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拆除的大厦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o0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拔地而起的西班牙大厦,位于繁华的西班牙广场上,建筑材料为白色与红色砖块,是佛朗哥独裁时期的标志性建筑。1948年开始修建,1953年竣工,总共25层楼,高117米,占地面积4600余平方米,大厦与邻近的马德里塔楼共同组成新哥特风格建筑群。
  西班牙大厦建成54年后,被西班牙国家银行收购,开始完全空置。大连万达集团总裁王健林找到西班牙国家银行董事长艾米里奥·波坦商量,准备购买西班牙大厦。经过多次协商,最终王健林以2.65亿欧元的价格,将西班牙大厦买下。
  辦理好购买房屋的所有手续后,王健林打算将西班牙大厦拆除,在原来的位置重新修建豪华大楼出售。听说王健林的想法后,马德里市的居民立即反对他的计划,纷纷联合起来进行抗议,坚决不允许他拆除西班牙大厦,否则就要彻底将他驱逐出马德里市。
  反对者的带头人何塞·比拉罗波思觉得:“作为马德里市的地标建筑,西班牙大厦是当地民众以及整个西班牙的共同记忆,我们宁愿保留西班牙大厦,也不需要豪华的新式大楼。”
  在遭到何塞带领人员的激烈反对后,王健林只能耐心与他们商量:“请你们放心,我重新修建的大楼,可以按照西班牙大厦的原型修建,不仅保证形状完全相同,而且看起来会更加美观大方。”
  即使王健林作出大胆的承诺,何塞也不想作出丝毫让步,不管他能够修建多么漂亮的房子,依然不同意他拆除西班牙大厦。
  王健林再次商量的时候,何塞没有任何余地地指出:“凭我看来,西班牙大厦是西班牙二十世纪建筑的典范,哪怕你将大厦拆除后依照原型重新修建,建设起来的大楼无论如何雄伟,也已经失去西班牙大厦的历史价值。”
  西班牙大厦非常陈旧,既然人家坚决不允许拆除,也就难以销售出去。在王健林不想放弃的情况下,何塞赶紧注册了反王健林拆楼重建的网站,让西班牙民众签名支持他的抗议。前来网站签名的民众很多,很快就有7万人表态,大力支持何塞坚决不能拆除大厦的倡议。
  带着7万民众的联合签名,何塞匆匆忙忙地前往马德里市政府投诉,希望政府坚决反对王健林重新建设大楼的计划。面对众多民众的投诉,马德里市政府立刻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是否允许王健林拆除西班牙大厦、重新修建相似大楼的事宜。
  经过大家认真讨论,最终进行表态的时候,在参加会议的所有人员里,有90%的人不同意王健林拆除西班牙大廈。在会议结束后接受电视台采访时,马德里市长安娜·波特亚斩钉截铁地宣布:“根据群众的意见,马德里市政府经过分析研究,坚决反对王健林拆除西班牙大厦。”
  用巨额资金购买西班牙大厦后无法拆除,是由于在购买大厦时王健林仅仅考虑好的方面,没有分析可能遇到的难题。陷入不能拆除地标建筑的困境中,王健林突然从挫折中弄清楚,在西班牙人民的眼里,地标建筑价值连城,无论多么崭新的大厦,都是无法和地标建筑相比的,地标建筑永远不能轻易拆除。
  (编辑 欣然)
其他文献
她是我初一的同学,初见那一刻,最先吸引我的是她迷人的微笑,多年后,我称之为“罂粟的微笑”。惊呆我的是她的大胆,居然敢跟男生公开讨论作业题。那年月,男生女生早在心里画好了“三八线”,相对怒视,老死不相往来,像是有是莫大的世仇似的。  她的大胆有迹可循,因为她的父亲是本校教师。女孩儿因了父亲的撑腰,胆子大一些,举止出格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上小学的时候,我父亲是村小民办教师,所以信心爆棚,外化于形,就有
