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勤与爱,是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当持之以恒地弘扬。但是,我还要更为突出地强调,基础教育不应只有“勤”与“爱”,还要形成“以理做教育”的潮流,要在勤与爱中,融入理性的“含金量”,尊重规律育人才。
办学育人,需要人的倾心投入。基础教育工作者,投入最多的,我认为是勤与爱。在所有的学校,你都能见到早来晚走、辛勤工作的身影,教师们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都以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为至圣境界。勤与爱,是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当持之以恒地弘扬。但是,我还要更为突出地强调,基础教育不应只是“勤”与“爱”的“专利”,还要形成“以理做教育”的潮流,在尊重规律、丰厚学养上打造教师的形象与品牌。正所谓“理论求到原理处,思想精得哲信明”、“溯上源头迎砥砺,追求规律育人才”。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在勤与爱中,融入理性的“含金量”。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提出了“学习教育科学,引领教育实践,推动科研兴校”的办学主导思想。我校教师努力钻研,积极实践,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善、博、雅的教育过程中,体现了学术精神与魅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育实效。
从内与外的关系中,把握德育规律育人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但德育的实效性总是被追问,认为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将开展德育的兴奋点总放在形式上,放在抓常规、抓活动的操作上,而认真研究德育过程——知情意行的相互作用,把握德育规律等方面,都显得不够充分。由此,我校提出了“坚持育德研究为先,把握规律至上”的德育思想。
首先,学校提出,要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积极研究学生,把握学生心灵的脉动。其次,是要遵循道德教育的规律,认识育德的各种制约关系,做到科学育人。比如,我组织班主任开展了“一事一例说学生”的活动,教师们写出了许多教育个案,其典型性与启发性都很强。在老师们丰富个案的启发下,我为老师们总结出了便于记忆的各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向亲性、向师性、向学性、向群性;认识初中生的特点,要在闭锁性与开放性、内倾性与外向性、独立性与依赖性、固执性与可变性等四个方面把握发展的矛盾关系;而高中生的发展,则主要体现出生理渐趋成熟性、心理更具适应性、个体突显社会性等三方面的特征。简洁明了的概括语言,为教师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了帮助。
我提出,学校德育规律,要从外在关系与内在关系的相互作用上进行认识,从德育的外化力与内省力两方面把握。首先,德育要把握好外在的关系,即德育的政治律、经济律、科教律、环境律。例如,古代君王喜瘦女、宫中饿死妃,“魏瘦唐肥”的记载;仓廪实则知礼节,“市场无良心”的观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乐山者仁,乐水者智等说法,其实就是对德育政治律、经济律、科教律、环境律等外化力量的认识。其次,德育要从人的自身把握好内部的关系,即品德践行律、品德道德律、品德身心律、品德审美律。例如,“绝知此事要躬行”、“推己及人,推己及物”、“邹忌讽齐王纳谏”,赏荷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叙述与抒情,就是对此方面规律的认识。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我校构建了“理想教育的感召力,法纪规范的惩戒力,榜样形象的示范力,健体健心的和谐力,自我修养的内省力,实践锻炼的躬行力”的德育系统。围绕这一“修德育才,六力操作”的系统建构,教师们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道德教育活动。
在知与行的互动中,把握教学规律启智
对教学规律的研究,我国自古就有精到的表述,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等。我认为,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应重视以下几条:一是教学相长规律。《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古人从“知困”、“知不足”、“自强”、“自反”的教学体验中,总结出教学相长的教学规律,值得借鉴。二是教书育人规律。教学与教育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无教育的教学,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就是说,教学启智,需同时重视修德育人的教育规律。三是“真知卓现”、学以致用规律。掌握真知才能促使学生卓越地显现其能力,无知必无能。而学以致用,是巩固知识的必由之路。知行统一,以真知导行为,以行为巩固真知,获真知,促卓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是情智互动规律。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要相互作用,特别是要以非智力因素支持智力因素,为智力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情感动力。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教无定法,学需得法。