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学校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而班级则是医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的最直接环境,如果班级规模过大,必定会影响到班级物理环境、人际环境、社会气氛等。文章从这些因素入手,分析其对医学生创造力培养造成的影响,进而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规模班级 医学生 创造力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a)-0030-02
创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学校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而班级则是医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基本组织单位。1999年以来,随着高校扩招范围的不断加大,医学院校的招生数量也在逐年激增。面对如此的招生形势,许多医学院校并没有在软件与硬件上做好准备,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办法就是扩大班级规模。那么,班级规模的日益膨胀,会对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造成怎样的影响?
1 大规模班级对医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班级是医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的最直接环境,如果班级规模过大,必定会影响到班级物理环境、人际环境、社会气氛等,而这些因素都会对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造成影响。
1.1 大规模班级物理环境对医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1)座位排列。
大班额影响到医学生的座位排列,进而影响其创造动机及探索精神。虽然不同的座位排列形式对师生、生生互动有不同的影响,但是大班额决定了医学生的座位排列只能是秧田式横排座位,这种座位编排方式不利于发挥医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发现、创造,极大地约束了医学生的活动空间,不能为医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灵活多样的空间环境。
(2)实验空间。
班级规模过大,也使医学生的试验空间变得拥挤不堪。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虽然学校实验经费逐年增加,但仍然跟不上学生增长的速度。原来,每间实验室的核定容量大約为30人,两间实验室可以同时容纳60名学生做实验。现在,有的班级人数已达到120人甚至更多,那么,实验室学生数就是原来的一倍。这种扩大的班级与没有扩大规模的实验室相对应,必定会出现诸多问题。一方面实验室的负荷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医学生做实验的时间或做实验的次数都大打折扣,使实验质量和实验效果大受影响。
1.2 大规模班级人际环境对医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1)师生关系。
勒温等人的研究表明:强硬专断型教师压抑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仁慈专断型教师容易养成学生的依赖性,不利于其创造力的发展;放任型教师对学生缺乏指导,学生自身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因而也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只有民主型教师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动机和热情。[1]课题组关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师生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的老师是民主型的学生仅占27%。而在这种非民主的氛围中,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会慢慢衰退和磨灭,变得缺乏批判精神、缺乏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生生关系。
和谐的同伴关系会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一方面,和谐的同伴关系可以为医学生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和谐的同伴关系使得个体在团体中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模仿和学习其他成员的创造方法和创造技巧,促进个体创造力的发展。但是,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大规模班级一般纪律涣散,同学关系淡漠,各种事件发生率高于正常班。这是因为,在过分拥挤的空间里,人们心理上容易产生压抑感和无助感,进而表现出烦躁不安、好斗、富有攻击性等。[2]
1.3 大规模班级社会气氛对医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1)班级社会气氛。
关于班级社会气氛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问题,林格伦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进行了一项实验,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成员分为两组,鼓励实验组成员尽可能多地提出新的创见,然后再独立思考;而让控制组的成员始终独立思索。结果发现,实验组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在质与量上都显著地高于控制组。[3]林格伦认为,由于集体中交流想法的气氛促进了“社会助长作用”,使个体对本来不大关心的问题或工作发生兴趣,并把群体的创造行为当作社会规范迫使自己去思考,从而推动创造性思维的进行。而在大规模班级中,比较容易形成小团体现象,各个小团体各自为政,不利于整个班级创造性气氛的形成。
(2)课堂气氛。
课堂是培养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帕特里克(Patrick)实验研究发现,在气氛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生学习情绪高,对知识信息的感受性高,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反之,在紧张、压抑的课堂气氛下,学生情绪激动不安,茫然不知所措,理智活动下降,机械、重复反应增多,极大抑制了创造力的发挥。[4]有学者根据观察所得,把课堂气氛分成标准型、一般型、负偏型。笔者对班级规模在100人以上的33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认为课堂气氛为标准型的仅占12.6%,可见,很多大班的课堂氛围并没有达到能够激发医学生创造力的标准。
2 探索有利于医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策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社会对高知识水平、高技能和高创造力的人才极度需求。作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提高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既是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举措,也是当代高等医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2.1 改善大规模班级物质环境,促进医学生创造力发展
(1)改善班级时空环境。
促进医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必须要给他们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其实,任何一种座位编排方式都暗含着某种教育学思想,如秧田式编排方式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圆桌式”编排方式则强调学生的自主地位,体现了“重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思想。可见,不同的教学空间安排会对医学生创造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课题组以此为突破口,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心理学大班授课中引入了“特朗普制”。“特朗普制”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教育学专家特朗普教授创立的一种“大班讲授,小班讨论,个别作业”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组织形式。实践证明,特朗普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班级授课制集中化、同步化和标准化的刻板模式,拓展了大班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结构,更加突出了对学生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2)灵活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当然,教学手段本身并不具有创造性,但是,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更能激发学生创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住15%,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25%,两者结合起来则能记住85%。显然,视听等多种传输手段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目前而言,大班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讲授的单调性,它能够向医学生提供声音与视觉的多重刺激,使医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5]
