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制药工程专业是化学、药学、生物学、工程学交叉结合发展的工科专业。针对专业特点,本文提出了一些关于《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建议,对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制药工程;仪器分析;教学方法
制药工程专业是化学、药学、生物学、工程学交叉结合发展的工科专业,目标是培养从事药品制造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我国制药工程专业在1999年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随后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迅速增加[1],发展速度和规模十分惊人。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整体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对具备丰富理论知识、掌握生产技能、熟悉行业管理和运行、能发现现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复合型制药工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
对比全国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虽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有一点,都将《仪器分析》课程作为该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究其原因,《仪器分析》广泛应用于药学领域的药物分析,包括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等,以确保人民用药安全。《仪器分析》因分析方法繁多,每种仪器都有相对独立的分析原理、结构特点和操作应用等,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多种分析仪器,就需针对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以往教学经验,本文初步探讨了制药工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几个教学问题。
一、结合专业特色,优化课堂内容
制药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工科专业,有别于其他理科药学,主干课程的设置更注重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仪器分析》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结合制药工程专业需求,重点培养学生依法对药品进行分析检验。在本领域中较为广泛应用的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位分析法等。而核磁共振波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等分析方法,药厂用量少。对前者,可将其作为学习重点,反复练习,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工作需要打下坚实基础。对后者,可在教学中做相应调整,作为开拓学生知识面的补充。以此,针对药学专业实际,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制药工程药学特色,主次分明,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归纳总结,提高学习效率
《仪器分析》课程融合了光学、电磁学、原子分子结构、电化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知识,且新仪器、新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再加上课程各章节的内容之间关联性并不太大,所以在《仪器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需要讲授的内容太多,授课效果不好,出现教师觉得难讲,学生觉得难学的现象[2]。针对此课程特点,在开课的绪论讲述中,给同学们推荐三条学习方法。
1.抓住主线。《仪器分析》的整本教材中每一章节就是一种独立的仪器分析方法,强调学生在脑中构建知识框架,整本书是一层楼,每一种分析方法就是一个房间,在这个房间中我们需要学习这种方法的特点、原理和方法、用途。
2.归纳共性与个性。以仪器的工作原理或结构来看,从大类可以分为光谱方法、色谱方法等,这些同大类的方法在工作原理、仪器结构、实践应用等方面具有共性。如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二者的共性是都是用来做复杂混合物的分离分析,且在仪器组成单元上类似,二者的区别在于流动相不同(高效液相以液体做流动相,气相以气体做流动相),分析对象不同(气相分离沸点低的物质,液相分离沸点相对高的物质)等。从归纳共性和区别个性上,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对比,使学生掌握不同仪器分析法的原理、分析方法的共性,同时掌握各自的特点,从而对各分析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更好地理解。
3.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每种分析仪器,都有相应的结构流程,在结构流程中,又有其关键部件。授课中,清晰地给出流程图和重点标出关键部件并详细解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事半功倍
现代教学模式中,各学科都在引入形象的多媒体教学。《仪器分析》作为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仪器借助多媒体更能发挥其潜在的优势。课件可图文并茂、色彩丰富,框架表格清晰,且可大大节约教师画图、板书的时间,把时间更多地分配到师生互动和共同探究问题上。另外,在课件中,可嵌入智能化的仿真实验模块,在仿真实验中,学生可根据形象的仪器,巩固基本理论知识,直观地熟悉仪器结构和操作流程,模拟实验操作,弥补大型仪器不能实际上手操作的不足。
四、改革考核方式,理论实践结合
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以闭卷考试呈现,这种模式比较形式化,且目标狭隘,方式单一,学生往往会以考前突击背诵的方式获取高分,考完后又茫然,这严重地阻碍了对学生综合才能的培养和进步。《仪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笔者尝试在考核中适当减少原理部分的内容,在实验动手能力上增加比重。授课期间,让学生自拟题目,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收集国内外相关仪器和分析方法的发展动态,以小论文的方式给出解决方案,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小论文的质量以一定比例折算,计入期末成绩。另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以恰当的比例计入期末成绩中。学生的最终成绩是笔试、小论文成绩和实验成绩的综合。制药工程专业本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有助于让学生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真正学好仪器分析知识并用诸于未来。
五、总结
《仪器分析》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需要教学者根据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针对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同时,应紧密联系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大胆创新并实践,以期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制药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宝平,段文军,田元新等。高等医学院校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85-86.
