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以数为纪”观念刍议

来源 :励耘学刊(文学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aoli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数为纪”是《洪范》《逸周书》等文献中的常见现象,主要是指以数目字统括并分陈诸项概念的做法.这一概念是后人为研究便利人为概括出来的,与先秦两汉原生的“以数为纪”观念内涵截然不同.诸家之所以将“以数为纪”的观念上溯至先秦,源于清儒对《庄子》及《逸周书·周祝》的误读.事实上,先秦两汉文献中原生的“以数为纪”观念特指以法度、历数为纪,不涉及数目字领属概念的行为,也不是文献的组织形式.而实际以数目字统合概念之篇章,其性质或如云梦秦简《为吏之道》、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北大藏秦简《从政之经》,为“箴戒”类文献.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阅读教学质量不高、阅读形式比较单一的情况.因此,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教读课文要“授学生以渔”、自读课文要学生以“渔”求“鱼”、课外阅读要建立课内与课外的连接通道,改变语文阅读教学止于课堂的不足,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作者回顾了在2009年提出的关于中国人才挑战的四个命题,并审视中国是如何迎接这些挑战的.还评估了中国政府吸引海归而出台的政策,指出缺乏高层次人才已经并将继续影响到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大国的努力.最后将讨论“钱学森之问”对中国未来的人才发展意味着什么.
20世纪80年代上半叶,中国科学院学部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学术领导机构,曾组织评议组首次对60多个院属研究所进行了学术评议.评议内容包括研究所的科研方向、课题设置、科研队伍结构、实验体系建设、学术管理情况等.通过学术评议,评议组给研究所提出发展建议.此次学部评议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在改革开放初期依靠科学家加强学术领导,实施“专家治院”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促进研究所的发展,也开启了国内对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评议的先河.
从梳理丹增彭措之生平入手,论其藏药著作《晶珠本草》一书的知识源流及汉译,兼述其在工艺美术等领域的贡献.
1958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大幅度增加会员、分会、科普活动数量等目标,这些变化加速了科学在农村地区的传播,提升了基层群众对科学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但也降低了科学家在科学传播中的话语权,削弱了科普工作的专业性.回顾了这场运动的发生、发展过程,深入了解这一时期党对科学和科普的态度,分析当时的官方认识在科普工作中贯彻的方式,重点研究了这一运动的特征和影响,认为该运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科协的建立.
1977年6—7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工作会议是“文革”后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也是迎接和筹备全国科学大会的预备会议,参会人员以多种形式主要讨论了方毅的大会报告和科技发展远景规划草案中属于科学院的部分.介绍了会议召开的背景与主要议题,重点分析了方毅大会报告中提出的有关科技工作拨乱反正的原则性问题和有力措施.从会议的实际影响和历史作用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会议,对我国科技工作走向正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且它的成功离不开科学院核心领导人突出的个人能力.
《四时纂要》是唐代韩鄂撰写的月令体农家杂录.该书中记录了兽医知识,其中关于牛羊马的疾病和治疗的知识基本上是按照月份来编写的,而且多集中在农历春季1—3月份,这反映了对牛、羊、马的疾病发病时间的认识和经验.《四时纂要》在对牛、羊、马的疾病知识的介绍中,以马的疾病记载居多,这也与马在唐代的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关.
科学院的科研工作在“文革”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通过对1975年“\'百家争鸣\'座谈会”会议记录这一珍贵的史料的整理和研究,透过当时参会的一线科学家的话语,窥探“文革”中科研工作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探讨科研工作遭到破坏的一些原因.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在2019 年4 月举办了“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备展”,展出的108 件藏品中有2 台打字机:一台是Oliver 9 型打字机,约产于20 世纪10 年代,另一台是1984年生产的双鸽牌DHY-d型中文打字机.可能因为Oliver 9 型打字机的键盘与电脑键盘排布方式一致,参展观众——尤其年轻观众似乎对它更有一种跨越时空的熟悉感.而需要挑选铅字的笨重的中文打字机,虽然只是20 世纪80年代的产品,对观众来说却是一种猎奇式的参观体验.
期刊
李政道先生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对于绘画艺术也有相当的造诣.他在本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艺术与科学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同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卓越.”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科学与艺术二者相通的深刻原因.1986年他倡议在中国科学院建立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以来,先后邀请一些著名画家创作科学主题作品,吴作人、李可染、黄胄、华君武、张仃、吴冠中、常沙娜、袁运甫、刘巨德等人都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尝试以艺术手法表达深刻奥妙的科学题材,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众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