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虚”“实”世界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0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幻与现实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当二者出现在诗歌中时却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反应,为诗歌创造一种新的美感.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将虚实结合运用到极致的代表作.
其他文献
《最后的常春藤叶》传递出诸多人性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美,感受生活关,感知生命魅力,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提升学生的情操和品质.
总结课作为中学语文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的最后一道教学程序,是在承接前四道教学程序的基础上,构建“回顾—检测—提升”三层级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型.其目的 在于通过对单元“学习任务群”的回顾,进一步明晰每道教学程序之间及单元篇章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总结规律、习得方法、夯实基础、提升能力,为整个单元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指向学科素养的语文深度学习究竟“深”在哪里?要“深”在适切的标准和载体上,即能从低阶思维转向高阶思维,从知识技能输入转向综合能力输出,从被动学习转向能动学习,从单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等,由此才能“深”起来,才能“素养”起来,才能“语文”起来.
“情境化命题”是中考命题改革的核心内容,但也不能神化、泛化这种命题方式.在情境中考查学生用“语文”的能力,这是传统,但不是所有的题目都要创设情境,指向问题及解决问题才是“情境”的核心要素.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建构“体系知识”;重视由“知”到“行”的过程,追求举一反三,“知行合一”;通过“情境化”“问题化”的教学,把学生从死记硬背、训练刷题引向素养提升.
单元教学要处理诸多课文内容,教师借助话题推出思辨学习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深度思考和广泛交流的机会,有效提升其阅读品质,让课堂“真学”真正发生.在教学设计和执行阶段,教师深潜教材之中,深度发掘思辨资源,组织对比性阅读,让学生在鉴赏性阅读中展开思辨性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批判性是鲁迅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在其作品中我们总能够看到以“我”代名的第一人称视角,所展现的情境一般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对话与行动时,通常都会深入描写“我”的内心所想.因此,在阅读鲁迅作品时关注人物言语交际的场景,能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识特点,解读作者在人物身上赋予的时代信息、象征符号等.
《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本社会学经典著作承载着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和思考,在另一个层面上也诠释着中华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当下的中国.
期刊
我国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有统编版、人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版本,这些教材在版本上的不同也导致其在文本编选上有各自的特点.统编版和人教版是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两套初中教材,试以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为例,论述统编版和人教版语文教材在文本编选上的异同及相关思考.
群文阅读是新课改、新教材下的热点,它可以围绕一个或者多个议题选择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来组合,师生结合议题阅读探索,高效率、体系化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难点在于如何找寻议题,探寻文本的价值——单篇阅读有它的独立价值,群文阅读有它的整合价值.只有在精读单篇的基础上,才可以与其他文本在内容、语言、技巧、情感、态度上进行整合,从而构建逻辑联系点,碰撞出思维火花.如何拓展群文阅读教学,呈现课堂的多元化创意,已成为一线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期刊
2021年全国各省市语文中考说明文类阅读命题,遵循新课标精神,把信息提取能力列为命题考查的重要取向之一.信息提取有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与此相关的试题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难度.其中,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判断信息是否符合文义是中考说明类文本阅读的常见题型,而利用信息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对所获信息进行进一步探究则是比较新颖的题型.这些新题型在考查方式上更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注重思维的发展和科学的方法,真正使学科知识的考查走向了核心素养的考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