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或他人财物具有负面冲击的行为。本文对4岁幼儿小彰的攻击行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分析其攻击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家园共育提供可行的教育对策,帮助幼儿纠正不良行为,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幼儿 成因 策略
一、个案实录
小彰4岁,中班上学期入园。入园之初他对老师的话不理不睬,我行我素;游戏活动时不顾活动要求,为所欲为;午睡时,他只要醒过来就大声说话,不顾老师制止骑在旁边小朋友身上又颠又拍,把小朋友吓得大哭;吃水果时更是看见谁手里的大就抢。入园一个月来,小彰几乎天天出现打人、咬人等情况,成为班级中的“小霸王”,导致班级秩序大乱。
二、原因分析
通过观察以及家长访谈,我们分析小彰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冲动的气质类型,一方面,他在众人面前不怯场,胆子大,精力旺盛;另一方面,他易冲动,情绪瞬时变化且自制力差。进行集体活动中,他常因说话过多并极度活跃而影响秩序;常因小事攻击同伴。其次,生活环境的变化,新的幼儿园、新的班级和老师、同伴都使小彰感到陌生,从而出现焦虑情绪。另外,新的班级是双语实验班,没有英语基础的小彰听不懂、跟不上,焦虑程度更高,进而出现了一些攻击性行为。再次,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小彰的父母工作很忙,入园前他一直由保姆照料。父母为了在情感上补偿孩子,行动都以小彰高兴为宗旨,只要小彰不哭,提出的要求一律满足。家庭成员的态度使小彰没有是非观念、行为缺乏自我约束。最后,缺乏社会交往技巧,缺乏同伴交往的技巧,不会使用商量的语气与同伴交换意见。在行为习惯方面,没有形成谦让、有礼的行为方式。因此容易受到同伴的反感,产生消极情绪。
三、教育对策
为了矫治小彰的攻击性行为,以使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健康的成长,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教育对策。
(一)亲近幼儿,使幼儿有安全感
1.通过交谈拉近师幼距离
利用早晨入园时间与小彰聊天,分析同伴间交往行为的对错,教他以商量的口吻与同伴说话等。一段时间后,小彰的话语里出现“打人是不对的,可以讲理。”、“橡皮借我用一用,好吗”等言语,且打闹次数逐渐减少,得到大家的表扬。
2.做幼儿的游戏伙伴
幼儿玩喜欢的游戏时会更活泼、更愉快,更依恋老师,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因此,我们经常与小彰一起玩他喜欢的“捉迷藏”游戏,并假装找不到他,增强他的成就感,游戏中他常说:“老师,我喜欢你。”、“我真高兴!”
3.关注幼儿行为,积极暗示、引导
及时发现幼儿过激行为的苗头,采取暗示的方法转移注意力,对行为进行引导。比如发现小彰折纸时比较安静,就鼓励他做事认真;当小彰站起来要“闹”时,马上引导说:“你也想积极发言吗?坐着举手就可以了。”小彰马上坐下来,重新举手,这一次不是要“疯闹”,而是真想发言。
4.肯定幼儿行为,促进幼儿自律
以慈爱、鼓励、信任的目光去影响幼儿,用亲切的笑脸感染幼儿,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使幼儿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一次站队时,小彰猛然跳了起来,摆出拳击的动作,发现我一直看着他,他马上又进入队里了,于是我表扬他:“小彰不用老师提醒就知道好好站队。”他高兴地笑了。
(二)扬长抑短,重塑小彰在同伴中的形象
小彰思维能力强、想象力丰富,他的绘画作品构思巧妙、色彩鲜艳。因此,我们注意发挥其特长,在科学活动中经常提问他,夸奖他积极思考、认真做事;在社会活动中注意选择《弟弟摔倒我扶起》《知错就改》等文学作品,请小彰说出“喜欢谁?为什么”,帮助小彰树立是非观念;在绘画教学活动中,引导他表达“爱”的情感,并鼓励他把心中的“爱”讲给大家听,赢得同伴的赞同。
(三)换位思考,产生共鸣
引导幼儿创编故事、表演故事,使幼儿角色换位,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教师分配角色时应尽量为有不良习惯的幼儿安排正面角色,比如:请小彰扮演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角色,让他反复体验正面人物的思想和言行,并引导孩子将故事中提倡的道德观念迁移到生活中,从而降低攻击行为出现的概率,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四)爱严结合,严爱有度
