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中,要突出其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与技巧,激发幼儿音乐兴趣,提高幼儿音乐素养。
【关键词】声乐;音乐素养;创新能力
一、实施循序渐进式训练,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为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好胜任工作,在声乐教学中,科任教师应该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循序渐进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声乐功底和幼儿歌曲演唱方法与技巧。
在学生学习的初期阶段, 中职教师必须运用科学的发声练习,强化学生声音的基础训练,避免演唱中错误的发声。学生在声乐训练过程中,真假声混合演唱难度比较大,新生在歌唱中经常唱高音时用假声,低音时用真声,出现两种不同音色的声音,致使歌曲听起来不是一人在演唱,缺少连贯性、一致性。只有掌握好用混声的技巧,才能使声区统一,达到连贯、和谐一致。除了发声训练外,咬字练习也是歌曲演唱中的关键,对于刚从初中毕业进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原来可能或多或少接受过音乐教育,但是缺乏正确、系统的歌唱方法,这时,不应该刻意强调发音、吐字的训练,而是注重声音规范统一的练习。在发声练习中可以主要采用闭口音练习,让学生发声训练时声音通过气息运用及声音位置准确度,使音色统一和谐。
从二年级开始,幼儿歌曲与艺术歌曲相互辅助进行教学。运用艺术歌曲的技巧演唱儿童歌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艺术歌曲从演唱风格上划分,可分为民族、美声、通俗三种类别。民族唱法演唱时声音位置靠前,咬字清晰,而且演唱时变化丰富,经常带有装饰音,以真声为主而混声相对较少,具有很强的表演性;美声唱法声音位置比较靠后,在头腔中形成强烈的震动,咬字与其他演唱方法也存在不同,口型比较圆满;通俗唱法的声音位置着力于口咽部,自然发出声音,咬字明显口语化。这三种演唱风格在声音和吐字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征,教学时可以运用这些不同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幼儿歌曲演唱能力。在这个阶段,可以适当加以开口音的练习,解决好学生歌唱中强调声音时咬字不清,强调咬字就发不出声音的现象。
二、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声乐教育创新能力
(一)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以后教学方法的创新程度如何,需要从现在抓起、现在培养,才能在幼儿声乐教学中做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与习惯定势的束缚,引导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促进创新态度的形成。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所谓的争吵,多给学生创造更多发表个人意见和观点的机会,大胆探索、求真、求新。
(二)找准声乐教学创新的途径
在幼儿声乐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儿童音乐节奏和教学情境设计两个方面入手。
节奏训练。歌曲的节奏就是音乐的生命。首先运用歌词唱说的方式进行节奏训练。一首歌曲中的歌词,实际上是一首好听的儿歌,一首优美的儿童诗。通过朗读歌词,初步培养学生节奏感,并逐渐固定下来。其次是运用幼儿的肢体语言训练节奏。借助摆手、摇头、拍手、跺脚等肢体动作来表达节奏的感觉,这样既能开发学生智力,增强身体协调能力,又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后是采用儿歌来训练幼儿的节奏的感觉。根据新的节奏,配上肢体动作,能很快熟悉和掌握新的节奏类型。
情景設计。要想上好一堂幼儿声乐课,必须让孩子对这堂课感兴趣,因为兴趣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情景进行设计的能力。良好的情景设计,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情感环境中,让幼儿从模拟的真实环境中接受音乐的熏陶,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在声乐教学的时候,还应该借助如舞蹈、故事等表现形式,把歌曲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表现出来,提高孩子的兴趣。在老师教唱的过程中,可以边唱边跳,让孩子们产生想学习演唱的兴趣。
(三)构建创新的声乐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以后工作中,会经常遇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自己独立解决,而这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吉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也可以依据本专业的“城乡互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入幼儿园,多接触、多感受,有针对性地了解幼儿园声乐教学的特征,并根据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准备,提高声乐教学的能力。
三、注重声乐教学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课前互动与交流
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在课题准备阶段,精心设置互动和交流的活动,如讲童话故事、询问小朋友家庭生活、做一些有趣的小游戏,并且通过多媒体打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画面、图片,或者采用一些道具来渲染课堂氛围,调动小朋友音乐学习的兴趣。这种课前的互动与交流,调动幼儿激情,激发她们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步骤与方法
首先是小朋友通过听来感受歌曲的,对歌曲有一个第一印象;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演唱进入学习的初级认知阶段;接着,小朋友在教师的示范中辨析发声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过渡到模仿教师的演唱,这一环节需要反复几次,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在巩固效果时,教师让小朋友独自演唱,并把唱得较好地和存在问题的学生相比较,让其他小朋友来评价,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三)借助视频资料,拓展幼儿视野,加深歌曲印象
人的五官在接受信息方面,视觉的感知能力最强,留存信息最多,因此,针对幼儿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的音像、视频资料来帮助教学,为小朋友们展现故事情节,为课堂营造了气氛,还可以根据上课内容,选择一些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能开拓学生艺术视野。
(四)培养情感,拉近师生距离
心理无距离,彼此就能很好地沟通与交流,那么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是师生教学关系中的高层需求,是互动的一种高级形式,能有效弥补教学上面的失误。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学会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师生情感和有效地交流方式,如饱含热情的态度,激情洋溢的讲课方式,多含鼓励的眼神和话语等,提高艺术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声乐;音乐素养;创新能力
