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运动员选材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竞技能力的结构及其评价、博弈理论与制胜规律以及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与服务等内容。这些理论知识为我们的田径教学训练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我们应该坚持以训练学理论为指导,努力提高田径教学训练的效率。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训练实践,主要从项群理论和暗示训练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训练学理论项群理论暗示训练法
关注当今田径竞技赛事,了解田径运动的基本现状,是从事田径教学和训练工作的基本要求。要想提高田径教学训练的效率,就必须以田径赛事和竞技现状为突破口,深入开展体能、技能、心能三方面的研究,并将这三个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要想攀登田径竞技的高峰,就要全面掌握田径项目的规律和特点,就要坚持学习,善于研究,通过学习《运动训练学》,提升理论水平,更新教学训练观念,并把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全面提高田径教学训练的实效性。
一、坚持以训练学理论为指导
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始建于1983年,伴随着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方面,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系列运动训练学领域的研究性专著。曹景伟等人把这些独具特色并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进展称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中国流”。作为田径教学训练的一线工作者,我们要坚持终身学习,通过对《运动训练学》的全面学习,吸取其营养和精华,掌握训练学的基本理论,并始终以此为指导,把理论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田径教学训练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运动训练学》强调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导向和控制作用。发展竞技能力与提高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目的。训练的所有内容、各种训练负荷、各式各样的训练安排,都是为了训练目标的实现。但是这样一个本来是很明确的基本认识,在过去却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因此,在我们的田径教学训练中,应该强化训练目标的导向意识,认识到:训练是为了比赛,要从比赛的实战出发,紧紧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去组织训练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第二,《运动训练学》强调训练理论时空构架的相对均衡。我们知道,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包括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和训练的手段;运动训练的时间特征则包括训练的过程、训练的周期和训练的安排。在以往的理论研究中,人们常常偏重于对运动训练空间特征,即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而却相对忽视了对于运动训练时间特征,即训练的过程、节奏和安排的研究。事实上,在运动训练的具体活动中,许多教练员都是按时间特征来考虑问题的。今天练什么,明天练什么,这个月练什么,下个月练什么,这是教练员组织训练活动重要的思维路线。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周课训练计划与实施”等内容,使运动训练时空特征的均衡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使教学训练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坚持以项群理论为指导
项群理论是我国著名学者田麦久先生和他的同事在竞技体育领域所建立的重要的基础理论。项群训练理论是竞技体育的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的一个层次,它是以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为依据,将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运动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项群理论认为由于训练活动的基本任务在于提高和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体能类中又有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三个项群;在技能类中有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格斗对抗性五个项群。以训练学的项群理论为指导,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在田径教学训练中体能类的三个项群分别是:体能主导快速力量性项群包括跳跃、投掷;体能主导速度性项群包括短跑、跨栏跑;体能主导耐力性项群包括竞走、中长跑。
在田径教学训练工作中,我们应该坚持以项群理论为指导,以项群为基本单位去认识和概括同类属竞技项目的共同特点,既能够获得远远大于一个单项运动实践的视野,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去把握几个或几十个运动单项共同的训练规律,又不會因受到其他类属项目不同特点的约束,而使得一个项群的共有规律无法显现出来。而且,一般训练学理论由于需要反映所有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必须高度地抽象和概括,同时也就衍生地加大了其与单个运动项目训练实践之间的距离。坚持以项群理论为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这一距离的缩短。理论概括覆盖面的收缩和覆盖项目的相似,必然使得抽象出来的理论更能准确地反映同项群项目训练实践的内在规律,从而更便于对训练实践实施有效的指导。
三、创造性地运用暗示训练法
田径比赛中,激烈竞争的不仅是竞技战术与体力,同时也是心理的较量,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因此,重视心理训练对运动员正确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培养最佳竞技心理状态已成为创造优异成绩的重要一环。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洛扎诺夫将暗示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创立了 “暗示教学法”。其基本原理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特别是无意识潜能,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暗示就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向被暗示者提供信息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一定的意见或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达到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
鉴于暗示的这种作用,我们也可以结合田径教学训练工作的实际情况,在田径训练中创造性地使用“暗示训练法”。利用标志物暗示就是教练员在训练和教学中常见的手段之一。教学中,有时频繁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都记清楚,而醒目的标志则一目了然,能达到引导学生正确掌握练习的目的。如在跳远助跑训练中,摆放一定间隔的标志物来进行助跑练习,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助跑节奏和速度感,提高助跑的准确性和利用率。心理暗示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教练可以加强对运动员的自我暗示训练,让他们用自己的思想、词语对自我心理施加积极的影响,以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志和注意力等心理活动,从而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比赛中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比如跳高运动员,可以不断给自己进行暗示:“我一定行,这个高度对我来说轻而易举。”等等类似鼓励的话来不断地激励自己,克服消极情绪,建立良好的积极情绪状态。