从原则上讲,自古以来总结出的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博约结合、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等,都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要求,师生要共同牢牢把握住教的规律和学的方法,通过学科的教与学,培养基础学力。所有的教和所有的学,一定要以提高学习能力为中心。学习能力是顺利完成学习活动所必备的能力,而基础学力则是智能活动的动力所在。为此,我提出了培养学生七顶智慧帽的启智思想。这七顶智慧帽是:观察敏锐帽、注意集中帽、记忆恒久帽、想象丰富帽、思维创新帽、操作手巧帽、呈现精彩帽。教师要以基础学力为内容进行教,学生要以戴上七顶智慧帽为荣进行学。我要求,推动学校的课改,要抓好四个管理重心:适应性课程(教材处理上适应学生,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互动性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与技术互动),自主性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发展性评价(学生成长的发展评价,教师专业进步的发展评价)。
在促进教学实效的研究中,我提出了“一切基于动力,教学从激活开始”的思想。教师们在工作中把握规律,科学施教,体现了很高的教学智慧。比如,外语教师刘卫东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创造了“鱼牛故事”的导入形式:从前,有一条鱼和一只青蛙,一起在一口井里生活。有一天,青蛙跳出了井,来到了岸上,它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头牛,就仔细地观察了一番。回到井里后,它向鱼描述自己在岸上看到的牛:它长着大大的肚子,一对犄角,还有四条长长的腿,四只蹄子……小鱼认真地听了以后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拿出纸和笔,画出了它心中的“牛”。那么,鱼心目中的牛是什么样子呢?课讲到此,学生的注意力被老师牢牢抓住了,教师接下来展示的小鱼画出的“鱼牛图”,引来了学生会心的笑,课堂气氛达到了理想的状态。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最高境界是共同享受情趣,教的情趣在哪儿,学生的学就在哪儿;学生的学到哪,教师的教就跟进到哪,共同的情趣激发了共同的活力,教学在师生互动中体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在真与善的融合中,把握美育规律至雅
激发学生成长的动力,调动学生发展的积极性,教师们常用的是以目标、理想教育学生。如引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又如,教学中经常列举出本学科的趣闻轶事,探索真理的艰辛故事,冀望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但在实践中,我发现,上述两种方法的作用力都是有限的。以理想教育的感召力激发学生志于学,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就起不了大作用;以学科本体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那些偏科的学生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经常强调,在以知识的真和情感的善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过程中,一定要融合美育的力量,追求雅以为美,以教学的艺术性为课堂增效。这就要把握美的规律,以美育人。
美的規律有很多,比较集中、公认的有这样几条:一是节奏与韵律,二是对称和均衡,三是多样与统一,四是对比与调和,五是比例与恰当,六是独特与普遍。将这些规律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教学中,利用美的资源、美的创造、美的方法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和创新性,不啻为一种理想的途径。我提出了“美育要融合于教学中,以美增效的原则,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展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教育”。我提出,教师要与学生共同体会省察感受美、求真向善认识美、分清俊丑鉴赏美、内强外塑表现美、按图索骥创造美。我组织美术教师研究总结出了《学科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纲目》,组织音乐教师共同研究,写出了《运用模块教学,与其他学科互动育美》的教育方案。教师们按照以美育人、以美增效的教育方案,创造出了鲜活的教育经验。比如,地理教师李京在教学运用日月自然运动规律,让学生重温语文教学中苏东坡的词——“月有阴晴圆缺(合规律),人有悲欢离合(合目的)”,最后总结出了“美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的哲学观点。物理组李晓风老师,在带电微粒“洛仑兹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的教学中,编制出了“让洛仑兹力开出绚丽之花”的计算机演示软件,生动形象的效果,增强了教学效能。化学教师从学生那知道了改编版的“青花磁”化学歌,与学生共同改编后演唱化学版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让我们荡起玻璃棒,氢气泡推开波浪,水面倒映着美丽的火光,四周环绕着烧杯烧瓶,锂钠钾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氢;红矾家迎着太阳,阳光洒在煤油上,油中铷铯望着我们,悄悄地看我们愉快实验。二氧化锰轻轻沉在盐酸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氯。做完了一天的实验,我们来尽情记录,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有趣的反应。固态氟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氧。”
总之,我们坚持以勤做教育,教师们的奉献精神催人奋进;以情做教育,教师们的挚爱令人感动;以理做教育,教师们的智慧给人以启迪。勤、情、理的有机统一,相互融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也为教师的专业成功开辟了理想之路。
