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茂村:一个贫困村的华丽转身

来源 :中国扶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后改名花茂,寓意花繁叶茂。走进被青山绿水所环绕的花茂村,一边是整齐漂亮粉墙黛瓦的黔北民居式的住宅楼,一边是传统古朴的充满陶艺元素的街区……一新一俗,融民居、古陶瓷生产线于一体,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以手工业工场为中心的古老村落形态,对比鲜明又和谐共存。
  近年来,该村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引导村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旅一体化。现在的花茂变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48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7.62%。今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考察调研农村扶贫情况,让这个实现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的村子一时闻名全国。
  是什么让“荒茅田”华丽转身,成为如今被总书记夸为找到乡愁、让乡亲笑了的“花茂村”呢?
  创建精准服务型党组织,倡导“五带头五提升”精神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群众富不富,全靠党支部。花茂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该县精准服务型党组织的建立。
  2014年,该村被遵义县列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试点,按照整村推进小康建设引领精准脱贫要求,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为总抓手,统筹精准扶贫与率先小康齐步走。
  在县委书记曾瑜的领导下,该县立足打造阳光党委,“消除藩篱,开门办公”。探索“五带头五提升”,创建精准服务型党组织。精准任务和责任,推动党员干部践行忠诚于党、服务人民、加快发展、优良作风、廉洁自律“五(吾)带头”。实现党组织思想建设、服务能力、发展水平、党员素质、群众满意度“五提升”,发挥党组织、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率先小康中的“领头雁”和“火炬手”作用。
  为推进花茂村扶贫开发,该县成立了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实行镇区一体化管理,发展全景域旅游,助推率先小康。


  在“五带头五提升”的指导下,行政审批从300多项压缩至213项,“马上办”“钉钉子”“认真负责”“激情创业”“敢于担当”五种精神被大力倡导。对省确定的25项统计监测指标,实施红、橙、黄、绿“四线管理”,建立定时间、定责任、定人员、定任务、定效果“五定”、“一次通报、两次约谈、三次问责”、选派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实行村干部绩效考核等工作机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镇、村两级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强化城乡居民收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等工作的动态监测;分级开展小康示范创建,上下联动、示范引领、整体推进。
  “五带十帮”精准化,构建大扶贫格局
  2013年末,花茂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101户242人,其中一般贫困户4户8人,低保贫困户42户131人,低保53户101人,五保户2户2人,贫困发生率5.3%。
  针对花茂村精准扶贫中的问题和主体,该村实施干部结亲、驻村工作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致富能人等“五带”贫困户,找准门路、搞好培训、争取项目、协调销售、改善环境、完成学业、扶助老弱、医疗救助、文明素质、强化法治等“十帮”贫困户,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产业扶贫是根本,利益链接多样化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的智能温控展示大棚时,听说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方式,通过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时,总书记十分肯定,并对企业负责人说:“我到这里来,主要就是看中你们对农民的带动作用。”
  产业拉动的路子,正是该村实施的精准扶贫思路:产业扶贫是根本,是可持续性的。为此,该村引进九丰、燎原、赢实3家公司,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村委会+农户”模式,由村委会“一事一议”拉出负面清单审核,探索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机制,用市场办法推进产业化社会化扶贫,既解决精准扶贫问题,又解决率先实现小康问题。
  去年,遵义县在枫香镇花茂村一带实施创建无公害农业产业园示范基地,把发展农业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围绕“打造菜园子强村”目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品种,推广地膜及拱棚防寒、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间套种交替等多种技术,形成了以菜篮子为主导的生产发展格局,该村无公害蔬菜基地已通过申报认定,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引进的三东九丰公司在花茂投资2.2亿元建设农业高效园区,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初见成效。2014年枫香镇全年共流转土地14000余亩,500亩的现代观光农业、5000亩的中药材基地、1200亩的银杏荒坡治理……当地村民就近上班成了产业工人。
  “我这里卖土鸡蛋、糍粑啥的,都是原生态的。”村民张芝平打开了后院的门,原来是个偌大的养鸡场。“以前我们去广东打过工,但是感觉怎么都融不进那座大城市,而且也照顾不到家里,现在家乡发展好了,在家创业踏实。”
  “我们的想法就是专心致志地培训农民,让他们懂得如何做无公害蔬菜。”九丰农业公司总经理苏培军说。据了解,目前在公司打工的80多名当地农民已成为固定员工,最低工资每月可拿到2000多元。
  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
  作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试点。该村积极探索“1+5+5+5”工作法,精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精准规划、多规合一,精准产业、富字当头,实施净化、美化、文化、产业化、精细化工程,推进环境、管理、文化、产业、便民服务升级,促进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信息化、组织化,推动农旅文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使新农村示范点变成小康示范点。
  曾瑜说,把农村一房一床、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转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要素,把园区建成产业生态化、生态景观化,景观特色化的现代高效农业基地。花茂村正是这一思想的最好实践。
  2014年4月,遵义县以开发苟坝会议会址红色旅游为契机打造了花茂村,把新农村与旧土陶完美结合,传统工艺与新兴产业相得益彰。遵义县打造的枫香镇花茂村的“陶艺风情街”,带动了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产业,对城里人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平时遵义城里的人都常举家来这里度周末,2014年来此避暑的重庆人就超过1万人,本村及附近几个村寨村民家的近万只土鸡被游客们抢购一空,一时出现花茂鸡供不应求的现象。
  现在的华茂村路两旁、田间山坡、门前屋后都被村民们种上了枇杷和桂花等果树,为整个村子又增添了不少绿意与生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民们都自发成立了护村治安队,还自发的出来打扫路面,清理水渠,出力出物,已然将村子当成了一个家。看着村子一点点的改变,村民们把建设美好家园当成了一件自家的事情,不容许被破坏,建设进行曲越奏越嘹亮。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与坚持,不但让莫言问鼎诺奖,也终功成名就,甚至成了“社会公共资源”。高密诗
应马来西亚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席、马来西亚海洋考古博物馆馆长DatukChanTeckChan (拿督陈德泉 )先生的邀请 ,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中国钱币学会秘书长戴志强及周卫荣、刘
期刊
梦想女孩rn“我要做世界上最富有、最出名、最漂亮的模特.”不,这不是我--我从来不要做模特,这儿站站,那儿站站,让别人告诉你做什么.据说这是杰瑞·夏尔①14岁时告诉她母亲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当前,我军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军队会计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受制约因素多,面临矛盾大,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案例背景  案例背景  残疾人小杜报考了社区专职委员的岗位,但是最终没有被残联录用。有人告诉他,落榜的原因是被别人顶替了。小杜想不通,一怒之下跑到市残联去闹事。  残
层峦叠翠间,盘龙般的公路顺着山势向前延伸。进入湖北孝感地区海拔最高的村—孝昌县小悟乡笔架村,犹如置身山水画卷。茶园绿,田畴稻叶齐,农家乐生意火,大山里的珍珠菜、山药材、野生蜂蜜成为游客抢购的商品。很难想象30年前这里是“土豆、苞谷种到天,家家茅草破屋”的极贫景象。  “下山点灯,上山看星”。笔架村因山高路陡、山峦起伏,形似书房中的“笔架”而得名,曾因贫穷闭塞闻名。如今,这一页正悄然翻过。  消除贫
在新的21世纪,师范生肩负着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应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认识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学会阅读,树立目标,从现在做起,为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提高自主学习的
导师制是当今高等教育背景下,由导师指导学生的个别化教育制度,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也准备尝试这一制度。为了使这个制度能较好地实行并持续实行下去,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