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辣辣的火锅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398705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花木或自然景观命名城市的很多,比如“牡丹之都”“榕树之都”“冰雪之都”“佛雕之都”,但以“火锅之都”命名一座城市,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这座城市叫“重庆”。去“火锅之都”的人怎能不去吃一餐正宗火锅?不管你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也不管你是否会接受麻辣,其实吃火锅吃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你亲历了感受了,这一趟重庆就没有白去了。
  夜幕降临,一群不太会吃辣的福州人到重庆琵琶园吃火锅。琵琶园在山上,车子顺着弯曲的山道一直往上开,感觉绕了好几道弯,一路上都是张灯结彩吃火锅的店,热气腾腾的。这仅仅是铺垫。车子继续往深处开,突然间停了下来,一座满天星辰般的山跃入我的眼帘,全车人“哇”的一声全被震到了!“琵琶园”三个巨大的字亮在半空中,高低错落的灯带,满山满眼的红灯笼,每棵树上都挂满了银色的星光,感觉进入到一个光影世界。火锅城占山为王,依着山的坡度设店,比灯光和红灯笼还多的,是来这里吃火锅的食客,南腔北调全都有,至少有几千人吧。顺着石阶往上走,每走几步台阶,就有一排火锅店,人满满的,气腾腾的,店小二托着大盘火锅料穿行在人群中,真担心被食客撞翻。我们吃火锅的店在山顶上,如果没有预定,估计吃不上。进店后好不容易坐下,但店小二根本忙不过来,等了很久火锅才端上。在等的工夫,我观察了周边的火锅店,每家都很简陋,依着裸露的山体,搭个遮雨的棚,摆上几张桌子,备上几台送菜的推车,就可以开张了。火锅不用厨师,有几位切菜的师傅就行。我们还没有开吃,隔壁桌的已经吃得热火朝天了,开始坐着吃,接着就站着吃,不仅大口干杯,还喊口号,一喊就连续三遍,大约是欢迎某某人,向某某人致敬之类。有人喝高了,软在地上,立刻有人上前扶起,继续喝,直喝到昏天黑地,喝不动了,撤了。好不容易安静下来,另一桌又开始喊口号了,我们这些含蓄内敛的南方人只顾看,都不知道吃了啥,情绪也跟着兴奋起来,不喊上几句口号,也太对不起这种氛围了,于是喝了几口酒、壮了壮胆,也喊出“玩转全球”,向某某人致敬的口号,立刻引来重庆人的目光,原来南方人也会喊啊!
  吃重庆火锅不同于川菜,菜上桌便可知烹饪水平,菜肴质量的优劣仰赖厨师,食客只能被动地接受。吃火锅就不同了,得看食者有无经验,是否能根据涮料的不同质地,拿准入锅涮烫的火候,恰到好处地掌握好入锅时间。店家告诉我们,吃火锅全凭经验,只用眼观察,便知所烫的原料是否火候恰当。毛肚和鸭肠是较难掌握的原料,于是总结出“毛肚要起泡,鸭肠要起圈”的吃火锅秘诀,摸索出涮烫的各种套路。
  重庆火锅麻辣鲜香,来源于民间,升华于庙堂,无论是贩夫走卒、达官显宦、文人骚客、商贾农工,还是红男绿女、耄耋之辈,全都进了火锅城,连琵琶园火锅城操场般的停车场,都摆不下食客的车子了。说起火锅的文化特色,当地烹饪大师会这样告诉你:它体现了中国烹饪的包容性,“火锅”既是炊具、盛具的名称,又是技法、吃法与炊具、盛具的统一;它倡导中国饮食之道蕴含的和谐性,从原料、汤料的采用到烹调技法的配合,同中求异,异中求和,使荤与素、生与熟、麻辣与鲜甜、嫩脆与绵烂、清香与浓醇,全都结合在一起,和谐与酣畅相互交融,营造出“同心、同聚、同享、同乐”的文化氛围。
  重庆人喜欢吃火锅是因为地理环境。位于四川盆地东部的重庆,日照稀少、多雾、多雨、潮湿,多食花椒有利于祛湿气。重庆人爱吃辣,除气候原因外,还与重庆人的性格有关。重庆古称巴国,巴人骁勇善战,性格刚烈,吃辣不怕辣方显男儿英雄豪气,一首《辣妹子》的歌,唱遍了大江南北,也让全国人民都知道辣妹子。豪爽大气的重庆人对饮食的讲究却是细微精致的。俗话说:鱼要吃得跳,鸡要吃得叫,说的就是所有原料要新鲜,调味品要丰富,才能调出好味道。重庆人不仅中餐做得好,还把中餐调鲜的方法运用到火锅中,火锅底料炒制精工细火,虽原料简单,但炒制工艺和火候却是不敢丝毫马虎的,一定要炒出本味、炒出香味,否则被同行耻笑。
