棋为伴。李婧妍的姥爷是国际象棋教练,妈妈也是国际象棋的爱好者。在他们的影响下,李婧妍3岁时就开始接触国际象棋了。那时,李婧妍并不太懂国际象棋的规则,只是和妈妈一起胡乱地玩。妈妈特别有耐心,一点点地引导,使李婧妍逐渐喜欢上了国际象棋。妈妈一边教她学习国际象棋,一边进行启蒙教育。下棋下累了,妈妈就带她去中山公园散步,还经常领着她穿过马路,到新华书店去看书。“妈妈,这里的书可真多呀!”李婧妍一边翻书,一边发出感慨。《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益智故事》《成语典故》《名人故事》……李婧妍徜徉在书海里,看到花花绿绿的彩图,兴奋不已。可是,她不认识几个字,于是妈妈就耐心给她讲解,有时还会重复好几遍。各式各样的“童书”让李婧妍乐此不疲。妈妈向她推荐的书,她一本也不放过。
  4岁半开始,李婧妍就坐上火车去全国各地参加各类国际象棋比赛了。“我第一次参加的比赛是在江苏无锡举行的。上千人的场地,我一个人也不认识,当时家长不得入场,我只好跟在其他选手的后面,找自己的座位,然后熟悉场地,再投入比赛。”那次比赛,李婧妍虽然没有获得名次,但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种子。她知道自己的成长必然要与国际象棋为伴,从中她还悟出了许多超出同龄人的道理:只有付出努力,敢于挑战,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李婧妍5岁就上学了。她每天做完功课,再去学下棋。有一天,妈妈问她:“你每天下棋,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呀,下棋多有意思呀!这局输,下局赢,好有成就感啊!”2003年7月25日,李婧妍参加了辽宁省国际象棋锦标赛,获得女子组第二名;在接下来的辽宁省少年儿童国际象棋锦标赛和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棋院棋类比赛中,她又分别获得了女子组第五名……证书、奖章、奖牌向李婧妍飞来,让这个懵懂的少年对国际象棋充满了向往。她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
  不放弃,就会有奇迹!
  怀着愉快的心情李婧妍他就中学了,在沈阳市敬业中学初一班上,她的年龄最小,各科成绩却排在班级前列。让人有点遗憾的是,每次考试,李婧妍总和“第一”擦肩而过,“第二、第二、第二……”面对无数个“第二”,李婧妍想不通:“我怎么成为‘千年老二’了?”老师帮她分析原因,并说:“咱班有几个同学想和你竞赛呢,你敢不敢?”李婧妍一听,说:“好啊!”随后,老师找到了班级单科考第一的学生,让他们和李婧妍进行学习竞赛。这让李婧妍劲头更旺了。
  排名虽然总是第二,但数、理、化却一直是李婧妍的优势学科。李婧妍说:“我想这与下国际象棋不无关系。国际象棋有助于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想象力,能够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学习和下棋相辅相成,都是要在乱麻中理出头绪,进行逻辑推理。所以数学的证明题、几何推理题,我从不丢分……”
  李婧妍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国际象棋比赛,点遗憾的是,她还没有拿到全国比赛的一等奖。她知道,那个第一就在这远方,但需要她更加努力和奋斗……
  机会终于来了,在第十届“西岗杯”全国青少年棋院棋类比赛上,李婧妍在不利的情况下,反败为胜,摘得了她盼望已久的金牌。这次比赛后,李婧妍在桌子上写下了一行字:“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奇迹!”这一行字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她在数十次的考试、比赛中总结出的人生经验。
  困境原来就是一笔财富
  李婧妍在一篇题目这《困境原来就是一笔财富》中写道:“有一种宽广叫海洋,有一种生命叫希望,有一种信念叫坚持……然而,你可知道有一笔财富叫困境?困境中的感动是财富,困境中的成功更是财富。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总会有失败、挫折与之相伴。你陷入困境可能会抱怨,甚至是绝望,不过,当你重新审视它时,你就会发现困境原来就是一笔财富。”
  李婧妍的妈妈曾经是一名社区工作者,她觉得只有学习和下棋的人生对孩子来说太单调了。“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才能成大器。”她带着女儿一起参加了沈阳晚报社推出的“利群阳光助学活动”的志愿者。第一次做志愿者的李婧妍,通过活动结识了很多优秀的“阳光学子”,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一股不屈不挠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梦想,李婧妍的梦想是当一名国际刑警,在侦破领域干出一番成绩来。在此,我们也祝福李婧妍能一路走好,并取得新的成绩。
其他文献
