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本文提倡“课堂中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而教师备课则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打破传统以教师为重心的教学模式,从教案设计、教材处理、教学方式三大方面对教学资源进行全面综合的处理,配合相应的历史学法指导,制定一套综合的教学方案——学案,这就是本文提倡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案设计;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81-1新课程明确指出,对于教学内容,不应仅从书本知识的角度来理解,而应该将其扩展为学生的有价值的个人体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的课前准备就不能只限于教案的准备,而应从教案设计、教材处理、教学方式三方面综合处理教学资源,并配合学法指导,从而形成一份新的完整教学方案——学案。
一、教案设计——以人为本
1.思想性。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是整节课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主旨所在。历史教学侧重于知识讲解下的思想渗透,尤其是学生历史思维意识的训练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学习中对教材的进一步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确有必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两道开放性的辩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也是当前教学工作中的有效的方式。
比如,在秦始皇的功过问题上,他既统一了中国、货币、度量衡,开创了中国统一的局面;又进行了焚书坑儒,使文化遭受严重损失。对此学生会众说纷纭,有主张功大于过的,有主张过大于功的。各种观点在此交流碰撞,以此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即促进自己的思考,又借鉴他人的看法,学会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看问题。这时,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就能深刻地记住这一问题。比较传统的灌输教学,这种方式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2.科学性。人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问题也是一重要环节。如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为了让学生明了民族资本主义后期停滞的根源,在讲民主资本主义发展原因时,就可以分析其产生、发展的根源的不牢固,从而为下节课打好基础。这样在学生们自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总结出答案并板书。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刻。
3.趣味性。教学是一门艺术,精巧的设计,生动的表述,都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取得良好效果。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导言设计中,将准备好的《北洋水师舰队图》展示出来,说明:这是北洋舰队,在1883年中法战争后,李鸿章认为福建水师的覆灭是本国造船质量不高的结果,因此不惜重金从国外购置铁甲舰装备北洋水师,至1888年正式建成,共有军舰二十二艘,其中十七艘购自外洋,尤其是定远、镇远两舰,排水量七千多吨,在亚洲首屈一指。这支舰队实力非同一般,在当时位居世界第九,亚洲第一,列美、日两国之前。李鸿章对此非常得意,曾派舰队出访日本,显示威风,并表示“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似乎中国“自强”有门了。可是,好景不长,1894年7月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这支曾号称“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在战争中全军覆没,战事以清政府割地赔款,签署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而告终。
二、教材处理——打破束缚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历史新教材的专题史模块设计割裂了历史的整体性,但是教师可以担任还原历史的美容师。打破模块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把整套教材内的相关知识建立有机的联系,这样应该可以还原历史的整体性,提高学习效能。
例如在讲解分封制(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时,简单联系西周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分析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这样一个历史概念就有血有肉了。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还原”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粗糙的揉和,如果详略不得当,还是把专题史当通史来教,那什么新课程新教材不就都是历史的倒退了。
打破模块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不光是为了还原历史的整体性、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还是为了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在课上教授知识时注意引导,还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慢慢地摸索。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介绍。比如在新教材专题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引导不同专题间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养成横向联系和比较的思维能力。例如历史必修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六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它们的背景,一个是古代中国,在平坦的亚洲大陆上发源的农业文明;一个是古代希腊,在曲折的爱琴海海岸发源的海洋文明。历史有其特殊性,不同的地域特征会产生不同的人类文明,但是纵然东西相隔,交相辉映的古文明总有一定的可比性,至少它们的共性在于为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三、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
众所周知,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基本上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是什么”的历史知识,对“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则知之甚少。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的传统历史教学与新课改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目标相去甚远。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改对历史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改变目前研究性学习游离于历史课堂之外的误区,寓“研究性学习”于日常的“探究性教学”之中就是其中有效办法之一。
学案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住体作用,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探究知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探究知识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与学的互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案设计;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81-1新课程明确指出,对于教学内容,不应仅从书本知识的角度来理解,而应该将其扩展为学生的有价值的个人体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的课前准备就不能只限于教案的准备,而应从教案设计、教材处理、教学方式三方面综合处理教学资源,并配合学法指导,从而形成一份新的完整教学方案——学案。
一、教案设计——以人为本
1.思想性。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是整节课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主旨所在。历史教学侧重于知识讲解下的思想渗透,尤其是学生历史思维意识的训练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学习中对教材的进一步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确有必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两道开放性的辩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也是当前教学工作中的有效的方式。
比如,在秦始皇的功过问题上,他既统一了中国、货币、度量衡,开创了中国统一的局面;又进行了焚书坑儒,使文化遭受严重损失。对此学生会众说纷纭,有主张功大于过的,有主张过大于功的。各种观点在此交流碰撞,以此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即促进自己的思考,又借鉴他人的看法,学会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看问题。这时,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就能深刻地记住这一问题。比较传统的灌输教学,这种方式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2.科学性。人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问题也是一重要环节。如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为了让学生明了民族资本主义后期停滞的根源,在讲民主资本主义发展原因时,就可以分析其产生、发展的根源的不牢固,从而为下节课打好基础。这样在学生们自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总结出答案并板书。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刻。
3.趣味性。教学是一门艺术,精巧的设计,生动的表述,都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取得良好效果。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导言设计中,将准备好的《北洋水师舰队图》展示出来,说明:这是北洋舰队,在1883年中法战争后,李鸿章认为福建水师的覆灭是本国造船质量不高的结果,因此不惜重金从国外购置铁甲舰装备北洋水师,至1888年正式建成,共有军舰二十二艘,其中十七艘购自外洋,尤其是定远、镇远两舰,排水量七千多吨,在亚洲首屈一指。这支舰队实力非同一般,在当时位居世界第九,亚洲第一,列美、日两国之前。李鸿章对此非常得意,曾派舰队出访日本,显示威风,并表示“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似乎中国“自强”有门了。可是,好景不长,1894年7月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这支曾号称“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在战争中全军覆没,战事以清政府割地赔款,签署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而告终。
二、教材处理——打破束缚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历史新教材的专题史模块设计割裂了历史的整体性,但是教师可以担任还原历史的美容师。打破模块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把整套教材内的相关知识建立有机的联系,这样应该可以还原历史的整体性,提高学习效能。
例如在讲解分封制(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时,简单联系西周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分析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这样一个历史概念就有血有肉了。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还原”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粗糙的揉和,如果详略不得当,还是把专题史当通史来教,那什么新课程新教材不就都是历史的倒退了。
打破模块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不光是为了还原历史的整体性、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还是为了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在课上教授知识时注意引导,还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慢慢地摸索。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介绍。比如在新教材专题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引导不同专题间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养成横向联系和比较的思维能力。例如历史必修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六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它们的背景,一个是古代中国,在平坦的亚洲大陆上发源的农业文明;一个是古代希腊,在曲折的爱琴海海岸发源的海洋文明。历史有其特殊性,不同的地域特征会产生不同的人类文明,但是纵然东西相隔,交相辉映的古文明总有一定的可比性,至少它们的共性在于为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三、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
众所周知,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基本上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是什么”的历史知识,对“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则知之甚少。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的传统历史教学与新课改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目标相去甚远。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改对历史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改变目前研究性学习游离于历史课堂之外的误区,寓“研究性学习”于日常的“探究性教学”之中就是其中有效办法之一。
学案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住体作用,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探究知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探究知识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与学的互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