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几乎每班都会有一两个令人闹心的孩子,他们或者上课动个不停,或者稍不如意就撒泼,在面对孩子上述行为时,我们往往习惯采用批评、训斥或听之任之等手段,殊不知,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孩子更加我行我素,那么,是不是这些孩子真的“孺子不可教”?本学期我与班上两名教师对此类孩子进行了对“症”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情况分析
(1)研究对象情况简介。小宇,男,四岁半,性格较内向、急躁。生活在“4 1”的五口之家,父亲高中学历,母亲职高毕业,在小宇刚满三周岁时,父母双双去浙江打工“做皮草”,收入可观,照料孩子的事情主要由爷爷奶奶承担。在中一班,每天有关小宇的告状声此起彼伏:“老师,小宇抢我的玩具”“小宇打欣欣”“小宇洗手抢水龙头”……面对同伴的数落,小宇则表现出一副与己无关的样子。
(2)研究对象行为表现。对小宇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治的第一步,我们先对其攻击性行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观察记录,作为前测,总结其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①抢同伴玩具;②排队做操时推搡同伴;③拉扯同伴的衣服抢水龙头,④经常对同伴“言语攻击”;⑤打人;⑥攻击行为每天至少5次。
(3)分析其攻击性行为的动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小宇的攻击性行为的目的与动机主要是:①排队做操时嫌前面小朋友走得慢;②看到同伴玩自己喜欢的玩具,喜欢抢来占为己有;③洗手时,喜欢抢水龙头;④有时好打抱不平,看到女孩有时受男同伴欺负,会上去拳击男伴,等等。
二、成因分析
(1)走进家庭。家访中,我们了解到小宇的父母外出打工后,爷爷奶奶
对他百依百顺,疼爱有加,甚至到了放任、姑息、纵容的地步。在与其奶奶交谈中,奶奶还流露出怕孩子在幼儿园吃亏的想法,平时在家经常教育孙子“别人打你,你就打他”,在大人的教唆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2)走进孩子。在家里,小宇几乎没有同龄玩伴,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而在家中,他的主要娱乐活动也只是看“奥特曼”等动画片,平时自由活动时,经常模仿其中的一些武打动作,由此可见,他的很多行为都是从动画片中学来的。
三、改良对策
(1)家庭教育“处方”。家长在帮助孩子矫治攻击性行为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经常与小宇的爷爷奶奶沟通,告诉他们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告诫他们不能溺爱孩子,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管孩子采取什么样的哭闹方式,一定要拒绝。考虑到孩子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我们还建议爷爷奶奶平时要经常带小宇出去串串门,让小宇与同龄孩子一同游戏,平时在家避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视节目,力求家庭与幼儿园同步教育。
(2)转移注意“处方”。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还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小宇在玩感兴趣的操作活动时,攻击性行为则大大减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设法选择一些有趣的活动来转移他的注意力。
(3)耐心教育“处方”。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冲突时,家长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应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幼儿一般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可以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形象,与其讨论这一行为的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孩子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4)榜样示范“处方”。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教师应多给予榜样示范,应注意的是,矫正并不提倡动辄就训斥、批评,而是在于让幼儿知晓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对小宇的观察过程中,我发现小宇特别崇拜“解放军”这一形象,于是我执教了一节“我是解放军”社会课,使他明白“解放军”不但很英勇,而且绝不会欺负身边的朋友。
四、矫治效果
经过一学期持续的教育,我们发现小宇的改变很大,和同伴间的关系日益融洽。班内告状声少了,小宇在集体前接受表扬的机会多了。
小宇只是我班集体中的一员,而面对不同个性的幼儿,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健康成长,对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不良现象必须进行分析、研究、引导、矫正,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份特别的爱!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心幼儿园)
一、研究对象情况分析
(1)研究对象情况简介。小宇,男,四岁半,性格较内向、急躁。生活在“4 1”的五口之家,父亲高中学历,母亲职高毕业,在小宇刚满三周岁时,父母双双去浙江打工“做皮草”,收入可观,照料孩子的事情主要由爷爷奶奶承担。在中一班,每天有关小宇的告状声此起彼伏:“老师,小宇抢我的玩具”“小宇打欣欣”“小宇洗手抢水龙头”……面对同伴的数落,小宇则表现出一副与己无关的样子。
(2)研究对象行为表现。对小宇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治的第一步,我们先对其攻击性行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观察记录,作为前测,总结其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①抢同伴玩具;②排队做操时推搡同伴;③拉扯同伴的衣服抢水龙头,④经常对同伴“言语攻击”;⑤打人;⑥攻击行为每天至少5次。
(3)分析其攻击性行为的动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小宇的攻击性行为的目的与动机主要是:①排队做操时嫌前面小朋友走得慢;②看到同伴玩自己喜欢的玩具,喜欢抢来占为己有;③洗手时,喜欢抢水龙头;④有时好打抱不平,看到女孩有时受男同伴欺负,会上去拳击男伴,等等。
二、成因分析
(1)走进家庭。家访中,我们了解到小宇的父母外出打工后,爷爷奶奶
对他百依百顺,疼爱有加,甚至到了放任、姑息、纵容的地步。在与其奶奶交谈中,奶奶还流露出怕孩子在幼儿园吃亏的想法,平时在家经常教育孙子“别人打你,你就打他”,在大人的教唆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2)走进孩子。在家里,小宇几乎没有同龄玩伴,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而在家中,他的主要娱乐活动也只是看“奥特曼”等动画片,平时自由活动时,经常模仿其中的一些武打动作,由此可见,他的很多行为都是从动画片中学来的。
三、改良对策
(1)家庭教育“处方”。家长在帮助孩子矫治攻击性行为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经常与小宇的爷爷奶奶沟通,告诉他们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告诫他们不能溺爱孩子,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管孩子采取什么样的哭闹方式,一定要拒绝。考虑到孩子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我们还建议爷爷奶奶平时要经常带小宇出去串串门,让小宇与同龄孩子一同游戏,平时在家避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视节目,力求家庭与幼儿园同步教育。
(2)转移注意“处方”。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还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小宇在玩感兴趣的操作活动时,攻击性行为则大大减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设法选择一些有趣的活动来转移他的注意力。
(3)耐心教育“处方”。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冲突时,家长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应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幼儿一般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可以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形象,与其讨论这一行为的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孩子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4)榜样示范“处方”。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教师应多给予榜样示范,应注意的是,矫正并不提倡动辄就训斥、批评,而是在于让幼儿知晓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对小宇的观察过程中,我发现小宇特别崇拜“解放军”这一形象,于是我执教了一节“我是解放军”社会课,使他明白“解放军”不但很英勇,而且绝不会欺负身边的朋友。
四、矫治效果
经过一学期持续的教育,我们发现小宇的改变很大,和同伴间的关系日益融洽。班内告状声少了,小宇在集体前接受表扬的机会多了。
小宇只是我班集体中的一员,而面对不同个性的幼儿,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健康成长,对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不良现象必须进行分析、研究、引导、矫正,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份特别的爱!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