办学育人,需要人的倾心投入。基础教育工作者,投入最多的,我认为是勤与爱。在所有的学校,你都能见到早来晚走、辛勤工作的身影,教师们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都以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为至圣境界。勤与爱,是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当持之以恒地弘扬。但是,我还要更为突出地强调,基础教育不应只是“勤”与“爱”的“专利”,还要形成“以理做教育”的潮流,在尊重规律、丰厚学养上打造教师的形象与品牌。正所谓“理论求到原理处,思想精得哲信明”、“溯上源头迎砥砺,追求规律育人才”。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在勤与爱中,融入理性的“含金量”。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提出了“学习教育科学,引领教育实践,推动科研兴校”的办学主导思想。我校教师努力钻研,积极实践,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善、博、雅的教育过程中,体现了学术精神与魅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育实效。
从内与外的关系中,把握德育规律育人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但德育的实效性总是被追问,认为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将开展德育的兴奋点总放在形式上,放在抓常规、抓活动的操作上,而认真研究德育过程——知情意行的相互作用,把握德育规律等方面,都显得不够充分。由此,我校提出了“坚持育德研究为先,把握规律至上”的德育思想。
首先,学校提出,要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积极研究学生,把握学生心灵的脉动。其次,是要遵循道德教育的规律,认识育德的各种制约关系,做到科学育人。比如,我组织班主任开展了“一事一例说学生”的活动,教师们写出了许多教育个案,其典型性与启发性都很强。在老师们丰富个案的启发下,我为老师们总结出了便于记忆的各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向亲性、向师性、向学性、向群性;认识初中生的特点,要在闭锁性与开放性、内倾性与外向性、独立性与依赖性、固执性与可变性等四个方面把握发展的矛盾关系;而高中生的发展,则主要体现出生理渐趋成熟性、心理更具适应性、个体突显社会性等三方面的特征。简洁明了的概括语言,为教师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了帮助。
我提出,学校德育规律,要从外在关系与内在关系的相互作用上进行认识,从德育的外化力与内省力两方面把握。首先,德育要把握好外在的关系,即德育的政治律、经济律、科教律、环境律。例如,古代君王喜瘦女、宫中饿死妃,“魏瘦唐肥”的记载;仓廪实则知礼节,“市场无良心”的观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乐山者仁,乐水者智等说法,其实就是对德育政治律、经济律、科教律、环境律等外化力量的认识。其次,德育要从人的自身把握好内部的关系,即品德践行律、品德道德律、品德身心律、品德审美律。例如,“绝知此事要躬行”、“推己及人,推己及物”、“邹忌讽齐王纳谏”,赏荷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叙述与抒情,就是对此方面规律的认识。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我校构建了“理想教育的感召力,法纪规范的惩戒力,榜样形象的示范力,健体健心的和谐力,自我修养的内省力,实践锻炼的躬行力”的德育系统。围绕这一“修德育才,六力操作”的系统建构,教师们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道德教育活动。
在知与行的互动中,把握教学规律启智
对教学规律的研究,我国自古就有精到的表述,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等。我认为,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应重视以下几条:一是教学相长规律。《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古人从“知困”、“知不足”、“自强”、“自反”的教学体验中,总结出教学相长的教学规律,值得借鉴。二是教书育人规律。教学与教育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无教育的教学,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就是说,教学启智,需同时重视修德育人的教育规律。三是“真知卓现”、学以致用规律。掌握真知才能促使学生卓越地显现其能力,无知必无能。而学以致用,是巩固知识的必由之路。知行统一,以真知导行为,以行为巩固真知,获真知,促卓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是情智互动规律。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要相互作用,特别是要以非智力因素支持智力因素,为智力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情感动力。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教无定法,学需得法。从原则上讲,自古以来总结出的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博约结合、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等,都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要求,师生要共同牢牢把握住教的规律和学的方法,通过学科的教与学,培养基础学力。所有的教和所有的学,一定要以提高学习能力为中心。学习能力是顺利完成学习活动所必备的能力,而基础学力则是智能活动的动力所在。为此,我提出了培养学生七顶智慧帽的启智思想。这七顶智慧帽是:观察敏锐帽、注意集中帽、记忆恒久帽、想象丰富帽、思维创新帽、操作手巧帽、呈现精彩帽。教师要以基础学力为内容进行教,学生要以戴上七顶智慧帽为荣进行学。我要求,推动学校的课改,要抓好四个管理重心:适应性课程(教材处理上适应学生,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互动性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与技术互动),自主性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发展性评价(学生成长的发展评价,教师专业进步的发展评价)。