1917年夏,北大在上海招生,刚从美国归来的胡适担任了阅卷工作,有一篇作文引起了他的兴趣,他毫不犹豫地给了满分。然而,这名考生其他几科成绩特别差,数学竟然考了零分。按照当时北大的规定,有一科考试成绩为零分就不予录取,但胡适爱才心切,在几天后的招生会议上,胡适慷慨陈词,为这名考生讲情,最后,这名考生终于被北大破格录取了。  后来,这名考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亲笔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外争国
赫莱布是英国皇家探险队的一名成员。  1946年12月,赫莱布随皇家探险队攀登珠穆朗玛峰。历经9天的艰苦攀爬,他们终于成功地登上峰頂。可就在下山的路上,探险队遭遇了可怕的暴风雪。狂风漫卷着雪花,让探险队员们的每一步显得异常艰难。  暴风雪越下越大,根本就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更让队员们绝望的是,他们所带的食品已所剩不多,如果停下来扎营休息,很可能在下山之前,大家就已经饿死;但如果继续前行,他们又会因为
结识大张一家,缘于他的儿子亮亮。  我们这栋楼在小区最北边,隔着一堵墙就是报社的大院。小区里的孩子放学后经常翻墙到报社的大院里玩耍,于是,墙上不时出现豁口。时间久了,一个瘦弱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每次都是绕一大圈从报社的正门走进大院。这个小男孩就是亮亮。  起初,我以为亮亮胆子小。可是有一次,几个孩子踢球时皮球落到了高高的白杨树的树杈上。那一天,风很大,树梢随风摇来晃去,孩子们都不敢爬上树去
呼吸有节奏、脉搏有频率,大自然充满了快和慢的协调,“不会说话”的文字也暗藏着韵律哦!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节奏感,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只有把握住文章的节奏,阅读才会更有效。如果你读书时,感到越读越困,就说明你没有体悟到文章的节奏,另外,也说明你没有真正读懂文章。  本期,让我们来聊一聊阅读中的“快”和“慢”。  面对紧张的考试时间和不断增长的阅读篇幅,我们不得不想办法提高单位时间的阅读效率。效率来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械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也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夜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转动,并且它
阅读不仅要提高效率,讲究“快”,更要在一目十行的匆匆浏览中有的放矢地“慢”下来。阅读中的“慢”不同于生活中的“慢吞吞”,放慢速度是为了精细阅读,是为了更深更准确地领悟文章字句段所传达的意思。  文章的节奏不可能一快到底,但究竟该在哪里放慢阅读速度,该在哪里拉下速读的手刹?关键要在明确文章类型的基础上,把握住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去段落中追根溯源。  当读完一遍文章后,要问问自己这篇文章传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1  父亲站在我家屋后洒满阳光的山坡上,一个多月后,那里将鲜花盛开。  “我得为蜂箱选个合适的位置,向阳、背风、花草树木要多。以后这里就是蜜蜂的家了。”  父亲开始修整那片山坡,两天后,把蜂箱从院子里扛到山坡上,5个蜂箱,来回10趟,60分钟。  父亲修整山坡时弯下的腰,扛着蜂箱时俯下的背,与地面折成那么虔诚那么低微又那么坚韧的角度。  2  其实我是不愿意父亲养蜂的。我知道被蜜蜂蛰一下有多疼,同
螟蛉有子  诗经是古代的歌谣,经过孔子选定,由汉朝人毛亭编撰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作“毛诗”。其中的小雅小宛篇有这样四句:“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这四句的大意是这样:螟蛉的幼虫被蜾蠃带走了(蜾蠃将螟蛉的幼虫作为自己的孩子来养),好好教育你的子女,像蜾蠃带走螟蛉的幼虫一样。  所以古代常用“螟蛉”来表示义子。  但事实上,有人读到这句诗时,很不以为然。他就是陶弘景。  《诗经》的旧
做法:  (1) 带领人先展示几本与众不同的书。  (2) 所谓“与众不同”包括:特殊材质,比如有一种宝宝洗澡时可以看的书,是用塑料制成的。  (3) 加特效道具,比如附有按钮,可按出声音。  (4) 特别编辑方式,比如“双线进行书”,书页切割开来,上半部是一种结局,下半部又是一种结局。  (5) 特别装订法,比如有一种“扑克书”,根本没有装订,无页码,一页页散装,读者可以随意“洗牌”,爱从哪一页
雪豹达娃真的死了吗?达娃的孩子会不会也要饿死?拍电影的叔叔为什么不救他们?看完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很多孩子这样问。  这里我们推荐一篇妈妈的观后感,和大家共赏。  不怕你们笑话,这电影的末尾我是哭着看完的。  原本以为这是一部给小朋友看的电影,应该会以喜剧收场吧,结果雪豹达娃的死还是让我心碎不已。  作为一个妈妈,在幼崽尚未成年之际,被竞争对手抢走了领地,到了新地盘又迟迟不能捕获猎物,眼看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