一、实施循序渐进式训练,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为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好胜任工作,在声乐教学中,科任教师应该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循序渐进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声乐功底和幼儿歌曲演唱方法与技巧。
在学生学习的初期阶段, 中职教师必须运用科学的发声练习,强化学生声音的基础训练,避免演唱中错误的发声。学生在声乐训练过程中,真假声混合演唱难度比较大,新生在歌唱中经常唱高音时用假声,低音时用真声,出现两种不同音色的声音,致使歌曲听起来不是一人在演唱,缺少连贯性、一致性。只有掌握好用混声的技巧,才能使声区统一,达到连贯、和谐一致。除了发声训练外,咬字练习也是歌曲演唱中的关键,对于刚从初中毕业进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原来可能或多或少接受过音乐教育,但是缺乏正确、系统的歌唱方法,这时,不应该刻意强调发音、吐字的训练,而是注重声音规范统一的练习。在发声练习中可以主要采用闭口音练习,让学生发声训练时声音通过气息运用及声音位置准确度,使音色统一和谐。
从二年级开始,幼儿歌曲与艺术歌曲相互辅助进行教学。运用艺术歌曲的技巧演唱儿童歌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艺术歌曲从演唱风格上划分,可分为民族、美声、通俗三种类别。民族唱法演唱时声音位置靠前,咬字清晰,而且演唱时变化丰富,经常带有装饰音,以真声为主而混声相对较少,具有很强的表演性;美声唱法声音位置比较靠后,在头腔中形成强烈的震动,咬字与其他演唱方法也存在不同,口型比较圆满;通俗唱法的声音位置着力于口咽部,自然发出声音,咬字明显口语化。这三种演唱风格在声音和吐字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征,教学时可以运用这些不同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幼儿歌曲演唱能力。在这个阶段,可以适当加以开口音的练习,解决好学生歌唱中强调声音时咬字不清,强调咬字就发不出声音的现象。
二、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声乐教育创新能力
(一)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以后教学方法的创新程度如何,需要从现在抓起、现在培养,才能在幼儿声乐教学中做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与习惯定势的束缚,引导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促进创新态度的形成。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所谓的争吵,多给学生创造更多发表个人意见和观点的机会,大胆探索、求真、求新。
(二)找准声乐教学创新的途径
在幼儿声乐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儿童音乐节奏和教学情境设计两个方面入手。
节奏训练。歌曲的节奏就是音乐的生命。首先运用歌词唱说的方式进行节奏训练。一首歌曲中的歌词,实际上是一首好听的儿歌,一首优美的儿童诗。通过朗读歌词,初步培养学生节奏感,并逐渐固定下来。其次是运用幼儿的肢体语言训练节奏。借助摆手、摇头、拍手、跺脚等肢体动作来表达节奏的感觉,这样既能开发学生智力,增强身体协调能力,又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后是采用儿歌来训练幼儿的节奏的感觉。根据新的节奏,配上肢体动作,能很快熟悉和掌握新的节奏类型。
情景設计。要想上好一堂幼儿声乐课,必须让孩子对这堂课感兴趣,因为兴趣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情景进行设计的能力。良好的情景设计,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情感环境中,让幼儿从模拟的真实环境中接受音乐的熏陶,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在声乐教学的时候,还应该借助如舞蹈、故事等表现形式,把歌曲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表现出来,提高孩子的兴趣。在老师教唱的过程中,可以边唱边跳,让孩子们产生想学习演唱的兴趣。
(三)构建创新的声乐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以后工作中,会经常遇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自己独立解决,而这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吉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也可以依据本专业的“城乡互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入幼儿园,多接触、多感受,有针对性地了解幼儿园声乐教学的特征,并根据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准备,提高声乐教学的能力。
三、注重声乐教学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课前互动与交流
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在课题准备阶段,精心设置互动和交流的活动,如讲童话故事、询问小朋友家庭生活、做一些有趣的小游戏,并且通过多媒体打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画面、图片,或者采用一些道具来渲染课堂氛围,调动小朋友音乐学习的兴趣。这种课前的互动与交流,调动幼儿激情,激发她们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步骤与方法
首先是小朋友通过听来感受歌曲的,对歌曲有一个第一印象;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演唱进入学习的初级认知阶段;接着,小朋友在教师的示范中辨析发声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过渡到模仿教师的演唱,这一环节需要反复几次,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在巩固效果时,教师让小朋友独自演唱,并把唱得较好地和存在问题的学生相比较,让其他小朋友来评价,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三)借助视频资料,拓展幼儿视野,加深歌曲印象
人的五官在接受信息方面,视觉的感知能力最强,留存信息最多,因此,针对幼儿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的音像、视频资料来帮助教学,为小朋友们展现故事情节,为课堂营造了气氛,还可以根据上课内容,选择一些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能开拓学生艺术视野。
(四)培养情感,拉近师生距离
心理无距离,彼此就能很好地沟通与交流,那么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是师生教学关系中的高层需求,是互动的一种高级形式,能有效弥补教学上面的失误。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学会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师生情感和有效地交流方式,如饱含热情的态度,激情洋溢的讲课方式,多含鼓励的眼神和话语等,提高艺术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