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和质疑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33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百科辞典》对“探索”的界定是:“探索是个人主动地从多方面探讨、寻求答案,解决问题。”这里指的寻求答案,但是寻求答案,首先要有问题。在有问题的基础上,去从事探索活动就更加有目的。因此,探索就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探索活动中的“质疑”即是探索活动展开中的“发现问题”。
  但是仅仅有幼儿的“质疑”是不够的。在幼儿想找蚂蚁却又找不到的时候,教师通过两个“质疑”促使幼儿思考,由此使幼儿产生许多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些想法完全不受成人认为的某些因素的影响。幼儿有自己的“理论”,教师的不断“质疑”就是促使幼儿用自己的头脑、自己的“理论”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运用“质疑”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推动主题的发展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让幼儿跟着教师既定的思路出发会比较困难,这个时候我们会运用许多种教学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或者讲故事、或者举例子、或者提问等。那么在探索型的活动中,怎么才能让挑战和质疑发生地比较自然,让幼儿参与进来呢?
  记得去年我们大班的时候,在大操场上。孩子们对蚂蚁产生了兴趣。他们到幼儿园的各个地方去找蚂蚁,可是一只蚂蚁也没找到。看到这种情况,我问道:“怎么会没有呢?你们想想平时都是在哪里看到蚂蚁的?”
  孩子们又来到幼儿园的草地、操场、花坛边去找,可还是没有找到。于是,他们产生许多不同的想法:有的孩子认为蚂蚁可能在树叶上,或者在溜冰场上;有的孩子认为幼儿园太干净,应该到家里的垃圾桶边去找;还有的孩子认为应该去挖个洞找蚂蚁,或者用饼干、香蕉去引蚂蚁等等。
  这时,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想一想那个,你们一起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蚂蚁的?”孩子们有的说是在天热的时候,有的说是在天冷的时候。
  “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呢?”我在查找资料时发现:适合蚂蚁生活的温度是19℃~26℃,我怎样让孩子去发现这个答案呢?我反复在这两个问题上考虑: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还是根据孩子的“迷惑”、自己的“质疑”,结合现实生活,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呢?我左思右想。最后,我决定选择后者——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
   寻找蚂蚁的“观察记录表”
   在幼儿自主“释疑”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支撑其探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阶梯”。
   二、当幼儿在质疑与挑战中与幼儿的“抛接球”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平衡因素论”指出:“在求知活动中,主体是主动的,因而,当他面临外部质疑时,他就有所反应,从而使他的内部认知结构趋于平衡。”教师的提问给幼儿的探索设置来以后,促使他们有所反应,从而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积极地探索、找寻结果,最终使他们的认知结构达到更高水平上的平衡。
  因此,当幼儿的探索趋于停滞状态时,质疑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营造新的问题情景,就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从而使活动更具生命力。
   案例一:
   “乌龟”的主题生成后,孩子们从网上、VCD中、书上等处收集来各种各样关于乌龟的资料。当交流了收集信息的方法后,探索活动趋于停滞状态了。
  这时,我提出来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想一想,有什么方法能将你收集来的资料,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告诉大家?”
  中班的孩子不识字,一下子无法将资料内容直接讲给大家听。我提出这个问题后,孩子们尤其是那些爱动脑筋的男孩子积极行动起来,开始探索介绍资料的各种方法:
  ⑴用画来表达。他画来三幅画:一幅是蔚蓝的大海里有一只大大的乌龟,一幅上淡蓝的河水里游着一只乌龟,还有一幅上绿色的草地上正爬着一直腿粗粗的乌龟。他说这三幅画分别代表海龟、水龟、陆龟……
  ⑵把网上找来的资料,和爸爸一起剪剪贴贴,做成简单的书,然后将主要内容背下来,边出示书,边简单地讲着乌龟的习性;
  ⑶宜宜请妈妈将书上有关乌龟的资料内容,讲述后录音,再将录音带放给大家听。
  ……
  案例二:
  一天早晨,几个孩子围在大乌龟旁,看它游水。这时,琪琪把带来的肉喂给乌龟吃。“乌龟有没有牙齿?”宇宇在一旁悄悄地问。于是,我立即请他大声地向大家提出这个问题,结果引来争论。文文说:“它没有牙齿怎么咬得动肉?”成成自信地书哦:“它肯定有牙齿。”希希边摇头边说:“我怎么看不见牙齿呢?”……孩子们接过这个问题,又开始了关于“乌龟有无牙齿”的研究。
  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自己提出问题,还可以从幼儿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去探索、去挑战。意大利的瑞吉欧方案教学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它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幼儿中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幼儿,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从而使主题活动不断深入。
   三、探索活动中“抛接球”的艺术
  在探索型主题活动,教师和幼儿的对话体现来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艺术,如同打乒乓一样。
  教师应善于接过幼儿发来的“球”,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巧。
  案例一:
  通过有关鸟的资料,孩子们解决来他们上次提出的疑问,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美丽的是爸爸,不漂亮的是妈妈。
  “孔雀羽毛上长得像眼睛一样的花纹有什么用呢?”我又提出问题。
  “可能是用来吓唬敌人的,是吗?”云云回答道。
  “你的回答我认为很有道理,敌人看到它身上有这么多眼睛一定会害怕的,但是除了这个用处外,还有其他用处吗?”
