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动训练是一个科学性和实践性高度结合的动态过程,由于人体的复杂性和训练手段的的多样性,使竞技能力的形成具有可预测性和不精确性的双重特点。本文通过对训练实践的研究。试图建立起运动训练的指导思想,从大方向上指引训练过程更符合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从而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成材效率。
关键词:运动训练指导思想成材效率
1、建立训练指导思想的意义
从我国目前运动训练水平来看,体育发达地区的教练员对训练的基本原则、模式及方法的把握是比较清晰的,但为什么运动员的水平差距会那么大呢?刘翔在黄色人种不占优势的田径直道项目上称雄世界,有的运动员在国内比赛都难以取得好成绩。差距到底在哪里呢?除了运动员个人勤奋、机遇和事业心的因素外,教练员的实践经验、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对训练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练怎么样才能更有效地把自己的实践经验、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运用到训练的实践中去呢?关键是有没有建立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建立了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就等于为运动训练过程这个多因素构成的灰箱系统确立了一个发展、运行的大方向、确立了一个综合科学知识,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用于运动员生物适应性改造的训练指南,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的确立将为训练工作者提供思考训练过程和创新训练方法的基点,良好的思考基点就为训练高水平运动员创造了思维上的优势。对训练实践的研究来看,可以根据教练员是否建立了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凭自己的经验安排训练,没有训练的指导思想。二、知道一些训练原则,没有训练指导思想。三,把握了训练的基本原则,但没有建立明确的训练指导思想。四、准确地把握了训练的基本原则,建立了完整的训练指导思想。虽然我们现阶段没有很科学的研究来证明教练员的高水平训练成绩和建立训练指导思想有多大的关系,但从人类的伟大实践、运动训练的实践,从人体科学、运动训练的理论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来:训练指导思想是推动运动训练科学化进程的主导性力量,是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2、训练指导思想的概念和内涵
训练指导思想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在为达到预期运动成绩或比赛名次而进行的周期训练过程中,对竞技能力的提高起方向性和决定性作用的观念和理论。
2.1训练指导思想的结构和内容
训练指导思想是在研究和总结人体运动科学及其在训练实践的应用后概括和提炼出来的关于竞技能力发展方向性和方法性的思想,它的结构和内容必须是人体科学和运动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综合。训练指导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四个观点”。“一个中心”就是以核心竞技能力为中心,“四个观点”就是反映指导训练的四个基本客观规律。
2.1.1训练指导思想的内容
“一个中心。四个基本观点”的训练指导思想用一句话表述就是“在训练过程中必须以核心竞技能力为中心,在遗传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身体活动作为手段和方法,在符合人体机能变化和竞技能力相互代偿的客观规律条件下,对人体进行最大限度的具有专门生物适应性的生物学改造,概括起来就是竞技能力形成的发展观、基本观、整体观和长远观。”“一个中心”就是一切训练的过程和手段都必须围绕着核心竞技能力的获得来思考和设计。还包括所有的一切与训练相关的因素都必须围绕着这个中心来运行(营养、后勤、学习、休息、课程的安排、训练人数等);核心竞技能力按运动训练过程的周期性可分为全程训练核心竞技能力、阶段核心竞技能力、短期核心竞技能力。
训练指导思想“四个观点”的本质就是对竞技能力形成的四个训练基本规律进行的指导思想层面概括:竞技能力的遗传生获得规律、竞技能力的生物适应性规律、非平衡性竞技能力的相互代偿规律和竞技能力的超量恢复规律。 (如图1所示)
2.2“四个观点”的内涵及其它训练指导观点的比较
日本训练学家根本勇在1985年将经济学的“木桶理论”引进到训练领域,建立了运动员总竞技水平的“木桶模型”,按这个思路“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最差的因子能力,以促进总体竞技水平的发展”来规划训练,那“木桶模型”就是训练学意义上的指导思想。我国学者提出的“非衡性结构理论”,为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的发展在训练学上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对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提高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但这两个理论都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训练指导思想,他们只是反映了训练局部的规律性,没有从总体上总结和提炼出能指导实践的训练指导思想。“一个中心,四个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试图较全面地提出训练的指导思想,为训练思考提供一个方向和基点。