(3)开设多形式实验。
创造性思维要通过实验操作来检验,实验操作反过来又可对创造思维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修正。通过实验操作,可以从中捕捉住意外事件或偶然发现,进而导致发明、发现与创造。因此,学校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为医学生创造更好更多更完备的操作条件。可以通过开设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使被动模仿老师示教和实验指导变为主动参与和探索,既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增强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又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2 优化大规模班级人际环境,促进医学生创造力发展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托兰斯早就指出,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那么,教师如何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第一,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学生中树立个人威信;第二,课下与学生坦诚交流,可以有效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密切师生关系;第三,教师应该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参与学生们组织种活动,通过共同的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相互之间的友情。
(2)培养良好生生关系。
竞争与合作关系是我国医学院校生生关系中最为明显的一个方面。奥尔伯特认为,竞争可以摧毁人的惰性,激发人的創造意识,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合作之所以能够提高创造力的水平,是因为它能使参与合作者的成员互相激励,相互启发。竞争与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种真正的友谊,而友谊则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良好的生生关系是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动力。
(3)建立学生学科委员会。
大班教学中的合堂课往往是由各种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上大课,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教师不容易了解到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应该建立一个学科委员会,通过这个委员会把学生组织起来,作为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一是根据教师授课提纲,课前汇报本班同学能够理解的范围,不容易理解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就可以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在课堂授课时做到游刃有余。二是负责课后了解同学们对该学科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定期向教师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或方法。实践证明,学生学科委员会的确是沟通师生教学信息和联络师生感情的一种有效方式。
2.3 重构大规模班级教学关系,促进医学生创造力发展
(1)医学生是创造力培养的主体。
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内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同时加强综合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能力的训练。
医学生必须主动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如探究性学习兴趣的培养、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面对科研失败时的应对办法等。在主观意识比较强的前提下,加强自我约束能力,持之以恒。善于利用社会、学校提供的条件,积极寻求新的学习方法,以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为基础,获得实践和创新能力。
(2)教师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媒介。
要培养创造性的学生,就必须有创造性的教师。有关研究己表明,有较高创造性的教师能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恩田彰认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条件:①教师本身具有创造性;②旺盛的求知欲;③设法形成创造性的班集体;④创设宽容的、理解的、温暖的班级气氛;⑤具有与学生们一起学习的态度;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⑦注重对创造力的评价。[6]而创造性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第一,创设一个崇尚创造力的环境。第二,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三,要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权。第四,制定系统、合理的教师培训计划。
(3)评价机制是创造力培养的保障。
任何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都离不开考试,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医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保障。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学生只有靠死记硬背才能在考试时顺利过关。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不仅要考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方面要尽可能地安排一些探讨性的问题,学生必须经过充分而深入的思考才能做出解答和完成;考试可以实行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测试医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医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创造力。
3 结语
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内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在大规模班级背景下进行研究,仍有其现实意义。由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重原因,医学院校班级规模过大现象短时期内不会有太大改观。然而21世纪医学所肩负的责任,在客观上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医学教师,应主动适应大规模班级现状,立足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改革,找出更加完善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田友谊.中小学班级环境与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11.
[2] 李可.我国中部城市小学大班额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20.
[3] 韩向前.课堂气氛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6(3):6~14.
[4] 张文新,谷传华,王美萍.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147~148.
[5] 蒋士会.试论高校大班课堂教学的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04(1):29~30.