  “我再和爸爸去查查资料!”云云大声地说。
  果然在下次的讨论中,云云把又一个答案告诉来大家:孔雀羽毛上的眼睛还可以起到吸引雌孔雀的作用。
  案例二:
  玲玲正将带来的鹅蛋与孔雀蛋作比较……集中交流时,我请她介绍自己的发现。
  “我把孔雀蛋和鹅蛋都打开,发现孔雀蛋里有一个白点,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玲玲说。
  孩子们都答不上来。针对这一情况,我先肯定了玲玲的提问,接着告诉大家这个叫蛹,是可以孵化小孔雀的,可孩子们仍不明白地看着我。于是,我给他们看了有关飞禽的录像。
  “小孔雀究竟是如何长大的呢?”我再次提问。
  此时的小手又一只一只地举来起来,特别是玲玲,头头是道地谈了蛋的组织结构以及孵化过程,并与孔雀蛋结合起来说明来蛋中的小白点的由来。
  教师应善于接过幼儿发来的“球”,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巧。就像案例一中那样,问题提出侯,幼儿在接过教师“球”的同时,又抛给教师一个“球”——“羽毛上的眼睛可能是为了吓唬敌人,是吗?”教师接过来幼儿的“球”并再一次推回给幼儿:“你的回答我认为很有道理,敌人看到它身上有这么多眼睛一定会害怕的,但是除了这个用处外,还有其他用处吗?”接过引发来幼儿查资料等一连串的探索活动。师生在“一推一打”的过程中,对所要探索的问题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从而使探索活动得到深入发展。
   教师在与幼儿相互“发球”“接球”的过程中,还可以运用技巧,制造一些“技术球”,如:有时候,面对幼儿的问题,教师可以打个“擦边球”,不直接给幼儿答案,而是旁敲侧击地引导、启发幼儿;有时候,可打个“转球”,让幼儿进一步领会其中的奥秘。总之,作为教师只有不断研究“球艺”,才能使探索活动犹如乒乓球一样打得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稻香幼儿园)
其他文献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是湖南祁东二中校长李跃进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座右铭。无数个寒暑交替,日月变更,他早出晚归,辛勤耕耘,他把 “情” 注入校园,把 “爱” 洒向师生,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育教学管理之中,让教师在这里安居乐业,让学生从这里放飞希望,谱写着一曲人生平凡而卓越的乐章。    一、 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忠心一颗献教育    校长
孩子到了学校,大约有下面一些类别:小学时还蛮喜欢学习,越往上走,越不喜欢;从幼儿园读到高一,就是不爱读书,只爱打球,上网玩游戏,也就是说,抛开学习,一切都好;从小成绩就好,越读越好,但不喜爱活动;全面发展却不能出类拔萃;初中时还不是很喜欢学习,到高中后,像换了个人似的,直线上升。全能的也有,却不太多。这只是从大的方面来概括,每一个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面对这些学生,我们怎样来启发他们,让他们都能将自
摘要:蛹错过落英,错过冬云,怀着对生命的珍重,虽累却扑翼不止直至血斥双翼,终能冲破樊笼,在生命历程中造就一个化蝶的永恒记忆。蚕蛹只是那一丝简短的开端,而真正震撼的那一幕终归是化蝶。赛课一等奖《美丽的浙江——走进文成红枫古道》就是作者经历的一次“破茧成蝶”的过程。  关键词:破茧;成蝶;历程  一、蛹动  “一只小小的蛹,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生命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没有耀
伴随教育体制的变革、办学自主权的扩大,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基于问题解决的“问题管理”也就应运而生。近年来,湖南省吉首市第二小学从问题入手,以问题为中心对学校实施管理,我们称它为“问题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问题管理的基本流程是:问题征集、问题整理、问题征解、问题论证、问题管理、问题管理评价。  一、问题征集  问题征集就是广泛地收集各类人员对学校的看法。问题征集分三步走:第一步,确定
湖南省吉首市第八小学自推进“四步促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以来,教学方式、课堂结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一做法使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学校管理者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师专业的进一步转型和成长。  《学记》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我校正是本着这一信念,在课改中探索,在实践中反思,引领教师主动
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培养一个人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为此,本篇论文简要论述在幼教过程中怎样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中包括道德方面、智力方面、体育方面、美术方面以及劳动方面的培养。    关键词:幼教;道德;智力;体育;美术;劳动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要培养一个人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大的耐心。而这个过程的开始需要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态环境的教育是一项终身受益的教育。小学科学课程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为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价值观创造了最佳课堂。本文对小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他们生态环境价值观的措施,以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环境问题,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价值观。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态环境;价值观;培养      一、引言    当前,世界各国都重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
挫折教育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的障碍、干扰,并难以克服,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状态。近年来,我国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在进行“挫折教育”,但在幼儿教育中还是少有人问津的。经历一定的挫折,对幼儿形成坚强意志是有益的。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如孩子摔倒了之后让他自己爬起来,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磨炼过程,这样既强化了他的意志又锻炼了他克服困难的能力。
2012年7月16—18日,教育局在湖南省常宁一中举办了全市新课程高效课堂培训,邀请了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主讲,高人指路,自己领悟;常品常得,幽默风趣。现将个人培训心得体会整理汇报如下,以期能对同行抛砖引玉。  一、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圈内名家众说纷纭,但在魏书生先生看来,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他寄语盘锦市教育局后
摘要: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实验探究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测小灯泡的电功率”为例,谈如何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问题情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