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超,寻找被遗忘的中亚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123w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作家刘子超和一个塔吉克斯坦籍留学生“好运”吃了顿饭,两人聊疫情,聊近况。
  2018年,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一个酷热无风的下午,刘子超和好运在市中心鲁达基公园的旗杆下相遇。当时,他正在进行一场深入而漫长的中亚旅行,21岁的好运拦住他,说:“哥,我给你免费当导游?我正在学汉语。”之后,好运就一直跟着他,直到他离开杜尚别。
  好运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哥哥一家在俄罗斯打工,寄钱回来供养全家。姐夫也去往俄罗斯讨生活,后来杳无音信。他和女朋友交往了两年,后来分了手。女朋友的人生目标是美国,而他则学习中文,决定日后要去中国留学、赚钱,出人头地。年轻的他总是很无助,口头禅是“我被困在这里了”。
  2019年,刘子超发表文章《杜尚别悲歌》,里面讲述了好运的故事。文章在当地华人圈流传开来,很多人认识了这个失意男孩。后来,好运申请中国的大学时,面试官竟认出了他,他顺利通过考试,开始在北京读书。刘子超一直关注着他的生活,两人偶尔也会见个面。
  中亚之旅结束后,刘子超开始写作,讲述自己一路遇到的人和故事,有滞留在中亚的俄罗斯人,有想得诺贝尔文学奖的“90后”作家,有依然过着游牧生活的牧民,有在中亚辛勤工作的中国人、朝鲜人……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揭开中亚神秘的面纱。这些故事,后来都被他收入新书《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里。
→ 刘志超的新书《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被困的中亚人


  2010年夏,刘子超以记者的身份去了一次霍尔果斯。作为中国通往哈萨克斯坦的口岸城市,那里繁忙而混杂,等待通关的货运卡车排起长龙,远方是冰雪覆盖的天山。
  “当时我想起了斯坦因等人写的纪行,回忆起历史课上学过的撒马尔罕、河中地区、七河地区这些词。有那么一瞬间,我很想跳上卡车,穿越边境,翻过雪山,看看对面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刘子超说。
  雪山对面的世界一直诱惑着他。一年后,他背起行囊,前往乌兹别克斯坦,抵达首都塔什干。当时正值苏联解体20周年,他走在大街上,感觉苏联解体就发生在昨天。“街上跑的汽车还是苏联时代的拉达,人们的穿着打扮、城市建筑风格,都还停留在 20年前,像是被封存在了一个时间胶囊里,停滞不动。”刘子超回忆说。
  另一个让他震撼的是,中亚人丰富的长相——蒙古人、突厥人、波斯人、俄罗斯人、高加索人、朝鲜人、鞑靼人,各种长相都有。再加上布哈拉古城、中世纪的清真寺等遗迹,他每到一地都受到了“文化冲击”,也被中亚所特有的“呼愁”(土耳其语,意为忧伤)所吸引。
  回国后,刘子超拿出旅行途中的笔记,动笔写作。写了1000多字后,怎么也写不下去了。“苏联解体后,中亚像一颗失落的卫星,迷失了方向。它在全球化的边缘与大国的夹缝中,校正着自己的轨道。我迷恋这种挣扎、寻觅的失重状态,这种迷恋最终又化为理解历史潮流的渴望。”
  刘子超意识到写中亚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必须慢下来、沉下去。接下来的几年,他开始了对中亚的探索,一边读相关的书,一边慢慢旅行,同时学习俄语、乌兹别克语,几乎去过了中亚所有可以去到的地方。他旅行的目的很明确——记录当下中亚人的生活和命运,勾勒出中亚的图景。带着这样的目的,他有意识地去结识不同的人,和他们聊天,打捞他们的故事。
  在吉尔吉斯斯坦,经向导介绍,刘子超结识了一位年轻作家阿拜·扎尔扎科夫。阿拜生于1992年,会说俄语、英语和法语。他一直写小说,接下来打算写“全球化对吉尔吉斯人的冲击”,在他看来,苏联解体后,全球化将这个国家的信仰、生活方式冲击得七零八落,成为一片废墟,“而我们这代人,就在废墟当中,艰难地寻找可以依赖的东西”。
  在乌兹别克斯坦,帖木儿广场附近的酒吧里,刘子超和生意人模样的阿扎玛聊起天。他最初从事出口贸易,将乌兹别克的干果出口到美国,之后开始购买房产,拥有七八套公寓,靠租金衣食无忧。两人边喝边聊,旁边一个男人突然开始向天空抛撒钞票,开始是幾张几张的,后来漫天挥撒。阿扎玛对刘子超说:“这就是现实!乌兹别克的现实!”
  经由乌兹别克斯坦,刘子超北上咸海,在那里偶遇 “咸海王”。他是一个中国人,来自山东滨州,在荒凉的咸海边已生活了7年。他手下有4个工人,工作是在咸海收集泥中的虫卵,然后经过深加工,变成虾苗的饲料。每年有大半年的时间,“咸海王”都独自住在帐篷里,没有信号、没有网络,最近的WiFi在160公里外。日子很难熬,常常会濒临崩溃。每当此时,他会骑上四轮摩托,在荒无人迹的丘陵上狂飙,冲上高处,再冲下来。
  “一路上,我努力去做一个倾听者。我感到,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被困在原地,被生活、地域或者政治,又没有办法改变。”刘子超说。“这片大陆离哪里都很遥远,无论是地理上、心理上,还是文化上。全球化似乎有意无意地放弃了这里。”

