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iai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可以从优化教学情境、抓形象的活现、培养语感三方面展开。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的兴趣达到最高点,他们就会很快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如果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效果就不理想。所以,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什么是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育。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一种立足“人”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情智双全”的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实施情感教育,因为语文教学内容充满浓郁的情感因素。
  二、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作为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宽松的、具有丰富反应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用眼睛凝望,用耳朵聆听,用心灵体验,激活情感。由此,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风光的无限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抓形象的活现,深化学生情感
  活现景物形象,引导概括,促使情感转移。如《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长城》等一类描写祖国山河的课文,教学时可利用插图、电化教学等手段,再现景物形象,把景物的线条、块面、比例、色彩、质感、光感点化出来,使学生在悦目、赏心、怡情的情境中学习课文。让学生听录音、听范读、看课件、个别朗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情背诵等,把无声文字包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牵动学生的琴弦,使学生把对景物的喜爱之情转移为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活现人物形象,有情导理,深化学生情感。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课文,教学时要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方面入手,把人物的具体形象从课文中活现出来,着重理解这个人物在“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表现了他怎样的品格”。这种步步深入,由“情”到“理”的概括,能深化学生的情感,逐步促进学生行为上的效仿。
  四、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体验情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背诵下来,绝不会是过重的负担。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已证明这一点。正如古人所说:“文章读之故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交,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课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如此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小学生要广泛阅读,新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规定课外阅读总量:小学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做到一篇带多篇。教育家们研究如何减轻学生负担,发现使学习变得轻松的解决办法之一是大量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证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的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阅读量的不足。
  小学生要加强语言实践。“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才能开辟一片内化语言积累的崭新天地,才能使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又能锻炼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总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全面发展的关键,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课要通过一篇篇凝聚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王雪梅.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8.
其他文献
摘 要: 初中语文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课程。其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初中语文阅读问题进行研究,对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培养  一  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而阅读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可见,语文实践非常重要。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实践”令人担忧。下文对这一
奥美沙坦酯(olmesartan medoxomil,CS-866)是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_1的阻断剂,口服后在体内迅速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奥美沙坦(olmesartan,RNH-6270)发挥降压作用。本研究建立了血浆中奥美沙坦的HPLC-ESI/MS和HPLC-MS/MS两种测定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奥美沙坦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中。一、HPLC-ESI/MS法测定血浆中的奥美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其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  但是,当前农村小学学生的课外阅读明显不足,大多以作文书为主,还有少数的笑话故事、童话故事等语
摘 要: 阅读是学生求知、启智、培养良好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收集整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博览群书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阶段,切莫错失良机。本文阐述了让小学生爱上阅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爱上阅读 有效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