2.2.1下面全面论述“四个观点”
“四个观点”就是训练指导思想的基本观点,是指导训练过程获得预期竞技能力目标的基本思想,包括竞技能力形成的发展观、基本观、整体观和长远观。
竞技能力的遗传性获得规律:核心竞技能力是否能随着训练过程的深入而获得增加,最后达到高水平,首先要考虑的是运动员的遗传特质问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遗传水平会成为高竞技水平的主要瓶颈,所以在选材和训练中,教练员要清楚与核心竞技能力相关的因素中哪些是遗传度高而训练可塑性低的素质,哪些是遗传度低训练可塑性高的素质,哪些是中间状态,这是全程训练起始必须首先要预测和思考的。这就是训练指导思想的“发展观”。
竞技能力生物适应性的规律:竞技能力的获得在本质上就是对运动员机体进行生物适应性改造,这也是千万年人类进化的主要依据。对有机体采用了什么样的刺激方式和形式,有机体就会逐步向刺激产生从系统到组织、功能的适应,这是训练科学的一个基本的思考要点,它为训练的方式和手段提供了一个大的方向。这个规律就是训练指导思想的“基本观”。
非平衡性竞技能力的相互代偿规律:不论从全程训练还是阶段训练来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体能、技战能、心理能力还是其子系统力量、速度、耐力都不是平衡的,是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在训练中怎么样科学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竞技能力的影响极大。由于非平衡的竞技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代偿的现象,如一百米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可以代偿该运动员在二百米的速度耐力,所以在训练中要牢牢抓住“以核心竞技能力的发展为中心,以发展其它能与核心竞技能力相互代偿的子能力来共同促进竞技能力的提高”这条指导思想来处理总体竞技能力与各子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专项的提高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方法。这个规律就是训练指导思想的“整体观”。
竞技能力的荷超量恢复规律:超量恢复理论仍是当前最合理、科学地解释运动成绩不断提高的理论,所以在训练中要建立科学的长远竞技能力的发展规划,才能带出高水平的选手。这个长远规划的指导思想就是超量恢复规律,运动员负荷后机能水平的下降、恢复、超量恢复这一周期性变化规律不仅要规划一节训练课,还要放到一个周期、全年、多年 甚至全程训练来思考和研究。这是训练指导思想的“长远观”。
3、训练指导思想在实践中的检验及运用
要检验“一个中心,四个观点”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就只有到训练实践中去检验、考证。检验的方法有很多,用刘翔的训练实践来检验训练指导思想理论的正确与否肯定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3.1 “一个中心”的检验及运用
刘翔以世界记录和奥运冠军的头衔证明了他的训练是成功的,也证明了孙海平的训练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是迎合了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变化趋势。现代的训练指导思想不再是“木桶模式”,以提高最弱的竞技能力因子来促进总体竞技能力的提升了,而是以“核心竞技能力”为中心安排训练。孙海平在《田径》2005年第5、第6期上专门谈到“我认为尽管整个训练过程包括的内容、类别很多,比如一般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力量训练等,但所有的训练都要以专项为中心,这也是当今高水平训练的一个趋势”。再回到实践看看刘翔训练的结构,可以看到:110米栏是体能主导速度性项目,“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力量的乘积即肌肉的输出公率”是110栏的“核心竞技能力”,孙海平在安排刘翔的训练时采用了”高效率的全面训练法”,将速度、力量和技术揉和在一起训练,牢牢地抓住了110米栏的“核心竞技能力”速度和力量这条主线,才有了刘翔的奇迹,这个例子很好地证明了“以核心竞技能力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正确性。
3.2“四个观点”的检验及运用
3.2.1 “发展观”的检验及运用
