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城的独立与共享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cu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通过检视国内外大学城发展的历史,针对我国目前大学城建设中出现的一些误区,指出大学城的建设要体现出“独立与共享”的实质,即大学城中各高校的个体特色独立与高校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实现这个理念,文章进一步提出四项策略:完善大学城园区的协调机制;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促使城中高校办出特色;注重大学功能多元化。
  [关键词] 大学城 独立 共享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过程中,大学城的建设如火如荼,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在郊区或开发区规划了大片的土地建设大学城或高校园区,大学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发展起来。在大学城建设呈现繁华景象的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其存在的问题,关注大学城的内涵与实质——独立与共享,即大学城中各高校的个体独立与高校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大学城的良性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城的独立与共享
  
  1. 西方大学城的发展沿革
  西方大学城根据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发展型大学城,另一种是规划建设型大学城。自然发展型大学城是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一所或若干所集中于某地的大学规模越来越大,大学的内部或周围集聚了一定的人口,从而使大学校园本身或大学与其周边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这种大学城也常被称为校园市镇(Campus Town)、大学社区(University Community)等。这类大学城的本质是以大学为核心的城市,整个城市围绕学校严格而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活。比较著名的有由英国剑桥大学发展而成的剑桥大学城、由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立大学发展而成的加州大学城等等。
  所谓规划建设型大学城,主要是战后随着高等教育在一些国家的迅猛发展,由国家、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同构建的大学城(University City)或大学区(University District),如日本筑波大学城、美国密苏里大学城等。这些大学城通常是由政府专门规划出一块土地,新建一批高等院校,或者将原高校迁移、集中布置,从而形成一片高等院校毗邻而设的特殊区域。
  2. 我国大学城的发展沿革
  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教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远离城市中心的文教区建设,从北京开始,随后很多城市效仿,这可以看成是大学城建设的雏形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一些高等院校开始与所在城市或其他城市合作,进行异地办学、建立多校区大学,这是大学城建设的过渡期;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以来,各类以高校为主体的园区建设形成了大学城的蓬勃发展期。
  3. 大学城独立与共享的含义
  从国外和我国大学城发展沿革来看,我国大学城基本上属于规划建设型,如潘懋元所说:一块空地,许多大学的高楼大厦在短时间中拔地而起,有计划地引进生活、服务行业,既热闹又幽静,令人惊叹。这便是中国当前许多大学城的模式。
  大学城的内涵与实质应是独立与共享,即大学城内各高校的个体特色独立和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其中,“独立”是指各校的独立发展应兼顾大学城整体发展的要求与自身发展的特色;“共享”是指大学城内各高校在独立办学的同时,对资源实行开放式管理,在教学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上实现共享,包括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所、学生宿舍和教师公寓等硬件设施,以及专业、师资、课程和教学管理等软性资源。资源共享以各校的相对独立为前提,各校相对独立有利于保持和发扬各校的传统优势,突出大学城的多样性;教学资源共享则使不同学校的资源能重新组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大学城实现独立与共享的优势
  
  1. 教学资源共享能节省高等教育成本
  大学城实现独立与共享后,教学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能得到共享,各高校的资源优势得以互补,能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大大减少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本,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 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有利于培养更丰富的人才类型
  从我国国情出发,现阶段我们需要的人才可分为四类:“—”,即大致上了解各领域的知识,但并未深入研究;“|”,即深入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但对其他领域知识并不了解;“T”,即既掌握各领域知识,同时又对某一领域知识有深入研究;“ ”,即在掌握各领域知识与深入研究某领域知识的同时能够综合各类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实现大学城的独立与共享,学生能有更广泛的学习机会,有利于丰富高校培养人才的职能层次。
  3. 产生集聚与辐射效应,为社会提供终身教育
  大学城本身具有集聚功能,整个区域作为知识密集区,可以满足不同的继续学习需要。此外,它的辐射效应,使其与整个社会紧密联系,有利于开办各式成人教育、网络教育以及各种培训班和资格认证考核。利用大学城的集聚与辐射效应,能大力促进社会终身教育的发展。
  