[6] [日]恩田彰,陆祖昆,等.创造性心理学:创造的理论与方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86~88.
关键词:大规模班级 医学生 创造力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a)-0030-02
创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学校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而班级则是医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基本组织单位。1999年以来,随着高校扩招范围的不断加大,医学院校的招生数量也在逐年激增。面对如此的招生形势,许多医学院校并没有在软件与硬件上做好准备,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办法就是扩大班级规模。那么,班级规模的日益膨胀,会对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造成怎样的影响?
1 大规模班级对医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班级是医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的最直接环境,如果班级规模过大,必定会影响到班级物理环境、人际环境、社会气氛等,而这些因素都会对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造成影响。
1.1 大规模班级物理环境对医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1)座位排列。
大班额影响到医学生的座位排列,进而影响其创造动机及探索精神。虽然不同的座位排列形式对师生、生生互动有不同的影响,但是大班额决定了医学生的座位排列只能是秧田式横排座位,这种座位编排方式不利于发挥医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发现、创造,极大地约束了医学生的活动空间,不能为医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灵活多样的空间环境。
(2)实验空间。
班级规模过大,也使医学生的试验空间变得拥挤不堪。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虽然学校实验经费逐年增加,但仍然跟不上学生增长的速度。原来,每间实验室的核定容量大約为30人,两间实验室可以同时容纳60名学生做实验。现在,有的班级人数已达到120人甚至更多,那么,实验室学生数就是原来的一倍。这种扩大的班级与没有扩大规模的实验室相对应,必定会出现诸多问题。一方面实验室的负荷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医学生做实验的时间或做实验的次数都大打折扣,使实验质量和实验效果大受影响。
1.2 大规模班级人际环境对医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1)师生关系。
勒温等人的研究表明:强硬专断型教师压抑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仁慈专断型教师容易养成学生的依赖性,不利于其创造力的发展;放任型教师对学生缺乏指导,学生自身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因而也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只有民主型教师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动机和热情。[1]课题组关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师生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的老师是民主型的学生仅占27%。而在这种非民主的氛围中,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会慢慢衰退和磨灭,变得缺乏批判精神、缺乏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生生关系。
和谐的同伴关系会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一方面,和谐的同伴关系可以为医学生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和谐的同伴关系使得个体在团体中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模仿和学习其他成员的创造方法和创造技巧,促进个体创造力的发展。但是,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大规模班级一般纪律涣散,同学关系淡漠,各种事件发生率高于正常班。这是因为,在过分拥挤的空间里,人们心理上容易产生压抑感和无助感,进而表现出烦躁不安、好斗、富有攻击性等。[2]
1.3 大规模班级社会气氛对医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1)班级社会气氛。
关于班级社会气氛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问题,林格伦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进行了一项实验,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成员分为两组,鼓励实验组成员尽可能多地提出新的创见,然后再独立思考;而让控制组的成员始终独立思索。结果发现,实验组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在质与量上都显著地高于控制组。[3]林格伦认为,由于集体中交流想法的气氛促进了“社会助长作用”,使个体对本来不大关心的问题或工作发生兴趣,并把群体的创造行为当作社会规范迫使自己去思考,从而推动创造性思维的进行。而在大规模班级中,比较容易形成小团体现象,各个小团体各自为政,不利于整个班级创造性气氛的形成。
(2)课堂气氛。
课堂是培养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帕特里克(Patrick)实验研究发现,在气氛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生学习情绪高,对知识信息的感受性高,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反之,在紧张、压抑的课堂气氛下,学生情绪激动不安,茫然不知所措,理智活动下降,机械、重复反应增多,极大抑制了创造力的发挥。[4]有学者根据观察所得,把课堂气氛分成标准型、一般型、负偏型。笔者对班级规模在100人以上的33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认为课堂气氛为标准型的仅占12.6%,可见,很多大班的课堂氛围并没有达到能够激发医学生创造力的标准。
2 探索有利于医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策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社会对高知识水平、高技能和高创造力的人才极度需求。作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提高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既是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举措,也是当代高等医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2.1 改善大规模班级物质环境,促进医学生创造力发展
(1)改善班级时空环境。
促进医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必须要给他们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其实,任何一种座位编排方式都暗含着某种教育学思想,如秧田式编排方式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圆桌式”编排方式则强调学生的自主地位,体现了“重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思想。可见,不同的教学空间安排会对医学生创造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课题组以此为突破口,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心理学大班授课中引入了“特朗普制”。“特朗普制”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教育学专家特朗普教授创立的一种“大班讲授,小班讨论,个别作业”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组织形式。实践证明,特朗普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班级授课制集中化、同步化和标准化的刻板模式,拓展了大班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结构,更加突出了对学生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2)灵活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当然,教学手段本身并不具有创造性,但是,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更能激发学生创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住15%,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25%,两者结合起来则能记住85%。显然,视听等多种传输手段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目前而言,大班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讲授的单调性,它能够向医学生提供声音与视觉的多重刺激,使医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5]