田径行内有句常识性判断:“选好了才就等于训练成功了一半”,所以训练指导思想的“发展观”是非常重要的,其本质就是从遗传的角度对运动员未来核心竞技能力的潜力进行科学地预测和判断,它是人体科学和运动训练高度综合的产物。孙海平在谈他的选材观时说:“我选材首先会让他跑一下,看看他的节奏感和踝关节力量好不好,节奏感主要是在跑动过程中动作自不自然和连贯,踝关节力量则是在你脚落地的那一刹那是否有足够力量支撑住,这是先天的,后天可以改变的幅度非常的小”。这就是孙海平对运动员未来潜力的“发展观”,正是在这个“发展观”的指导下,被体校其他教练觉得没有发展的刘翔创造了中国和亚洲体育的神话。所以,建立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的现实效益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各个专项和项群应根据项目的本质规律和训练学特征建立起自己的、能预测运动员长远发展潜力的“发展观”,建立起符合各专项本质特征的“竞技能力的遗传性获得规律”的体系和标准,为项目的发展奠定核心竞技能力标准化和产业化的基础。
3.2.2“基本观”的检验及运用
训练指导思想的“基本观”就是竞技能力的生物适应性规律,这是运动员通过训练能取得优异成绩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人类进化的根本原因。对机体采取什么样形式的刺激,有机体就会逐步产生与刺激形式相同的适应性,如果说刘翔的胜利是速度和技术的综合,那么孙海平运用各种训练手段和方法使刘翔产生的“肌肉和神经系统”的生物适应性是其建立跨栏速度和技术的生物学原因。孙海平指导在他的论文中清楚地说明了“长期处于低强度的训练,肌肉会产生适应性。人体的肌肉分为快肌和慢肌。还有一种亚型肌肉,这部分肌肉有一定的可塑性,即你怎么去练它,如果你对它加以快速力量的训练,它就向快肌方面转化;反之,你主要进行一些低负荷或耐力性训练,它慢慢就向慢肌方面靠。我们不光要把原有的快肌练上去,还要花大力气把已经转向慢肌的那部分肌肉练回来,否则这部分肌肉就会变成阻力”。这种不断地转换使肌肉的收缩速度越来越快达到或超过比赛的收缩速度,产生收缩速度的生物适应,由此可见,孙海平指导在训练中是紧紧扣住“肌体对刺激的生物适应性”规律作为训练的指导思想,让刘翔在训练中产生了适应项目特点的生物适应,完成了对刘翔肌肉神经的生物学改造。这个训练刺激生物适应性规律是训练工作最基本的训练思考出发点,要培养高水平优秀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尽最大可能地接近项目需要的生物适应性是现代训l练的发展趋势。
3.2.3“整体观”的检验及运用
训练指导思想的“整体观”就是非平衡性竞技能力的相互代偿规律,不同的运动员在不同的时期竞技能力的水平是不平衡的,也是永远不平衡的。在训练中怎么处理这种不平衡性呢?其实,不平衡的竞技能力之间有相互代偿的现象,只要训练控制得合理就可以相互补充促进总体竞技水平的提高的。刘翔在2006年2月初意外受伤,没有进行专项训练近三个月。由于孙海平合理地进行了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使刘翔的身体素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力量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深蹲从18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同年7月13日刘翔打破了沉寂13年的110米栏世界记录。不可思义的是刘翔由于受伤近三个月没有进行专项技术和平跑速度的训练了,两个月后就破了世界记录。这充分说明了非平衡竞技能力的相互代偿规律的科学性,孙海平成功地完成了刘翔伤病期间非平衡竞技能力之间相互代偿的训练控制过程,为训练实践的科学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为高水平运动成绩的产生提供了新的训练理念和方向。
3.2.4“长远观”的检验及运用
训练指导思想的“长远观”就是竞技能力的超量恢复规律。机能水平的提升过程不仅要科学地规划一节训练课,还要规划每一个训练阶段,要培养一个优秀运动员还必须用全程训练的视野来思考和规划超量恢复的过程。孙海平在规划刘翔的训练时,就运用了竞技能力的超量恢复规律来设计刘翔从初学跨栏到成为世界级选手的生物适应性过程。对刘翔的训练设计孙海平指导采用的是“楼梯”形的曲线上升的模式,使刘翔在全程训练过程中的机能消耗、恢复、超量恢复一个接一个呈周期性“楼梯”曲线形上升,而不是国内大多采用的“波浪式”大起伏的波形上升,减少了人体机能水平起伏的幅度、减少了人体面临机能极限的机会,从而大幅度地减少了伤病的发生,使刘翔的训练一直保持在高强度的神经肌肉水平,为刘翔用短短5年走完了别人走8~12年的时间达到世界级水平奠定了基础。在具体训练手段和负荷的运用上,孙海平又对超量恢复规律进行了调整,独创了“小周期超量恢复理论”,在训练中将传统的超恢复过程的最高点降低,将超量恢复过程消耗的最低点升高,减少了机能水平“最高点”与“最低点”的距离,将疲劳和恢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缩短了疲劳后的恢复时间,使运动员一直处在精力充沛的状态下训练,保持了肌肉神经的高输出功率,高质量地完成一个接一个的超量恢复过程,完成了成为世界级优秀运动员的生物适应性改造过程。
4、结论
4.1指导思想的建立是任何事业成功的根据。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事业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就可能遭受更多的挫折和失败。
4.2指导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来源于对实践的思考和总结。训练指导思想是来源于对训练实践的总结和思考,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训练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4.3“一个中心。四个观点”的训练指导思想是在实践基础上思考和总结而来的,是培养高水平竞技能力的思想基础,它将随着人体运动科学和训练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
