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教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学主题之一,支撑着学校教学领域。而与其它学科相較而言,语文的对话教学更为重要。陈思和先生认为语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王富仁先生也认为语文课堂教育的核心是情感的培养[1]。总之,通过语文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应该成为有性灵的知识者。围绕这些思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基于对话才能更好的展开。所以,语文教学必然与“对话”对接。那么,在语文对话教学中对老师有哪些要求呢?
1.要在语文对话教学的对话理念的支配下教学
理念是行动的理论依据,行动要靠理念来支配,所以语文对话教学是在对话精神支配下的教学。教师是对话教学理念的执行者,教师必须深谙这个道理。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在对话理念支配下的语文教学,是最能体现教学观念的教学,能真正实施主体性教育;是体现教学方式的教学,变独白式教学、被动性教学为主动性学习;在对话理念支持下,教师由教学的权威宣讲者变成教学的平等参与者,要求教师到学生中间,和学生对话,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学生产生真正的交流,这当然对教师素质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对话理念的支配下,教材由权威性知识载体变成师生的对话平台,真正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向,改变着教材的传统意义上的作用。
总之,对话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只有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中,才能把语文教学引进全新的对话时代。
2.语文对话教学要求教师把教学方式与教学目的统一起来
语文教材本身具有的特点和性质,使得语文教学内容本身就蕴涵着引发对话的各种基本条件。教材中选编的文章绝大多数文质兼美,不仅文法符合语言规范,而且语言非常典范,同时文章还饱含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各种不同观点、思想的冲击碰撞与对话不仅仅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更是追求其精神内涵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荷塘清韵》时,嵇康老师就“如何理解周一良先生所赐的‘季荷’两字”问题与学生充分展开对话。学生认为季老有荷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即他的个性像荷一样。嵇康接着又问,是否还有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时,有的同学又答,季有季节的意思,在等待之后,厚积薄发,体现季老醇厚的品质。嵇康老师又问:“除此以外,还有别的理解吗?”又有同学答季老对荷花有感情。老师问:“什么感情?”学生答:“爱”。这样的问答式对话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可嵇康老师却更深一层地让同学讨论,看是否还有其它的理解。这样不仅是内容的、思想的深入,更是对话形式的扩展,由师生对话发展到生生对话,使对话得到升级。讨论后学生的回答就更深入了,这样的对话让师生互动非常活跃,而且问题得到深层的探讨,情感得到升华。[2]
3.语文对话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平等、真诚、理解的对话教学,教师要为对话创设平台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参与教育过程的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参与教育过程是三者相遇、相融的过程。对话的理论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师生双方应构成平等、真诚、理解的对话关系。
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是语文对话教学的前提。教师在教学时不论在意识上还是在语言上都要有给学生对话的空间和激情。在对话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作为真实、完整的主体,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展开对话。这样,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智慧的源泉才会得以充分喷涌。
正如多尔创设的“舞蹈型课程”,其中的舞步是“两个舞步之间——教师与课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交互作用的结果。这样,意义不是从文本中提炼出来,它是我们与文本的对话中创造出来的。”[3]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有这样的思想: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创造、意义不断生成的活动。教师指出一条路,学生经由这条路能够理解并能进入他(她)们自己的那个活着的、流动的传统中去。[4]我们要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与创作能力。
4.因为语文的对话教学信息量大、技术难度高,所以对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语文对话教学的课堂形态是博大精深的,但还是有着最基本的标准,即开放、互动、介入、创新、反思。
课堂中不允许有旁观者,语文对话教学要使教育中的各种关系“我——你”式的在场相遇,而不是“我——他”式的在场不相遇。在对话的语文课堂上,师生都应积极参与介入,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应融合得十分完美。介入能使每一个当事人都有一种集体意向性,都意识到“我们在”。只有持一种介入态度,才能使“我”真正生活在“我们”之中。如果没有一种参与、介入的心态,教学活动根本无法维系,对话教学也只能成为一种空想。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自己的人性,必须有着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自己的灵性,必须有着广阔的视野支撑起自己的活性。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读书学习。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文学作品中、在教育教学的论著中、在广博的阅读中找到语文的灵性。另外,教育是一种影响,人格的一种熏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精神境界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对学生的理解,对事物的宽容,对美好的追求,都将了无痕迹却又清晰鲜明地印在心头。最后,语文的对话平台是一个模拟生活的平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学、说、逗、仿都应懂得一些,擅长一两门。[5]这些都能使对话教学更流畅、更精彩,这些绝活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教师也会因为有这样精彩的对话教学感到教学的无限的乐趣,学生也会因为有这样的教学而感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开放的语文对话教学中,对话者与文本、他人的互动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不仅是文本、他人,更重要的是,自我也成为反思的对象。对话者不仅进行慎思式的自我反思,在与他人的对话过程中也进行反思性理解。听取他人的发言,是与他人协商,是一种接受外源信息的“外对话”;反思自己的理解,是与自己协商,是一种回归自身的“内对话”。两种对话交叉进行,学生既能理解他人,又可澄明自我,实现意义的构建与智慧的生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才能更好地体现他们应有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王富仁.语文建设.情感的培养:语文教育的核心,2002:5.