适当的批评对克服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有益的,但尤其要注意的是,批评孩子时态度一定要冷静耐心,并给孩子留一段反省的时间。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冲动型幼儿,否则只会造成矛盾激化的结果。例:一次晨间游戏,小彰刚一进入活动室就被一名小朋友手里拿的新玩具所吸引,他不由分说一把抢过了玩具,并将这名小朋友用力推倒在地,老师先安抚哭泣的孩子,并让小彰在旁边安静一下。过了一会儿,将小彰叫到边上,先问他错在什么地方,批评了他的错误行为,然后与他共同分析处理这样事情的好办法。在老师的耐心批评和教育下,小彰低下了头,主动向小朋友道歉,并用商量的口吻向那个孩子借玩具。在老师的协助下,小朋友将玩具借给了小彰,小彰高兴地笑了。这以后,小彰能用商量的方式与同伴交流,抢夺的行为明显减少了。
(五)家园合作,共同下“教育菜单”
幼儿园要与家长经常沟通,使家长能与幼儿园积极地配合,形成一致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共同下“教育菜单”,才能真正地克服孩子的攻击行为。老师先对小彰的家庭结构、成长环境、在家表现、同伴关系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等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此后,坚持一周两次与家长沟通小彰近况,共同商议教育措施。沟通后,父母与小彰共同游戏的时间逐渐延长;将家里有暴力倾向内容的碟片被换成有教育内涵的碟片;增加睡前故事时间,激发小彰爱的情感;定期带小彰去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经常带小彰去同伴家做客,及时教给他处理同伴纠纷的方法等。家园合作加速了小彰的进步与成长,到了中班末期,小彰变得懂道理,自我控制力增强,攻击性行为也很少出现了。
【参考文献】
[1]李清, 王晓辰, 程利国. 幼儿攻击性行为装扮游戏矫正的多基线实验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2008,22(3):175-177.
[2]钱雪娟. “攻击”后的反思——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J]. 学前教育研究,2004(10):37-38.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幼儿 成因 策略
一、个案实录
小彰4岁,中班上学期入园。入园之初他对老师的话不理不睬,我行我素;游戏活动时不顾活动要求,为所欲为;午睡时,他只要醒过来就大声说话,不顾老师制止骑在旁边小朋友身上又颠又拍,把小朋友吓得大哭;吃水果时更是看见谁手里的大就抢。入园一个月来,小彰几乎天天出现打人、咬人等情况,成为班级中的“小霸王”,导致班级秩序大乱。
二、原因分析
通过观察以及家长访谈,我们分析小彰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冲动的气质类型,一方面,他在众人面前不怯场,胆子大,精力旺盛;另一方面,他易冲动,情绪瞬时变化且自制力差。进行集体活动中,他常因说话过多并极度活跃而影响秩序;常因小事攻击同伴。其次,生活环境的变化,新的幼儿园、新的班级和老师、同伴都使小彰感到陌生,从而出现焦虑情绪。另外,新的班级是双语实验班,没有英语基础的小彰听不懂、跟不上,焦虑程度更高,进而出现了一些攻击性行为。再次,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小彰的父母工作很忙,入园前他一直由保姆照料。父母为了在情感上补偿孩子,行动都以小彰高兴为宗旨,只要小彰不哭,提出的要求一律满足。家庭成员的态度使小彰没有是非观念、行为缺乏自我约束。最后,缺乏社会交往技巧,缺乏同伴交往的技巧,不会使用商量的语气与同伴交换意见。在行为习惯方面,没有形成谦让、有礼的行为方式。因此容易受到同伴的反感,产生消极情绪。
三、教育对策
为了矫治小彰的攻击性行为,以使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健康的成长,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教育对策。
(一)亲近幼儿,使幼儿有安全感
1.通过交谈拉近师幼距离
利用早晨入园时间与小彰聊天,分析同伴间交往行为的对错,教他以商量的口吻与同伴说话等。一段时间后,小彰的话语里出现“打人是不对的,可以讲理。”、“橡皮借我用一用,好吗”等言语,且打闹次数逐渐减少,得到大家的表扬。
2.做幼儿的游戏伙伴
幼儿玩喜欢的游戏时会更活泼、更愉快,更依恋老师,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因此,我们经常与小彰一起玩他喜欢的“捉迷藏”游戏,并假装找不到他,增强他的成就感,游戏中他常说:“老师,我喜欢你。”、“我真高兴!”