(广州市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运动训练指导思想成材效率
1、建立训练指导思想的意义
从我国目前运动训练水平来看,体育发达地区的教练员对训练的基本原则、模式及方法的把握是比较清晰的,但为什么运动员的水平差距会那么大呢?刘翔在黄色人种不占优势的田径直道项目上称雄世界,有的运动员在国内比赛都难以取得好成绩。差距到底在哪里呢?除了运动员个人勤奋、机遇和事业心的因素外,教练员的实践经验、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对训练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练怎么样才能更有效地把自己的实践经验、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运用到训练的实践中去呢?关键是有没有建立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建立了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就等于为运动训练过程这个多因素构成的灰箱系统确立了一个发展、运行的大方向、确立了一个综合科学知识,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用于运动员生物适应性改造的训练指南,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的确立将为训练工作者提供思考训练过程和创新训练方法的基点,良好的思考基点就为训练高水平运动员创造了思维上的优势。对训练实践的研究来看,可以根据教练员是否建立了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凭自己的经验安排训练,没有训练的指导思想。二、知道一些训练原则,没有训练指导思想。三,把握了训练的基本原则,但没有建立明确的训练指导思想。四、准确地把握了训练的基本原则,建立了完整的训练指导思想。虽然我们现阶段没有很科学的研究来证明教练员的高水平训练成绩和建立训练指导思想有多大的关系,但从人类的伟大实践、运动训练的实践,从人体科学、运动训练的理论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来:训练指导思想是推动运动训练科学化进程的主导性力量,是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2、训练指导思想的概念和内涵
训练指导思想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在为达到预期运动成绩或比赛名次而进行的周期训练过程中,对竞技能力的提高起方向性和决定性作用的观念和理论。
2.1训练指导思想的结构和内容
训练指导思想是在研究和总结人体运动科学及其在训练实践的应用后概括和提炼出来的关于竞技能力发展方向性和方法性的思想,它的结构和内容必须是人体科学和运动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综合。训练指导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四个观点”。“一个中心”就是以核心竞技能力为中心,“四个观点”就是反映指导训练的四个基本客观规律。
2.1.1训练指导思想的内容
“一个中心。四个基本观点”的训练指导思想用一句话表述就是“在训练过程中必须以核心竞技能力为中心,在遗传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身体活动作为手段和方法,在符合人体机能变化和竞技能力相互代偿的客观规律条件下,对人体进行最大限度的具有专门生物适应性的生物学改造,概括起来就是竞技能力形成的发展观、基本观、整体观和长远观。”“一个中心”就是一切训练的过程和手段都必须围绕着核心竞技能力的获得来思考和设计。还包括所有的一切与训练相关的因素都必须围绕着这个中心来运行(营养、后勤、学习、休息、课程的安排、训练人数等);核心竞技能力按运动训练过程的周期性可分为全程训练核心竞技能力、阶段核心竞技能力、短期核心竞技能力。
训练指导思想“四个观点”的本质就是对竞技能力形成的四个训练基本规律进行的指导思想层面概括:竞技能力的遗传生获得规律、竞技能力的生物适应性规律、非平衡性竞技能力的相互代偿规律和竞技能力的超量恢复规律。 (如图1所示)

2.2“四个观点”的内涵及其它训练指导观点的比较
日本训练学家根本勇在1985年将经济学的“木桶理论”引进到训练领域,建立了运动员总竞技水平的“木桶模型”,按这个思路“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最差的因子能力,以促进总体竞技水平的发展”来规划训练,那“木桶模型”就是训练学意义上的指导思想。我国学者提出的“非衡性结构理论”,为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的发展在训练学上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对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提高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但这两个理论都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训练指导思想,他们只是反映了训练局部的规律性,没有从总体上总结和提炼出能指导实践的训练指导思想。“一个中心,四个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试图较全面地提出训练的指导思想,为训练思考提供一个方向和基点。