  吃了重庆火锅,再去参观三耳火锅博物馆,感受火锅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号称全国唯一的“重庆三耳火锅博物馆”,馆藏古今中外火锅器具和相关实物千余件,其中仅火锅珍品就达300多件。走进火锅博物馆,就像走进了林林总总的火锅世界,讲解员滔滔不绝地介绍说,这里展示的火锅,最远可追溯至西周时期,比较罕见的有公元前771年西周奴隶主享用的单人火锅、唐三彩火锅、宋代的瓜瓣兽耳铸铜火锅、乾隆皇帝举行千叟宴的纯银火锅、清朝乾隆款蓝釉龙纹火锅、佛家煮素食用的香炉型火锅等,最小的火锅只有巴掌大,称为掌中宝。还有一种奇石火锅,是三耳火锅博物馆创始人聂赣如花了1200元,从杨家坪一家奇石鱼头火锅店买来的,产于雪域高原的西藏墨脱,相传为远古龙化石,当地人以此奇石凿为锅,说是用这口锅煮食吃了身强体壮,长寿者颇多。博物馆内还有一口重达8.3斤的锡火锅,是火锅店的鼻祖。火锅盖的两只耳朵上,清晰地刻有“马记老正兴”字样。据考证,清代末期,南纪门川道拐的杀牛场宰杀牛羊时,会把牛羊的内脏扔掉。住在附近的贫困纤夫们,将牛羊内脏捡来煮上一锅,名为“水八块”,又加入了辣椒、花椒等作料。住在江边吊脚楼上的回民马氏兄弟,吃到纤夫煮出来的美味,从中发现商机,第一个把火锅搬进店铺,取名“马记老正兴”,这就是重庆火锅最早的品牌。除此之外,异国风情的日本火锅、韩国火锅和欧洲火锅,也陈列在博物馆。按材质分,有陶、瓷、石、银、锡、铜、铝、铁、不锈钢、紫砂等十多个种类,按使用的燃料分,有木炭、蜡烛、酒精、气体、油料和电等多种。三耳火锅博物馆的建立,填补了中国博物館界的空白,为巴渝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博物馆里展示的各个朝代的火锅,为我们梳理出重庆火锅的历史。最初的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粗放的餐饮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和重庆人的饮食习惯,火锅渐渐风靡起来。今日所用的火锅容器、制法和调味等,虽然已历经上千年演变,但一个共同点始终没有变,那就是用火烧锅,以水汤导热,煮涮食物。这种烹调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重庆火锅的童年形象是:挑担叫卖,走街串巷,颤悠悠地游荡于大街小巷。挑子的一头是红泥小火炉,带井字格的铁盒里翻滚着黑不溜秋的卤汁;另一头则是装着牛杂、调料、碗筷、板凳的橱架。挑子择地而顿,一声长喝,周围人便呼啸而至,围着挑子吃起来。一人一格,鼓腹而歌,菜饱酒醉,扬长而去。重庆火锅的少年形象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人們把火锅请进了小饭馆,泥炉依然,洋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其菜式、堂面、规格、器具、味道、技艺均有长足发展,食客再也不会为一饱口福而受风雨之苦了。之后成长为重庆火锅的青年形象,火锅登堂入室,极富传染力,商家群起效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家万店火锅开,重庆市面上的火锅店渐成气候,从此重庆火锅告别了它的贫民时代,由荆钗布裙摇身变为小家碧玉,登上了大雅之堂。如今,重庆麻辣火锅早已占据着全国火锅产业的半壁江山,走向成熟,走向欣欣向荣的壮年时代。
  三耳火锅博物馆是一个能够创造奇迹的地方,不仅收藏了火锅天下之最,还投入巨资烧制了直径3.28米、高2.88米的“天下第一大缸”,缸体刻有99副火锅对联,另有刻着成语典故的文化小缸328口,5000多个豆瓣缸浩浩荡荡地列队接受检阅,豆瓣缸里装着制作火锅的“三耳”秘制底料。据说在烧制“天下第一大缸”时,由于难度太大没有一次烧成,留下一个残缺的大缸,如今也立在博物馆里,有点印象派的味道,大家都说这个残缺的大缸更好看。