综上所述,随着田径竞技的日新月异,我们必须坚持学习,掌握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总之,科学训练的根基来源于《运动训练学》,我们要全面解读《运动训练学》,掌握其理论,理解其内涵,感受当今高水平田径教学训练所带来的最新理念,努力提高田径教学训练的效率。
【关键词】训练学理论项群理论暗示训练法
关注当今田径竞技赛事,了解田径运动的基本现状,是从事田径教学和训练工作的基本要求。要想提高田径教学训练的效率,就必须以田径赛事和竞技现状为突破口,深入开展体能、技能、心能三方面的研究,并将这三个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要想攀登田径竞技的高峰,就要全面掌握田径项目的规律和特点,就要坚持学习,善于研究,通过学习《运动训练学》,提升理论水平,更新教学训练观念,并把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全面提高田径教学训练的实效性。
一、坚持以训练学理论为指导
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始建于1983年,伴随着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方面,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系列运动训练学领域的研究性专著。曹景伟等人把这些独具特色并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进展称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中国流”。作为田径教学训练的一线工作者,我们要坚持终身学习,通过对《运动训练学》的全面学习,吸取其营养和精华,掌握训练学的基本理论,并始终以此为指导,把理论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田径教学训练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运动训练学》强调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导向和控制作用。发展竞技能力与提高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目的。训练的所有内容、各种训练负荷、各式各样的训练安排,都是为了训练目标的实现。但是这样一个本来是很明确的基本认识,在过去却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因此,在我们的田径教学训练中,应该强化训练目标的导向意识,认识到:训练是为了比赛,要从比赛的实战出发,紧紧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去组织训练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第二,《运动训练学》强调训练理论时空构架的相对均衡。我们知道,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包括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和训练的手段;运动训练的时间特征则包括训练的过程、训练的周期和训练的安排。在以往的理论研究中,人们常常偏重于对运动训练空间特征,即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而却相对忽视了对于运动训练时间特征,即训练的过程、节奏和安排的研究。事实上,在运动训练的具体活动中,许多教练员都是按时间特征来考虑问题的。今天练什么,明天练什么,这个月练什么,下个月练什么,这是教练员组织训练活动重要的思维路线。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周课训练计划与实施”等内容,使运动训练时空特征的均衡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使教学训练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坚持以项群理论为指导
项群理论是我国著名学者田麦久先生和他的同事在竞技体育领域所建立的重要的基础理论。项群训练理论是竞技体育的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的一个层次,它是以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为依据,将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运动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项群理论认为由于训练活动的基本任务在于提高和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体能类中又有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三个项群;在技能类中有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格斗对抗性五个项群。以训练学的项群理论为指导,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在田径教学训练中体能类的三个项群分别是:体能主导快速力量性项群包括跳跃、投掷;体能主导速度性项群包括短跑、跨栏跑;体能主导耐力性项群包括竞走、中长跑。
在田径教学训练工作中,我们应该坚持以项群理论为指导,以项群为基本单位去认识和概括同类属竞技项目的共同特点,既能够获得远远大于一个单项运动实践的视野,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去把握几个或几十个运动单项共同的训练规律,又不會因受到其他类属项目不同特点的约束,而使得一个项群的共有规律无法显现出来。而且,一般训练学理论由于需要反映所有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必须高度地抽象和概括,同时也就衍生地加大了其与单个运动项目训练实践之间的距离。坚持以项群理论为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这一距离的缩短。理论概括覆盖面的收缩和覆盖项目的相似,必然使得抽象出来的理论更能准确地反映同项群项目训练实践的内在规律,从而更便于对训练实践实施有效的指导。
三、创造性地运用暗示训练法
田径比赛中,激烈竞争的不仅是竞技战术与体力,同时也是心理的较量,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因此,重视心理训练对运动员正确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培养最佳竞技心理状态已成为创造优异成绩的重要一环。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洛扎诺夫将暗示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创立了 “暗示教学法”。其基本原理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特别是无意识潜能,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暗示就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向被暗示者提供信息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一定的意见或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达到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
鉴于暗示的这种作用,我们也可以结合田径教学训练工作的实际情况,在田径训练中创造性地使用“暗示训练法”。利用标志物暗示就是教练员在训练和教学中常见的手段之一。教学中,有时频繁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都记清楚,而醒目的标志则一目了然,能达到引导学生正确掌握练习的目的。如在跳远助跑训练中,摆放一定间隔的标志物来进行助跑练习,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助跑节奏和速度感,提高助跑的准确性和利用率。心理暗示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教练可以加强对运动员的自我暗示训练,让他们用自己的思想、词语对自我心理施加积极的影响,以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志和注意力等心理活动,从而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比赛中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比如跳高运动员,可以不断给自己进行暗示:“我一定行,这个高度对我来说轻而易举。”等等类似鼓励的话来不断地激励自己,克服消极情绪,建立良好的积极情绪状态。
综上所述,随着田径竞技的日新月异,我们必须坚持学习,掌握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总之,科学训练的根基来源于《运动训练学》,我们要全面解读《运动训练学》,掌握其理论,理解其内涵,感受当今高水平田径教学训练所带来的最新理念,努力提高田径教学训练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