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调研总结我校开展艺术教育状况,结合艺术教育在我国理工科高校开展的现状、重要性、取得的一些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弱势群体的艺术教育和将艺术教育与就业有机的结合、应用网络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优化理工科学校艺术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理工科 高等学校 艺术教育 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5-04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而对于作为国家未来和希望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其高尚情操的培养,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竞争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将其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艺术教育是一门综合科学,有着其内在的规律。合理地开展艺术教育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在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把艺术教育当做开展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巩固校园文化重要手段。同时,为适应时代变化,满足学生们日益提高的艺术活动的需求,艺术教育也要不断地提升和完善,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养成功能和塑造功能,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广大学生成才服务。
作为我国科学研究主要阵地的理工科高等学校,长期以来,以其雄厚的办学条件、浓厚的科研氛围、与社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办学方向吸引了大量高层次学术人才。作为理工科学校的大学生,大都具有求真务实的求学态度、科学严谨的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然而正是这种务实、严谨、求真的氛围,使得理工科高校学生在大量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对于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理工科高等学校开设常规的艺术教育课程,以讲座、讨论、欣赏等形式搭建的艺术教育平台,以及鼓励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艺术教育活动,以此引导大学生对于自身人文素养提高的重视,从而使得理工科高校大学生能在积极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促进其人格魅力的提高,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成了理工类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1、思想上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在我国理工科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普遍具有“重理轻文”的倾向,即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集中在容易取得实效和成果的理工类专业教育以及科研成果等方面,而对显效较慢的艺术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出现大多理工科学校没有按学生比例配备专职的艺术课教师,没有开设大范围的艺术教育课程,没有系统性的教学内容,没有或缺少艺术课专用教室及专用的活动场地,投入较少的固定开展艺术活动的专项经费,艺术器材大多不能满足艺术教学和艺术活动的需要等等。
2、艺术教育针对性不强,教育成效不明显
近年来,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观念的更新,加之理工科学生所具有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理工类学校在艺术教育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艺术教育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不仅有助于理工科学生心智的开发和高尚情操的提高,更会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充分陶冶性情、交流思想、完善品格,引导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从而内化升华为美的和谐统一体。因此,众多理工科学校在提高认识的同时,全面改进艺术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艺术活动的质量,加强艺术教育的组织管理,全面提高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
从以上可以看出理工科学校的艺术教育已然初具规模,但任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科设置不够系统和深入,缺乏完善的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体系,艺术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许多教学资源集中于学校的专业艺术团队,不能很好的实现大众艺术教育的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性不强,尚缺乏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强有力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等等。
三、优化理工科学校艺术教育的措施
1、加强结构建设,完善艺术教育体系
构建规范、科学、完善的艺术教育教学体系是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和《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颁布,更是推动了普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学校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得到完善和优化,逐渐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
(1)重视组织建设。以我校为例,学校目前成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艺术教育中心。开设了艺术类选修课12门,内容涉及了音乐、影视、中外文学、乐器、戏曲等多各方面,每年选修艺术类课程的同学达1100人,约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11.6%。目前,学校现有的艺术教育专业教师21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100%,研究生以上学历占40%。
(2)加强和完善教育体系。首先,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时间跨度要适当延长,即从学生入学起,就进行调研和测试,确定学生艺术教育培养方向,分类制定相关培养方案,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等,直至其毕业;其次,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广度与深度要合理,切忌“囫囵吞枣”,也忌“揠苗助长”;同时,也要注意教育形式多样化,应以讲座、讨论、欣赏、参观等多种形式搭建艺术教育平台,同时鼓励学生艺术社团等自发组织各种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艺术教育活动等等;最后,应建立健全考核评比机制,以评促建,评建结合,推进此项工作的向前开展。
2、重视对弱势群体的艺术教育
高等学校的弱势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它包括经济困难生、心里有障碍的学生等。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机会或很少接触艺术。因此,要使艺术教育成为励志教育的有机载体,通过播放励志片、组织自娱自乐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诗歌会等,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同时也要将艺术教育成为心理教育的有机载体,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学生缓解精神压力,为他们营造欢乐愉快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3、把艺术教育与学生就业有机结合
近年来,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竞争激烈,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将会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大学四年系统的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艺术教育的培养将会提高学生的技能,成为学生就业的资本;
同时,素质全面也将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出色表现。
此外,我们也看到良好的网络环境,逐渐成为艺术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选课,观看各类影片,也有众多讨论区供大家充分交流,共享网络资源。如我校的“710055”和“清幽小筑”,每天访问的学生数量都较多,大家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互相推荐好的音乐、影片、文章、图片等等,版主还上传了许多经典音乐、影视作品、心理访谈节目等等,还有我校近年来的大型文艺演出录像,如“校庆晚会”、“我的大学——迎新晚会”、以及参加艺术展演的部分节目。丰富了艺术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提高了同学们的艺术修养。
综上,理工科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以十七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促进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目标,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优化艺术教育为途径,努力培养理工科大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素质、艺术素养,且综合素质强、心理素质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帕森斯·布洛克.美学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宋春丽.理工科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音乐天地, 2005,(12).