(3)开设多形式实验。
创造性思维要通过实验操作来检验,实验操作反过来又可对创造思维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修正。通过实验操作,可以从中捕捉住意外事件或偶然发现,进而导致发明、发现与创造。因此,学校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为医学生创造更好更多更完备的操作条件。可以通过开设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使被动模仿老师示教和实验指导变为主动参与和探索,既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增强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又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2 优化大规模班级人际环境,促进医学生创造力发展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托兰斯早就指出,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那么,教师如何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第一,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学生中树立个人威信;第二,课下与学生坦诚交流,可以有效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密切师生关系;第三,教师应该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参与学生们组织种活动,通过共同的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相互之间的友情。
(2)培养良好生生关系。
竞争与合作关系是我国医学院校生生关系中最为明显的一个方面。奥尔伯特认为,竞争可以摧毁人的惰性,激发人的創造意识,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合作之所以能够提高创造力的水平,是因为它能使参与合作者的成员互相激励,相互启发。竞争与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种真正的友谊,而友谊则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良好的生生关系是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动力。
(3)建立学生学科委员会。
大班教学中的合堂课往往是由各种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上大课,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教师不容易了解到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应该建立一个学科委员会,通过这个委员会把学生组织起来,作为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一是根据教师授课提纲,课前汇报本班同学能够理解的范围,不容易理解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就可以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在课堂授课时做到游刃有余。二是负责课后了解同学们对该学科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定期向教师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或方法。实践证明,学生学科委员会的确是沟通师生教学信息和联络师生感情的一种有效方式。
2.3 重构大规模班级教学关系,促进医学生创造力发展
(1)医学生是创造力培养的主体。
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内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同时加强综合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能力的训练。
医学生必须主动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如探究性学习兴趣的培养、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面对科研失败时的应对办法等。在主观意识比较强的前提下,加强自我约束能力,持之以恒。善于利用社会、学校提供的条件,积极寻求新的学习方法,以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为基础,获得实践和创新能力。
(2)教师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媒介。
要培养创造性的学生,就必须有创造性的教师。有关研究己表明,有较高创造性的教师能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恩田彰认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条件:①教师本身具有创造性;②旺盛的求知欲;③设法形成创造性的班集体;④创设宽容的、理解的、温暖的班级气氛;⑤具有与学生们一起学习的态度;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⑦注重对创造力的评价。[6]而创造性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第一,创设一个崇尚创造力的环境。第二,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三,要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权。第四,制定系统、合理的教师培训计划。
(3)评价机制是创造力培养的保障。
任何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都离不开考试,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医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保障。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学生只有靠死记硬背才能在考试时顺利过关。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不仅要考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方面要尽可能地安排一些探讨性的问题,学生必须经过充分而深入的思考才能做出解答和完成;考试可以实行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测试医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医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创造力。
3 结语
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内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在大规模班级背景下进行研究,仍有其现实意义。由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重原因,医学院校班级规模过大现象短时期内不会有太大改观。然而21世纪医学所肩负的责任,在客观上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医学教师,应主动适应大规模班级现状,立足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改革,找出更加完善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田友谊.中小学班级环境与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11.
[2] 李可.我国中部城市小学大班额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20.
[3] 韩向前.课堂气氛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6(3):6~14.
[4] 张文新,谷传华,王美萍.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147~148.
[5] 蒋士会.试论高校大班课堂教学的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04(1):29~30.
[6] [日]恩田彰,陆祖昆,等.创造性心理学:创造的理论与方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