2.2.1下面全面论述“四个观点”
“四个观点”就是训练指导思想的基本观点,是指导训练过程获得预期竞技能力目标的基本思想,包括竞技能力形成的发展观、基本观、整体观和长远观。
竞技能力的遗传性获得规律:核心竞技能力是否能随着训练过程的深入而获得增加,最后达到高水平,首先要考虑的是运动员的遗传特质问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遗传水平会成为高竞技水平的主要瓶颈,所以在选材和训练中,教练员要清楚与核心竞技能力相关的因素中哪些是遗传度高而训练可塑性低的素质,哪些是遗传度低训练可塑性高的素质,哪些是中间状态,这是全程训练起始必须首先要预测和思考的。这就是训练指导思想的“发展观”。
竞技能力生物适应性的规律:竞技能力的获得在本质上就是对运动员机体进行生物适应性改造,这也是千万年人类进化的主要依据。对有机体采用了什么样的刺激方式和形式,有机体就会逐步向刺激产生从系统到组织、功能的适应,这是训练科学的一个基本的思考要点,它为训练的方式和手段提供了一个大的方向。这个规律就是训练指导思想的“基本观”。
非平衡性竞技能力的相互代偿规律:不论从全程训练还是阶段训练来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体能、技战能、心理能力还是其子系统力量、速度、耐力都不是平衡的,是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在训练中怎么样科学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竞技能力的影响极大。由于非平衡的竞技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代偿的现象,如一百米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可以代偿该运动员在二百米的速度耐力,所以在训练中要牢牢抓住“以核心竞技能力的发展为中心,以发展其它能与核心竞技能力相互代偿的子能力来共同促进竞技能力的提高”这条指导思想来处理总体竞技能力与各子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专项的提高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方法。这个规律就是训练指导思想的“整体观”。
竞技能力的荷超量恢复规律:超量恢复理论仍是当前最合理、科学地解释运动成绩不断提高的理论,所以在训练中要建立科学的长远竞技能力的发展规划,才能带出高水平的选手。这个长远规划的指导思想就是超量恢复规律,运动员负荷后机能水平的下降、恢复、超量恢复这一周期性变化规律不仅要规划一节训练课,还要放到一个周期、全年、多年 甚至全程训练来思考和研究。这是训练指导思想的“长远观”。
3、训练指导思想在实践中的检验及运用
要检验“一个中心,四个观点”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就只有到训练实践中去检验、考证。检验的方法有很多,用刘翔的训练实践来检验训练指导思想理论的正确与否肯定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3.1 “一个中心”的检验及运用
刘翔以世界记录和奥运冠军的头衔证明了他的训练是成功的,也证明了孙海平的训练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是迎合了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变化趋势。现代的训练指导思想不再是“木桶模式”,以提高最弱的竞技能力因子来促进总体竞技能力的提升了,而是以“核心竞技能力”为中心安排训练。孙海平在《田径》2005年第5、第6期上专门谈到“我认为尽管整个训练过程包括的内容、类别很多,比如一般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力量训练等,但所有的训练都要以专项为中心,这也是当今高水平训练的一个趋势”。再回到实践看看刘翔训练的结构,可以看到:110米栏是体能主导速度性项目,“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力量的乘积即肌肉的输出公率”是110栏的“核心竞技能力”,孙海平在安排刘翔的训练时采用了”高效率的全面训练法”,将速度、力量和技术揉和在一起训练,牢牢地抓住了110米栏的“核心竞技能力”速度和力量这条主线,才有了刘翔的奇迹,这个例子很好地证明了“以核心竞技能力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正确性。
3.2“四个观点”的检验及运用
3.2.1 “发展观”的检验及运用
田径行内有句常识性判断:“选好了才就等于训练成功了一半”,所以训练指导思想的“发展观”是非常重要的,其本质就是从遗传的角度对运动员未来核心竞技能力的潜力进行科学地预测和判断,它是人体科学和运动训练高度综合的产物。孙海平在谈他的选材观时说:“我选材首先会让他跑一下,看看他的节奏感和踝关节力量好不好,节奏感主要是在跑动过程中动作自不自然和连贯,踝关节力量则是在你脚落地的那一刹那是否有足够力量支撑住,这是先天的,后天可以改变的幅度非常的小”。这就是孙海平对运动员未来潜力的“发展观”,正是在这个“发展观”的指导下,被体校其他教练觉得没有发展的刘翔创造了中国和亚洲体育的神话。所以,建立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的现实效益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各个专项和项群应根据项目的本质规律和训练学特征建立起自己的、能预测运动员长远发展潜力的“发展观”,建立起符合各专项本质特征的“竞技能力的遗传性获得规律”的体系和标准,为项目的发展奠定核心竞技能力标准化和产业化的基础。