  三、现代大学城建设中出现的误区
  
  1. 单纯的学校集合
  目前大学城中各高校在地域上有严格的区位划分,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在学科建设上自成体系,显现出简单的聚集趋势。然而,大学城不是“1 1=2”式的大学集合,并非简单的统一选址后,将高等学校迁入其中。大学城的建设要体现出“聚”(聚集大学)、“融”(各大学之间交融)、“合”(大学的整合)的特点。
  2. 城内高校特色不鲜明
  大学城对整体发展没有明确规划,只是为了使大学城变“大”而迁入高校。迁入大学城的高校过多依赖政府规划,没有结合自身特色发展,发展方向不够清晰。
  3. 资源共享理念不到位
  大学城中各高校决策者多从学校自身利益出发,未从整个大学城的角度去思考并做出决策,在实施政策方案时,人为将资源封闭,使得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高校间资源以及高校内部资源流通不够。
  4. 大学城内高校职能偏向,以服务社会为主
  大学城中的高校更多关注大学城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目光过多放在直接服务区域经济方面,忽视了人才的培养与科学创新的功能。高校的职能应是三者合一,对单一职能的偏重会令高校“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思路受阻,使高等教育发展产生滞后性,单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需要改变发展方向,没有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进行预见并据此来发展高等教育。
  