[4]黄珊.理工科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方法创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5).
[5]刘庆青.普通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管理模式探微[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1).
关键词:理工科 高等学校 艺术教育 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5-04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而对于作为国家未来和希望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其高尚情操的培养,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竞争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将其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艺术教育是一门综合科学,有着其内在的规律。合理地开展艺术教育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在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把艺术教育当做开展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巩固校园文化重要手段。同时,为适应时代变化,满足学生们日益提高的艺术活动的需求,艺术教育也要不断地提升和完善,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养成功能和塑造功能,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广大学生成才服务。
作为我国科学研究主要阵地的理工科高等学校,长期以来,以其雄厚的办学条件、浓厚的科研氛围、与社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办学方向吸引了大量高层次学术人才。作为理工科学校的大学生,大都具有求真务实的求学态度、科学严谨的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然而正是这种务实、严谨、求真的氛围,使得理工科高校学生在大量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对于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理工科高等学校开设常规的艺术教育课程,以讲座、讨论、欣赏等形式搭建的艺术教育平台,以及鼓励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艺术教育活动,以此引导大学生对于自身人文素养提高的重视,从而使得理工科高校大学生能在积极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促进其人格魅力的提高,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成了理工类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1、思想上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在我国理工科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普遍具有“重理轻文”的倾向,即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集中在容易取得实效和成果的理工类专业教育以及科研成果等方面,而对显效较慢的艺术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出现大多理工科学校没有按学生比例配备专职的艺术课教师,没有开设大范围的艺术教育课程,没有系统性的教学内容,没有或缺少艺术课专用教室及专用的活动场地,投入较少的固定开展艺术活动的专项经费,艺术器材大多不能满足艺术教学和艺术活动的需要等等。
2、艺术教育针对性不强,教育成效不明显
近年来,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观念的更新,加之理工科学生所具有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理工类学校在艺术教育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艺术教育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不仅有助于理工科学生心智的开发和高尚情操的提高,更会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充分陶冶性情、交流思想、完善品格,引导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从而内化升华为美的和谐统一体。因此,众多理工科学校在提高认识的同时,全面改进艺术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艺术活动的质量,加强艺术教育的组织管理,全面提高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
从以上可以看出理工科学校的艺术教育已然初具规模,但任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科设置不够系统和深入,缺乏完善的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体系,艺术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许多教学资源集中于学校的专业艺术团队,不能很好的实现大众艺术教育的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性不强,尚缺乏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强有力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等等。
三、优化理工科学校艺术教育的措施
1、加强结构建设,完善艺术教育体系
构建规范、科学、完善的艺术教育教学体系是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和《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颁布,更是推动了普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学校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得到完善和优化,逐渐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
(1)重视组织建设。以我校为例,学校目前成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艺术教育中心。开设了艺术类选修课12门,内容涉及了音乐、影视、中外文学、乐器、戏曲等多各方面,每年选修艺术类课程的同学达1100人,约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11.6%。目前,学校现有的艺术教育专业教师21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100%,研究生以上学历占40%。
(2)加强和完善教育体系。首先,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时间跨度要适当延长,即从学生入学起,就进行调研和测试,确定学生艺术教育培养方向,分类制定相关培养方案,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等,直至其毕业;其次,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广度与深度要合理,切忌“囫囵吞枣”,也忌“揠苗助长”;同时,也要注意教育形式多样化,应以讲座、讨论、欣赏、参观等多种形式搭建艺术教育平台,同时鼓励学生艺术社团等自发组织各种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艺术教育活动等等;最后,应建立健全考核评比机制,以评促建,评建结合,推进此项工作的向前开展。
2、重视对弱势群体的艺术教育
高等学校的弱势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它包括经济困难生、心里有障碍的学生等。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机会或很少接触艺术。因此,要使艺术教育成为励志教育的有机载体,通过播放励志片、组织自娱自乐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诗歌会等,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同时也要将艺术教育成为心理教育的有机载体,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学生缓解精神压力,为他们营造欢乐愉快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3、把艺术教育与学生就业有机结合
近年来,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竞争激烈,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将会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大学四年系统的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艺术教育的培养将会提高学生的技能,成为学生就业的资本;
同时,素质全面也将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出色表现。
此外,我们也看到良好的网络环境,逐渐成为艺术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选课,观看各类影片,也有众多讨论区供大家充分交流,共享网络资源。如我校的“710055”和“清幽小筑”,每天访问的学生数量都较多,大家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互相推荐好的音乐、影片、文章、图片等等,版主还上传了许多经典音乐、影视作品、心理访谈节目等等,还有我校近年来的大型文艺演出录像,如“校庆晚会”、“我的大学——迎新晚会”、以及参加艺术展演的部分节目。丰富了艺术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提高了同学们的艺术修养。
综上,理工科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以十七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促进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目标,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优化艺术教育为途径,努力培养理工科大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素质、艺术素养,且综合素质强、心理素质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帕森斯·布洛克.美学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宋春丽.理工科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音乐天地, 2005,(12).
[4]黄珊.理工科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方法创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5).
[5]刘庆青.普通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管理模式探微[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