3.2.2“基本观”的检验及运用
训练指导思想的“基本观”就是竞技能力的生物适应性规律,这是运动员通过训练能取得优异成绩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人类进化的根本原因。对机体采取什么样形式的刺激,有机体就会逐步产生与刺激形式相同的适应性,如果说刘翔的胜利是速度和技术的综合,那么孙海平运用各种训练手段和方法使刘翔产生的“肌肉和神经系统”的生物适应性是其建立跨栏速度和技术的生物学原因。孙海平指导在他的论文中清楚地说明了“长期处于低强度的训练,肌肉会产生适应性。人体的肌肉分为快肌和慢肌。还有一种亚型肌肉,这部分肌肉有一定的可塑性,即你怎么去练它,如果你对它加以快速力量的训练,它就向快肌方面转化;反之,你主要进行一些低负荷或耐力性训练,它慢慢就向慢肌方面靠。我们不光要把原有的快肌练上去,还要花大力气把已经转向慢肌的那部分肌肉练回来,否则这部分肌肉就会变成阻力”。这种不断地转换使肌肉的收缩速度越来越快达到或超过比赛的收缩速度,产生收缩速度的生物适应,由此可见,孙海平指导在训练中是紧紧扣住“肌体对刺激的生物适应性”规律作为训练的指导思想,让刘翔在训练中产生了适应项目特点的生物适应,完成了对刘翔肌肉神经的生物学改造。这个训练刺激生物适应性规律是训练工作最基本的训练思考出发点,要培养高水平优秀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尽最大可能地接近项目需要的生物适应性是现代训l练的发展趋势。
3.2.3“整体观”的检验及运用
训练指导思想的“整体观”就是非平衡性竞技能力的相互代偿规律,不同的运动员在不同的时期竞技能力的水平是不平衡的,也是永远不平衡的。在训练中怎么处理这种不平衡性呢?其实,不平衡的竞技能力之间有相互代偿的现象,只要训练控制得合理就可以相互补充促进总体竞技水平的提高的。刘翔在2006年2月初意外受伤,没有进行专项训练近三个月。由于孙海平合理地进行了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使刘翔的身体素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力量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深蹲从18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同年7月13日刘翔打破了沉寂13年的110米栏世界记录。不可思义的是刘翔由于受伤近三个月没有进行专项技术和平跑速度的训练了,两个月后就破了世界记录。这充分说明了非平衡竞技能力的相互代偿规律的科学性,孙海平成功地完成了刘翔伤病期间非平衡竞技能力之间相互代偿的训练控制过程,为训练实践的科学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为高水平运动成绩的产生提供了新的训练理念和方向。
3.2.4“长远观”的检验及运用
训练指导思想的“长远观”就是竞技能力的超量恢复规律。机能水平的提升过程不仅要科学地规划一节训练课,还要规划每一个训练阶段,要培养一个优秀运动员还必须用全程训练的视野来思考和规划超量恢复的过程。孙海平在规划刘翔的训练时,就运用了竞技能力的超量恢复规律来设计刘翔从初学跨栏到成为世界级选手的生物适应性过程。对刘翔的训练设计孙海平指导采用的是“楼梯”形的曲线上升的模式,使刘翔在全程训练过程中的机能消耗、恢复、超量恢复一个接一个呈周期性“楼梯”曲线形上升,而不是国内大多采用的“波浪式”大起伏的波形上升,减少了人体机能水平起伏的幅度、减少了人体面临机能极限的机会,从而大幅度地减少了伤病的发生,使刘翔的训练一直保持在高强度的神经肌肉水平,为刘翔用短短5年走完了别人走8~12年的时间达到世界级水平奠定了基础。在具体训练手段和负荷的运用上,孙海平又对超量恢复规律进行了调整,独创了“小周期超量恢复理论”,在训练中将传统的超恢复过程的最高点降低,将超量恢复过程消耗的最低点升高,减少了机能水平“最高点”与“最低点”的距离,将疲劳和恢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缩短了疲劳后的恢复时间,使运动员一直处在精力充沛的状态下训练,保持了肌肉神经的高输出功率,高质量地完成一个接一个的超量恢复过程,完成了成为世界级优秀运动员的生物适应性改造过程。
4、结论
4.1指导思想的建立是任何事业成功的根据。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事业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就可能遭受更多的挫折和失败。
4.2指导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来源于对实践的思考和总结。训练指导思想是来源于对训练实践的总结和思考,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训练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4.3“一个中心。四个观点”的训练指导思想是在实践基础上思考和总结而来的,是培养高水平竞技能力的思想基础,它将随着人体运动科学和训练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
(广州市体育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