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点接收的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 :物探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e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由早期的组合接收发展到现今的单点接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一直在道内组合、道间组合、单站单道中徘徊不前,直到近些年Q技术和具有更高、更快计算能力的计算机的出现,才使得更多的地球物理工作者看到了单点接收技术对改善地质成像效果的优势。Q技术(系列)是目前西方地球物理公司(WGC,以下简称西方公司)服务于国际地球物理采集市场的一张王牌,也是西方公司占领高端地震采集市场的核心技术。为了维持Q技术对市场的占有率,其装备平台只提供数据采集服务而从未对外销售,在一段时间形成了西方公司特有的技术品牌与市场独占格局。Q技术的诞生与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自Q技术诞生之日,围绕它的话题也就从未间断:有学者认定这的确是引领未来的前沿地球物理采集技术,是未来解决复杂地质构造成像的发展方向;但也有学者认为该技术了无新意,贪大求全,有些技术环节甚至是误导油公司增加对地震采集的投入,实际上仍然无法解决复杂地质目标的精确成像问题。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持续疲软以及陆上地震勘探的市场竞争越演越烈,西方公司对其装备平台UNI-Q系统解除了销售禁令,并采用新的销售与租赁战略,未来地球物理公司有可能借助其平台实现超级地震队运作。本文试图通过目前公开的技术资料,探讨单点接收系统的意义,研究未来地球物理装备的发展如何满足地震采集技术发展的需求。
其他文献
<正>8月28日,山东省印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即"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涵盖山东中西部11市的91个县(市、区),分别占全省面积、人口
<正>任何组织的有效运行,都需要有能合理整合各种组织要素的机制。这种机制的构成,除了"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软性"协调,或称"凝合剂",作为无形的"软约束"力量,形成组织运行
测定碳氮化处理后含钛高炉渣的熔化特性,并研究在高炉铁沟捣打料中加入碳氮化含钛高炉渣后对材料抗氧化性及抗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钛高炉渣经碳氮化处理后,渣中主要的矿
<正>学生学了柳宗元《捕蛇者说》第1自然段,对"永州之野产异蛇"的"异"有所理解:异形——"黑质而白章";异毒——"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异效——"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