  走进火锅地标建筑,一根直径约2米的烟筒从火锅建筑中拔地而起,直插锅顶,圆形的火锅建筑围其而建,共有6层。今年已经70多岁的博物馆馆长聂赣如说,这座建筑原是一个废弃的砖瓦窑,37米高的烟囱被保留在巨大的火锅建筑中,留住了年代的记忆。如果在锅底烧柴火,锅顶的烟筒会冒烟,整个火锅建筑暖洋洋的。在这个巨大的火锅建筑内,用2层楼设置了9桌火锅,构成了蔚为壮观的世界第一大火锅。聂赣如风趣地说,与常规火锅不同的是,食客是坐在锅中烫火锅。
  何为火锅?聂赣如用了6个字就已准确表达:有火、有锅、有人。三五好友围炉而坐,烫着小酒,聊着天,这不是中国人与朋友相聚时最常见的场景吗?在火锅博物馆的花园里,专门建了一座大亭子,亭子下面是一张吃火锅的大桌子。大到什么程度?桌面直径为13.28米,设有66个座席,由70节车厢组成火锅菜品的传送带,这就是“三耳火锅大桌”,绝对可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试想,66个人围在一起吃火锅,70节车厢鱼贯而出传送着菜品,古代皇宫里吃满汉全席的阵势也不过如此啊。
  2017年11月,重庆渝中区较场口白乐天火锅始祖铜像揭幕。据《火锅中的重庆》一书记载,创立于1921年的白乐天,引入众人喜食的麻辣“水八块”蘸料作为部分锅底调料,再加入牛油豆瓣酱等多种调味料,创造性地发明了半油半水的牛油麻辣汤底,改造发明红泥小火炉和井字格,将老铁锅置顶,发明了毛肚火锅,并将毛肚作为头刀菜,釆用清朝官府涮羊肉的命名及烫食方式,引白居易字乐天为字号,在较场口开设火锅馆,定名为“白乐天毛肚火锅馆”。至此成就了一个影响世界的火锅产业,为数万个火锅老板开启了财富之门,为数十万火锅人提供了衣食无忧的就业岗位,为全球数以十亿计的火锅迷提供了来自火锅之都的极致美味体验。
  老铁锅沸腾着浓浓的“重庆味”,沸腾着一座城市的乡愁,也沸腾着重庆人的热情、奔放与豪情。重庆火锅不只是重庆献给世界的一道美食,更是重庆的一张“脸”,这张脸很熟、很亲切,无论走到天南地北都能见到。
  责任编辑 林 芝
其他文献
“太好了,太好了,榨菜育种又将会有质的突破了!”手捧一袋榨菜种子,周光凡像捧着一个新生的婴儿,欣喜若狂。这袋榨菜种子,刚搭乘“实践8号”育种卫星去太空遨游了半月归来。   周光凡,重庆市涪陵区农科所所长,他只有中专文化,26年的钻研,使他在榨菜科研领域的成绩不能不令人敬佩:主研或参与了10多项国家、部、省(市)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获8项科技成果奖,研育成功3个榨菜新品种……    进入离苏联边界十
沙坡尾的风依然带着海的咸腥味。  这里是厦门最早的一个古村落。像一个饱经岁月的老人,那些丝丝的风、碎碎的雨,那些劈天的电、砸地的雷,都写在它满脸沧桑的生命皱褶里。  坐在栈道边临水的咖啡座,眼前的这片曾经鲜活而生动的海,已被重重叠叠的建筑推到远远的地方,只留下一道几十米宽的水流,随着潮汐涨落,像在不甘地呼喊:我是海,我是曾经吐纳百舸、涵通大洋的海!  沙坡尾,一个以细沙如玉、绵延数百丈而与沙坡头合
吴可彦的长篇小说《盲校》,让我欣喜地看到了作者创作才能的新的发展和突破。小说讲述了一个具有惊人的真实性的生活故事。这里有特殊的经历,特殊的经验,特殊的人生,特殊的青春,为我们之前的小说创作所未曾表现过的。然而这特殊的生活细节的绘状,却又是指向一种社会状况的普遍性,向着达成文学的某种典型意义提升的。一个真正具有文学的原创力的作家借这部《盲校》站在我们面前了。写小说的人很多,会讲故事的人也不少,然而,
凤凰剧院门口  我看见一位老者  沐浴晨光兀自舞蹈  大巴和汽车是观众  它们静靠身旁,不能给予掌声  她的熱情充溢初秋的气息  身上的律动熔铸生的力量  让人相信  一个人的广场舞  也可以使浮躁的人间  让出一片天地