[2]熊小莉,何平,张延红.关于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5):102-104.
关键词:制药工程;仪器分析;教学方法
制药工程专业是化学、药学、生物学、工程学交叉结合发展的工科专业,目标是培养从事药品制造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我国制药工程专业在1999年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随后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迅速增加[1],发展速度和规模十分惊人。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整体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对具备丰富理论知识、掌握生产技能、熟悉行业管理和运行、能发现现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复合型制药工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
对比全国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虽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有一点,都将《仪器分析》课程作为该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究其原因,《仪器分析》广泛应用于药学领域的药物分析,包括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等,以确保人民用药安全。《仪器分析》因分析方法繁多,每种仪器都有相对独立的分析原理、结构特点和操作应用等,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多种分析仪器,就需针对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以往教学经验,本文初步探讨了制药工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几个教学问题。
一、结合专业特色,优化课堂内容
制药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工科专业,有别于其他理科药学,主干课程的设置更注重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仪器分析》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结合制药工程专业需求,重点培养学生依法对药品进行分析检验。在本领域中较为广泛应用的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位分析法等。而核磁共振波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等分析方法,药厂用量少。对前者,可将其作为学习重点,反复练习,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工作需要打下坚实基础。对后者,可在教学中做相应调整,作为开拓学生知识面的补充。以此,针对药学专业实际,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制药工程药学特色,主次分明,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归纳总结,提高学习效率
《仪器分析》课程融合了光学、电磁学、原子分子结构、电化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知识,且新仪器、新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再加上课程各章节的内容之间关联性并不太大,所以在《仪器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需要讲授的内容太多,授课效果不好,出现教师觉得难讲,学生觉得难学的现象[2]。针对此课程特点,在开课的绪论讲述中,给同学们推荐三条学习方法。
1.抓住主线。《仪器分析》的整本教材中每一章节就是一种独立的仪器分析方法,强调学生在脑中构建知识框架,整本书是一层楼,每一种分析方法就是一个房间,在这个房间中我们需要学习这种方法的特点、原理和方法、用途。
2.归纳共性与个性。以仪器的工作原理或结构来看,从大类可以分为光谱方法、色谱方法等,这些同大类的方法在工作原理、仪器结构、实践应用等方面具有共性。如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二者的共性是都是用来做复杂混合物的分离分析,且在仪器组成单元上类似,二者的区别在于流动相不同(高效液相以液体做流动相,气相以气体做流动相),分析对象不同(气相分离沸点低的物质,液相分离沸点相对高的物质)等。从归纳共性和区别个性上,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对比,使学生掌握不同仪器分析法的原理、分析方法的共性,同时掌握各自的特点,从而对各分析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更好地理解。
3.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每种分析仪器,都有相应的结构流程,在结构流程中,又有其关键部件。授课中,清晰地给出流程图和重点标出关键部件并详细解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事半功倍
现代教学模式中,各学科都在引入形象的多媒体教学。《仪器分析》作为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仪器借助多媒体更能发挥其潜在的优势。课件可图文并茂、色彩丰富,框架表格清晰,且可大大节约教师画图、板书的时间,把时间更多地分配到师生互动和共同探究问题上。另外,在课件中,可嵌入智能化的仿真实验模块,在仿真实验中,学生可根据形象的仪器,巩固基本理论知识,直观地熟悉仪器结构和操作流程,模拟实验操作,弥补大型仪器不能实际上手操作的不足。
四、改革考核方式,理论实践结合
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以闭卷考试呈现,这种模式比较形式化,且目标狭隘,方式单一,学生往往会以考前突击背诵的方式获取高分,考完后又茫然,这严重地阻碍了对学生综合才能的培养和进步。《仪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笔者尝试在考核中适当减少原理部分的内容,在实验动手能力上增加比重。授课期间,让学生自拟题目,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收集国内外相关仪器和分析方法的发展动态,以小论文的方式给出解决方案,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小论文的质量以一定比例折算,计入期末成绩。另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以恰当的比例计入期末成绩中。学生的最终成绩是笔试、小论文成绩和实验成绩的综合。制药工程专业本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有助于让学生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真正学好仪器分析知识并用诸于未来。
五、总结
《仪器分析》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需要教学者根据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针对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同时,应紧密联系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大胆创新并实践,以期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制药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宝平,段文军,田元新等。高等医学院校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85-86.
[2]熊小莉,何平,张延红.关于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5):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