[2]嵇康南通通州中学.在连云港新海中学优质示范课录像《荷塘清韵》.
[3]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4.
[4]谢登斌.美国课程规划的社会张力.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1).
[5]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3):43.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06级在职研究生)
1.要在语文对话教学的对话理念的支配下教学
理念是行动的理论依据,行动要靠理念来支配,所以语文对话教学是在对话精神支配下的教学。教师是对话教学理念的执行者,教师必须深谙这个道理。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在对话理念支配下的语文教学,是最能体现教学观念的教学,能真正实施主体性教育;是体现教学方式的教学,变独白式教学、被动性教学为主动性学习;在对话理念支持下,教师由教学的权威宣讲者变成教学的平等参与者,要求教师到学生中间,和学生对话,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学生产生真正的交流,这当然对教师素质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对话理念的支配下,教材由权威性知识载体变成师生的对话平台,真正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向,改变着教材的传统意义上的作用。
总之,对话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只有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中,才能把语文教学引进全新的对话时代。
2.语文对话教学要求教师把教学方式与教学目的统一起来
语文教材本身具有的特点和性质,使得语文教学内容本身就蕴涵着引发对话的各种基本条件。教材中选编的文章绝大多数文质兼美,不仅文法符合语言规范,而且语言非常典范,同时文章还饱含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各种不同观点、思想的冲击碰撞与对话不仅仅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更是追求其精神内涵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荷塘清韵》时,嵇康老师就“如何理解周一良先生所赐的‘季荷’两字”问题与学生充分展开对话。学生认为季老有荷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即他的个性像荷一样。嵇康接着又问,是否还有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时,有的同学又答,季有季节的意思,在等待之后,厚积薄发,体现季老醇厚的品质。嵇康老师又问:“除此以外,还有别的理解吗?”又有同学答季老对荷花有感情。老师问:“什么感情?”学生答:“爱”。这样的问答式对话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可嵇康老师却更深一层地让同学讨论,看是否还有其它的理解。这样不仅是内容的、思想的深入,更是对话形式的扩展,由师生对话发展到生生对话,使对话得到升级。讨论后学生的回答就更深入了,这样的对话让师生互动非常活跃,而且问题得到深层的探讨,情感得到升华。[2]
3.语文对话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平等、真诚、理解的对话教学,教师要为对话创设平台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参与教育过程的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参与教育过程是三者相遇、相融的过程。对话的理论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师生双方应构成平等、真诚、理解的对话关系。
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是语文对话教学的前提。教师在教学时不论在意识上还是在语言上都要有给学生对话的空间和激情。在对话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作为真实、完整的主体,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展开对话。这样,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智慧的源泉才会得以充分喷涌。
正如多尔创设的“舞蹈型课程”,其中的舞步是“两个舞步之间——教师与课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交互作用的结果。这样,意义不是从文本中提炼出来,它是我们与文本的对话中创造出来的。”[3]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有这样的思想: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创造、意义不断生成的活动。教师指出一条路,学生经由这条路能够理解并能进入他(她)们自己的那个活着的、流动的传统中去。[4]我们要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与创作能力。
4.因为语文的对话教学信息量大、技术难度高,所以对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语文对话教学的课堂形态是博大精深的,但还是有着最基本的标准,即开放、互动、介入、创新、反思。
课堂中不允许有旁观者,语文对话教学要使教育中的各种关系“我——你”式的在场相遇,而不是“我——他”式的在场不相遇。在对话的语文课堂上,师生都应积极参与介入,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应融合得十分完美。介入能使每一个当事人都有一种集体意向性,都意识到“我们在”。只有持一种介入态度,才能使“我”真正生活在“我们”之中。如果没有一种参与、介入的心态,教学活动根本无法维系,对话教学也只能成为一种空想。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自己的人性,必须有着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自己的灵性,必须有着广阔的视野支撑起自己的活性。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读书学习。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文学作品中、在教育教学的论著中、在广博的阅读中找到语文的灵性。另外,教育是一种影响,人格的一种熏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精神境界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对学生的理解,对事物的宽容,对美好的追求,都将了无痕迹却又清晰鲜明地印在心头。最后,语文的对话平台是一个模拟生活的平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学、说、逗、仿都应懂得一些,擅长一两门。[5]这些都能使对话教学更流畅、更精彩,这些绝活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教师也会因为有这样精彩的对话教学感到教学的无限的乐趣,学生也会因为有这样的教学而感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开放的语文对话教学中,对话者与文本、他人的互动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不仅是文本、他人,更重要的是,自我也成为反思的对象。对话者不仅进行慎思式的自我反思,在与他人的对话过程中也进行反思性理解。听取他人的发言,是与他人协商,是一种接受外源信息的“外对话”;反思自己的理解,是与自己协商,是一种回归自身的“内对话”。两种对话交叉进行,学生既能理解他人,又可澄明自我,实现意义的构建与智慧的生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才能更好地体现他们应有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王富仁.语文建设.情感的培养:语文教育的核心,2002:5.
[2]嵇康南通通州中学.在连云港新海中学优质示范课录像《荷塘清韵》.
[3]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4.
[4]谢登斌.美国课程规划的社会张力.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1).
[5]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3):43.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06级在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