沿北碚城南新区安礼路行至中段,“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大科园)映入眼帘。  行至园内,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不时出入其中,让这里充满了青春气息。  和寻常写字楼不同,徜徉在这里的年轻人,并不是普通“白领”。  他们都是怀揣梦想的创业者。  在他们身后的大楼内,有超过150家小微企业正在接受“孵化”。  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个不断孕育和催生梦想之地,却蕴藏着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玄机”。  创业困
(导语)在农村出生,没念过什么书,背井离乡,她们得到最多,或许失去也最多。  提到“中国制造”,人们联想到的往往是血汗工厂;提到中国农民工,大多数人脑海里会浮现出“收入微薄的,心灰意冷的,身心俱疲”的形象。但前《华尔街日报》驻华记者张彤禾说,“我怀疑事情不止于此,也许情况不是这样黑白分明,而且我希望能写点别的,写写工人自己怎么看待外出务工,尤其女工。”张彤禾于2008年写成《打工女孩》一书,一出版
【摘要】会计目标定位理论是会计研究的起点,一直是会计界关注和讨论的重点课题。讨论的焦点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取决于会计环境。我国会计环境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在会计研究方面不可能照搬国外的研究成果,深入进行会计目标研究成为我国会计界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在对会计目标和相关影响因素的一般认识的基础上,详尽地分析了影响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几大因素,并据此推出了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
爬坡上坎,是重庆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件累人的事。但渝中区“时光里”枣子岚垭步道却让爬坡上坎像乘坐“时光机”,令人充满新奇和愉悦。  站在枣子岚垭步道阶梯底部朝上看,阶梯立面上用彩色瓷砖镶嵌出一幅幅美丽的画:蜿蜒的轨道交通、空中的过江索道、高耸的解放碑等重庆元素,一一呈现在人们眼前。  拾级而上,左边的墙面上,是用瓷砖拼贴出的缝纫机、山城牌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等20世纪70年代最为风靡的“四大
穿越内心的洪流  2009年,冠明哥最后一个未婚年。  你去过中国最西部的边境地区吗?  你感受过胡焕庸线的强烈反差吗?  你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吗?  你热爱的自由呢?  你喜欢的姑娘呢?  你渴望的年轻呢?  说完这些话,冠明哥的女友来电,可以回来,做饭了吗?  这一年,我和冠明哥准备自驾穿越中国。  从中国的东部沿海,到最西边的中印边境班公湖。  一辆1998年产的桑塔纳2000,两人总岁数
“如今的村干部,特别是这一次换届后,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干部,我们真得刮目相看了!”一位镇党委书记对笔者说,如今的村干部不再只是凭借经验干事的“泥腿子”干部了。  真的吗?  39岁的重庆高新区石板镇高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铃,是在此次换届选举中被党员和村民选出来的一位年轻女干部。  初次见到马铃时,她就颠覆了笔者对村干部的传统印象:谈吐中新词不断,自信的神情显现出她的精明能干。这已不是前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