在促进教学实效的研究中,我提出了“一切基于动力,教学从激活开始”的思想。教师们在工作中把握规律,科学施教,体现了很高的教学智慧。比如,外语教师刘卫东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创造了“鱼牛故事”的导入形式:从前,有一条鱼和一只青蛙,一起在一口井里生活。有一天,青蛙跳出了井,来到了岸上,它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头牛,就仔细地观察了一番。回到井里后,它向鱼描述自己在岸上看到的牛:它长着大大的肚子,一对犄角,还有四条长长的腿,四只蹄子……小鱼认真地听了以后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拿出纸和笔,画出了它心中的“牛”。那么,鱼心目中的牛是什么样子呢?课讲到此,学生的注意力被老师牢牢抓住了,教师接下来展示的小鱼画出的“鱼牛图”,引来了学生会心的笑,课堂气氛达到了理想的状态。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最高境界是共同享受情趣,教的情趣在哪儿,学生的学就在哪儿;学生的学到哪,教师的教就跟进到哪,共同的情趣激发了共同的活力,教学在师生互动中体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在真与善的融合中,把握美育规律至雅
激发学生成长的动力,调动学生发展的积极性,教师们常用的是以目标、理想教育学生。如引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又如,教学中经常列举出本学科的趣闻轶事,探索真理的艰辛故事,冀望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但在实践中,我发现,上述两种方法的作用力都是有限的。以理想教育的感召力激发学生志于学,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就起不了大作用;以学科本体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那些偏科的学生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经常强调,在以知识的真和情感的善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过程中,一定要融合美育的力量,追求雅以为美,以教学的艺术性为课堂增效。这就要把握美的规律,以美育人。
美的規律有很多,比较集中、公认的有这样几条:一是节奏与韵律,二是对称和均衡,三是多样与统一,四是对比与调和,五是比例与恰当,六是独特与普遍。将这些规律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教学中,利用美的资源、美的创造、美的方法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和创新性,不啻为一种理想的途径。我提出了“美育要融合于教学中,以美增效的原则,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展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教育”。我提出,教师要与学生共同体会省察感受美、求真向善认识美、分清俊丑鉴赏美、内强外塑表现美、按图索骥创造美。我组织美术教师研究总结出了《学科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纲目》,组织音乐教师共同研究,写出了《运用模块教学,与其他学科互动育美》的教育方案。教师们按照以美育人、以美增效的教育方案,创造出了鲜活的教育经验。比如,地理教师李京在教学运用日月自然运动规律,让学生重温语文教学中苏东坡的词——“月有阴晴圆缺(合规律),人有悲欢离合(合目的)”,最后总结出了“美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的哲学观点。物理组李晓风老师,在带电微粒“洛仑兹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的教学中,编制出了“让洛仑兹力开出绚丽之花”的计算机演示软件,生动形象的效果,增强了教学效能。化学教师从学生那知道了改编版的“青花磁”化学歌,与学生共同改编后演唱化学版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让我们荡起玻璃棒,氢气泡推开波浪,水面倒映着美丽的火光,四周环绕着烧杯烧瓶,锂钠钾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氢;红矾家迎着太阳,阳光洒在煤油上,油中铷铯望着我们,悄悄地看我们愉快实验。二氧化锰轻轻沉在盐酸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氯。做完了一天的实验,我们来尽情记录,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有趣的反应。固态氟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氧。”
总之,我们坚持以勤做教育,教师们的奉献精神催人奋进;以情做教育,教师们的挚爱令人感动;以理做教育,教师们的智慧给人以启迪。勤、情、理的有机统一,相互融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也为教师的专业成功开辟了理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