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是真正的秋天了。寂静的下午,一直回响着秋风的声音,哗哗,哗哗。  院子里那棵老杨树,一人也合抱不来,那么悠久伟岸的老树,没有人知道它的年輪。听过多少秋声,看过多少落木萧萧下,它早已淡然不惊了。依旧苍青的叶子在清旷的空中摇曳,有一枝映在了门上半部的玻璃上。我坐在与门平行的地方,在我这个位置观察枝叶的映像,仿佛欣赏一幅画,人的心情突然变得很美好。  门是半开着的,上半部的玻璃周
研究表明,长期吃过热的食物,对口腔和消化道有很大的伤害,幸好我喜欢常温的食物。虽然有些食物趁热吃更美味,无奈我对“热”太敏感,总要放到常温后才吃。  生活中也是,我喜欢常温的环境。生活在东北,从来不喜欢睡电热毯,夏天再热,空调温度也在25度,所以我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在四季如春的昆明定居。  对于喜欢的事情和人,保持一种有节制、不温不火的状态。有朋友说我过于理智,显得有些冷淡了。其实年轻的时候我也
回首过往  有多少已淡忘  如云烟飘散  又恍惚,梦幻一场  回首过往  有多少还珍藏  那爱和情谊  闪烁金子般的光芒  啊,回首过往  几多感叹感伤  那青春韶华  曾经以为无限悠长  却原来只是  一转眼的时光  (編辑 思智)
当代人在生活中有了不满想发发牢骚、遇到不平事想发点感慨、意满志得想晒晒幸福,大可不必面对面找人倾诉,只须动动手指,就能在微博,抑或微信中发出去,既缓解了压力、抒发了情感,又能让人点赞。  今人如此幸福,那么古人没有网络,纸张又缺,他们是如何发牢骚、晒幸福的呢?翻翻古书我们就能发现,其实古人也有类似当代微博这样的发牢骚、晒幸福的平台,那就是刷得雪白的墙壁。在古代的酒馆、客舍、寺庙等一些公共场所,主人
格绒卓姆1997年出生于四川稻城县赤土乡。她的家在深山里,18岁之前没有走出过大山。长大后,她来到县城打工,做过服务员、洗碗工,后来找到一份导游的工作。此时,爱情降临,云南小伙杜沫奎对她一见钟情。婚后,夫妻俩在县城开了一家早餐店。挖虫草、采松茸的季节,格绒卓姆返回山里劳动,丈夫打理早餐店。  2017年,格絨卓姆在快手平台注册账号,起名“迷藏卓玛”。5月的一天,她和母亲挖虫草的时候,请父亲举着手机
黄瓜  黄瓜为何叫黄瓜?它长得一身翠绿,与“黄”实在不搭边。  据《植物名实图考》,黄瓜刚摘下来时因全身多棱多小刺,名“刺瓜”。又因它是在西汉时从西域引进的,又叫“胡瓜”。后为避讳改“胡瓜”为“黄瓜”。  为何改名“黄瓜”不叫“红瓜”“绿瓜”呢?因它老熟后会通体变黄,成为黄色的瓜,于是叫黄瓜。可惜它这时已经老了,不好吃或不能吃了,只得扔掉了。  一个那么鲜嫩美味的瓜,偏要叫它老了、枯萎时的名字,估
生活的细节少不了庸常的碎屑飘舞,而灵魂的最高栖息地一定属于高贵的浅吟低唱。有无观众的参与都不算什么,内心的音律早已经在人生的轨迹中一次次奏响。  庸常填塞每一天的朝朝暮暮。早起,刷牙洗脸,一杯牛奶,一块蛋糕,或者一碗米粥,几点咸菜……时光的游走之声漂浮在晨曦的光影里,天天如是,并没有褪尽古老的羽毛,谁也不可能丢弃这样的庸常日子。只不过有心人,给予了庸常淡雅、浓郁、浑厚、洒脱等等不同的装饰,庸常的日
总于夜半时分,被一个梦境惊醒,一个孩子在夕阳里,在无边无际的草地里奔跑,无边无际的草穗,慢慢地,慢慢地漫过她的背影……醒来,眼前是空洞洞的黑暗。  故乡的村落,在早春含露的清晨或初秋斑斓的傍晚,炊烟会袅袅地升起来,找不到日程开启的痕迹。似乎隔壁二大伯叼着旱烟袋,扛着旧锄头,牵着那头老牛走向南山的时候,这一天便开始了。母亲用木梳沾着盆子里冒着热气的水,那水刚刚从大锅里舀出来,带着炖白菜的味道,慢慢梳
西伯利亚鼯鼠是小型的啮齿动物,体长约20厘米,尾巴长而扁平,前后腿之前有一层披绒毛的翼膜,可用于滑翔。  西伯利亚鼯鼠有不少本领,能飞、能挖洞、能游泳、能爬树,但却都是“半桶水”。飞,只能从高处往低处滑翔;爬,爬不到树顶;挖,挖不深;游,游不过一条小河。既然“技艺”不精,它们就随遇而安,老老实实地生活在树洞里,只早晚短暂地外出,觅些芽叶、花果、种子、树皮和昆虫什么的填饱肚子。长期的丛林生活,使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