  四、实现大学城独立与共享的策略探讨
  
  1. 完善大学城园区的协调机制
  (1)协调高校与社会的关系
  高校要向政府争取最大限度的资助,争取政策上的适当优惠;学校要有将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的意识,在校企结合的思想下推进办学;同时,高校与社区要和谐发展,大学城本身具有“城”的特点,社区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要服务于社区,同社区结合开展终身教育等活动。
  (2)协调高校之间的关系
  大学城内的各校领导要具有全局意识,考虑整个大学城的发展。校际领导之间要打破封闭的思想,推行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实验室等教学设施互相利用,使得资源利用最优化。
  (3)高校内部的协调
  学校管理层要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消除教师因迁入城内而带来的顾虑,保障教师的经济利益,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同时,在学生方面,要让学生了解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采取新的学习方法,适应大学校环境。另外,也要重视后勤职工的切身利益,挖掘职工的最大潜力,为大学城建设作贡献。
  2. 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
  (1)硬件资源的共享与配置
  大学城内各高校的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所等要相互开放,并在一定条件下向社会开放。对一些专用实验室、教学基地应实行资源共享并派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2)软件资源的重组与渗透
  在专业方面,站在整个大学城的高度,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与各校传统优势专业特点,加强优势专业建设,扶持弱势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建立品牌效应。
  在师资建设上,首先,在各高校之间实行教师互聘制,对大学城内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聘任以弥补自己学校教师的不足和课程特色的不足;其次,在大学城内高校实行教师外聘制,聘请企事业单位杰出人才为某些实践课的教师;再次,实行国内外专家特聘制,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在课程方面,大学城可以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做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已在2007年初将其所有课程资源包括网络课程与日常课程上网向世界公开,允许公众在非商业目的原则下共享其所有网上课程。除借鉴此做法外,各大学还可以开设更多通选课程,让学生自由选课,建立以选课制为基础,学分制为依托的课程管理模式。
  在教学管理中,各校可以共享学生管理系统、教师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远程考试及评价系统等,进一步完善“校校通”,搭建数字化的信息平台。
  3. 促使城中高校办出特色
  一个大学城应该具有自身的整体特色,如日本筑波大学城、美国密苏里大学城、台湾地区的新竹大学城等,这些大学城整体散发出来的魅力会进一步推动大学城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城的建设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具有整体发展理念,并按照整体发展理念来迁入高校,发展高校。
  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大学城内的大学并非是要组成一所综合大学。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1907年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变成哈佛那样;反之,我们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大学城里的高校要在同一个规划理念下办出差异,办出亮点,在专业、学科、课程、建设等方面构建自身特色,以特色享誉内外。
  4. 注重大学功能多元化
  (1)结合自身特色培养多层次人才
  学校应该培养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城中的高校具有自身特色,因此在培养人才上也应不拘一格,根据自身优势培养各层次人才,力争培养出综合创新类人才。
  (2)发展科学,传承、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
  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发展科学,传承、融合并创新高深学问。大学城的建设也应以此为整体目标,起到营造整体学术氛围、创新知识的作用。同时,大学城要发挥好聚合作用,引领社会文化风尚。
  (3)立足特色,服务社会
  大学城的建设要抓住服务社会这一核心,但并非趋同,按照一个模式服务社会。每所高校都应有自身的特色,例如,以农业、工业或师范等为特色的高校就该立足自身优势来服务社会,而非遵从高新技术转化这一模式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克拉克·克尔著,陈学飞译.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2] 潘懋元,高新发,胡赤弟,张慧洁.大学城的功能与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3] 张小良,唐安国.独立与共享——大学城的运行目标与途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2(5).
  [4] 赵效为.大学城与城市互动的经济学分析[D].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1).
  [5] 刘军,梁德友.由集聚经济效应谈大学城的功能[J].现代教育科学,2005(3).
  [6] 刘友林.大学城:高教管理的新课题[J].教育艺术,2006(6).
  [7] 方国才.大学定位与大学特色[N].光明日报,2006-12-24.
  [8]高山,王静梅.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2).
  [9]李新天,刘乃友.“大学城”建设应真正注重资源共享[J].科学与管理,2007(3).
  [10]杨毅仁,陈铁群.我国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邓明茜
其他文献
2015年10月30日,中国生产力创新品牌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汝为、匡廷云、曹春晓,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顾国彪,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理事长、科技部重大项目办原巡视员刘玉兰,副秘书长李凯英、于超英,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原主任张虎林教授以及联盟发起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马林聪、天津市院士专家工作发展促进会会长王运洪、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中华文化研究所所长
TRIZ杯大赛创设于2010年,大赛是面向黑龙江省大学生的一次推广普及TRIZ理论的重要赛事,也是以TRIZ命名的全国唯一赛事,旨在通过大赛培养创新型人才。前两届大赛的成功举办得
目的探讨中药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中晚期肝癌的预后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将病人随机分成2组,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29例,中药配合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29例.全组58例,25例肝动脉化
目的 探讨青年人胃癌发的特点。方法 我院自1981-1997年收治下30岁以下胃癌53例,对其病理检查,病理组织切片以查幽门螺杆菌及预后进行了分析。结果 病理显示以未分化癌和低分化腺癌为主,前
澳大利亚教育、就业和劳动关系部部长朱莉娅·吉拉德(Julia Gillard)与创新、产业和科研部部长金·卡尔(Kim Carr)参议员于2008年6月6日公布了陆克文政府2009年度的一项
患者女,28岁.查体发现右卵巢瘤1年,于2000年9月10日入院.平素月经规律,无任何不适.查体:青年女性,神志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光滑,宫体
肝癌的介入栓塞化疗,是近年来临床应用最广的新技术之一.我院自1995年9月开始应用此项技术,其间,发现17例肝动门脉短路,现就其特点及介入治疗的方法报告如下.
目的 分析手术、化疗联合治疗腮腺癌的效果。方法 术前或术中通过病理诊断将92例腮腺癌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两种。低度恶性行腺叶及肿瘤切除术;高度恶性宜扩大切除。对淋巴
英国一家委员会最近分别调查了男生和女生最青睐的10种职业。调查表明,男生最向往的职业是足球运动员,其次是警察、消防员、机修工、赛车手、教师、厨师、动物园管理员、军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