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了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探讨了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重视就业工作;优化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动手、创新能力培养等措施。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毕业生 就业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5-048-0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该专业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毕业后适合担任电子工程师,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软件工程师,设计开发与硬件相关的各种软件;项目主管,策划一些大的系统,这对经验、知识要求很高;还可以继续进修成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等。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等都与电子信息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有着广泛的就业前景。
一、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我国是非常迅速的,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电子技术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在这种全面开展电子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尤其是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当前全球经济好转的情势下,企业对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需求量在急剧上升。各高校相继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这一专业也成为招生专业中最热门专业之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人数也达到了一定规模。
在如此好的环境下,按道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应该是很好的,但据调查,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作为培养人才的源地,高校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不小的难题。
二、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首先,课程设置过于老旧,跟不上当前电子技术发展的需要。高校目前开设的课程还是以模拟单元电路、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当前电子技术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背离,导致学生在应聘工作时普遍感觉到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一点也用不上,一切要从头再来。所以高校一定要走出去,把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摸清楚,提高教育教学环节质量,研究出新的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要。
其次,实践课程开设不足,设备陈旧。目前提供的电子实验设备过于机械化,学生在实验课上不能很直观地与课堂所学的原理联系起来。只是机械地将接线头从一个插口接到另一个插口。所开设的实验大部分是以验证性为主,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等方面更是不足,进而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无法正真体现。
再次,在用人环境上,绝大多数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招聘都采用“经验准入”门槛过高,动则要求求职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2-3年)。而这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是无法获得的,社会上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面的资格认证相对来说还不成熟,没有完整的体系,无法准确的考察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使得企业也无从得知毕业生的真正水平,因此企业只能通过有限制门槛的招聘方式进行人才的选拔。
最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就业区域很受限制。以江苏为例,全省的电子企业都在苏南,苏中、苏北要不没有,要不就是规模很小,发展潜力有限。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需要背井离乡。这也限制了一部分毕业生不能很快找到工作。
三、 解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首先,要提高对就业工作的认识。学院领导应高度重视,把就业工作纳入学院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明确的责任目标,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深入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政策与形势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位毕业生。要加强制度建设,着重建立和完善就业工作领导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奖惩制度等。
其次,重视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在学习的工程中有明确的目标。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学什么,该如何强化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做好调研,依据企业现在和将来的实际需要,做出准确的定位,没有用处的课程要大胆删除,优化课程体系,真正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
最后,要注重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成立一些电子制作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的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近年来,凡是参加过此类大赛的学生在找工作的工程中无疑是对自己实力与能力的最好的证明。
四、 总结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难越来越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我们要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上面下功夫。要逐步实现对学生个性化、针对性的指导。加强就业方向的引导,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优化就业结构;坚持就业导向和服务宗旨,调整专业教学计划,重视课程改革、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实验课程比例,扩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学生动手、创新能力,切实做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竞争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开源.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形式分析与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9.6
[2]侯义锋,吴燕端,邹木春,郑瑶,姚高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的研究和实践[J].科技信息
[3]马飞,俞忠山,夏祥鹤.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3
[4]李志明.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社会稳定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
[5]张伟.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2
[6]刘毅.关于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与思考[J].教育长廊.2009.3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毕业生 就业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5-048-0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该专业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毕业后适合担任电子工程师,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软件工程师,设计开发与硬件相关的各种软件;项目主管,策划一些大的系统,这对经验、知识要求很高;还可以继续进修成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等。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等都与电子信息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有着广泛的就业前景。
一、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我国是非常迅速的,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电子技术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在这种全面开展电子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尤其是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当前全球经济好转的情势下,企业对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需求量在急剧上升。各高校相继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这一专业也成为招生专业中最热门专业之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人数也达到了一定规模。
在如此好的环境下,按道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应该是很好的,但据调查,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作为培养人才的源地,高校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不小的难题。
二、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首先,课程设置过于老旧,跟不上当前电子技术发展的需要。高校目前开设的课程还是以模拟单元电路、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当前电子技术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背离,导致学生在应聘工作时普遍感觉到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一点也用不上,一切要从头再来。所以高校一定要走出去,把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摸清楚,提高教育教学环节质量,研究出新的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要。
其次,实践课程开设不足,设备陈旧。目前提供的电子实验设备过于机械化,学生在实验课上不能很直观地与课堂所学的原理联系起来。只是机械地将接线头从一个插口接到另一个插口。所开设的实验大部分是以验证性为主,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等方面更是不足,进而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无法正真体现。
再次,在用人环境上,绝大多数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招聘都采用“经验准入”门槛过高,动则要求求职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2-3年)。而这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是无法获得的,社会上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面的资格认证相对来说还不成熟,没有完整的体系,无法准确的考察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使得企业也无从得知毕业生的真正水平,因此企业只能通过有限制门槛的招聘方式进行人才的选拔。
最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就业区域很受限制。以江苏为例,全省的电子企业都在苏南,苏中、苏北要不没有,要不就是规模很小,发展潜力有限。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需要背井离乡。这也限制了一部分毕业生不能很快找到工作。
三、 解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首先,要提高对就业工作的认识。学院领导应高度重视,把就业工作纳入学院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明确的责任目标,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深入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政策与形势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位毕业生。要加强制度建设,着重建立和完善就业工作领导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奖惩制度等。
其次,重视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在学习的工程中有明确的目标。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学什么,该如何强化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做好调研,依据企业现在和将来的实际需要,做出准确的定位,没有用处的课程要大胆删除,优化课程体系,真正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
最后,要注重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成立一些电子制作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的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近年来,凡是参加过此类大赛的学生在找工作的工程中无疑是对自己实力与能力的最好的证明。
四、 总结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难越来越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我们要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上面下功夫。要逐步实现对学生个性化、针对性的指导。加强就业方向的引导,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优化就业结构;坚持就业导向和服务宗旨,调整专业教学计划,重视课程改革、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实验课程比例,扩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学生动手、创新能力,切实做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竞争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开源.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形式分析与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9.6
[2]侯义锋,吴燕端,邹木春,郑瑶,姚高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的研究和实践[J].科技信息
[3]马飞,俞忠山,夏祥鹤.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3
[4]李志明.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社会稳定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
[5]张伟.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2
[6]刘毅.关于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与思考[J].教育长廊.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