3.关注幼儿行为,积极暗示、引导
及时发现幼儿过激行为的苗头,采取暗示的方法转移注意力,对行为进行引导。比如发现小彰折纸时比较安静,就鼓励他做事认真;当小彰站起来要“闹”时,马上引导说:“你也想积极发言吗?坐着举手就可以了。”小彰马上坐下来,重新举手,这一次不是要“疯闹”,而是真想发言。
4.肯定幼儿行为,促进幼儿自律
以慈爱、鼓励、信任的目光去影响幼儿,用亲切的笑脸感染幼儿,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使幼儿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一次站队时,小彰猛然跳了起来,摆出拳击的动作,发现我一直看着他,他马上又进入队里了,于是我表扬他:“小彰不用老师提醒就知道好好站队。”他高兴地笑了。
(二)扬长抑短,重塑小彰在同伴中的形象
小彰思维能力强、想象力丰富,他的绘画作品构思巧妙、色彩鲜艳。因此,我们注意发挥其特长,在科学活动中经常提问他,夸奖他积极思考、认真做事;在社会活动中注意选择《弟弟摔倒我扶起》《知错就改》等文学作品,请小彰说出“喜欢谁?为什么”,帮助小彰树立是非观念;在绘画教学活动中,引导他表达“爱”的情感,并鼓励他把心中的“爱”讲给大家听,赢得同伴的赞同。
(三)换位思考,产生共鸣
引导幼儿创编故事、表演故事,使幼儿角色换位,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教师分配角色时应尽量为有不良习惯的幼儿安排正面角色,比如:请小彰扮演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角色,让他反复体验正面人物的思想和言行,并引导孩子将故事中提倡的道德观念迁移到生活中,从而降低攻击行为出现的概率,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四)爱严结合,严爱有度
适当的批评对克服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有益的,但尤其要注意的是,批评孩子时态度一定要冷静耐心,并给孩子留一段反省的时间。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冲动型幼儿,否则只会造成矛盾激化的结果。例:一次晨间游戏,小彰刚一进入活动室就被一名小朋友手里拿的新玩具所吸引,他不由分说一把抢过了玩具,并将这名小朋友用力推倒在地,老师先安抚哭泣的孩子,并让小彰在旁边安静一下。过了一会儿,将小彰叫到边上,先问他错在什么地方,批评了他的错误行为,然后与他共同分析处理这样事情的好办法。在老师的耐心批评和教育下,小彰低下了头,主动向小朋友道歉,并用商量的口吻向那个孩子借玩具。在老师的协助下,小朋友将玩具借给了小彰,小彰高兴地笑了。这以后,小彰能用商量的方式与同伴交流,抢夺的行为明显减少了。
(五)家园合作,共同下“教育菜单”
幼儿园要与家长经常沟通,使家长能与幼儿园积极地配合,形成一致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共同下“教育菜单”,才能真正地克服孩子的攻击行为。老师先对小彰的家庭结构、成长环境、在家表现、同伴关系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等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此后,坚持一周两次与家长沟通小彰近况,共同商议教育措施。沟通后,父母与小彰共同游戏的时间逐渐延长;将家里有暴力倾向内容的碟片被换成有教育内涵的碟片;增加睡前故事时间,激发小彰爱的情感;定期带小彰去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经常带小彰去同伴家做客,及时教给他处理同伴纠纷的方法等。家园合作加速了小彰的进步与成长,到了中班末期,小彰变得懂道理,自我控制力增强,攻击性行为也很少出现了。
【参考文献】
[1]李清, 王晓辰, 程利国. 幼儿攻击性行为装扮游戏矫正的多基线实验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2008,22(3):175-177.
[2]钱雪娟. “攻击”后的反思——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J]. 学前教育研究,2004(1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