带着目的去行走


  这些年,刘子超一有空就往外跑,有时是工作需要,有时出于个人兴趣。他上一次出国旅行,是在2019年9月。因作品《乌兹别克斯坦:寻找中亚的失落之心》获得第一届全球真实故事奖的特别关注奖,他去瑞士领奖,之后又在欧洲待了两个月,11月回国,后来疫情到来,他再也没有出去过。
  关于欧洲,刘子超不算陌生。2012年,他申请到一个中德媒体使者项目,在德国待了3个月。其间,他还去往奥地利、捷克、匈牙利、意大利等地。在布拉格的老酒馆,他遇到一直想移民到南半球澳大利亚的中年男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他听到一个俄罗斯大叔用破碎的英语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他的家人曾被关进那里;在布达佩斯,他走访当年中国倒爷白手起家的四虎市场,遇到卖景德镇瓷器的中国小伙儿……   回国后,刘子超开始回忆和记录那段旅程,花两个月写下6万字,后来这部分成了他的第一本旅行作品集《午夜降临前抵达》的前半部分:夏。第二年的冬天,他以自驾的方式再次漫游中欧。“中欧对我的吸引力,在于它始终生长在帝国和强权的夹缝中,执拗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刘子超说,它身上那种强烈的撕扯和游移感,让当时不到30岁的他感到了某种心灵上的契合。
→ 2020年8月22日,作家刘子超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侯欣颖/摄

  在內心深处,刘子超觉得自己也流淌着游牧民族的血液。“不是草原游牧民族,而是当代游牧民族。就像牧民一样,有方向、有目的地移动,逐水草而栖,从世界的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与牧民不同的是,他游牧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还有写作。
  关于写作,他的动力之一正是见证世界的流动。“制造流动并且居于核心的永远是人。人的生存经验就像历史河流中的卵石,从当下向着未来延展。当你通过旅行和文字打捞起这些卵石,它就慢慢地构筑起你的世界,这个世界可能比真实世界更牢固、更有依靠感。”
  (摘自《环球人物》2020年第17期。作者为该刊记者)
其他文献
作者:贺国庆 等  定价:110.30元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ISBN:9787107278389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本书是我国第一部贯通古今的外国职业教育通史类大型學术专著,全面反映了外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一般规律,系统展示了我国外国职业教育史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进展。本书对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
2020年,鲁迅文学院(以下简称鲁院)迎来70周年华诞。  70年来,从中央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到鲁迅文学院,这座中国唯一一所国家级的以联系作家、服务作家、团结作家、培养作家为宗旨的教学与研究机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教育之路,为中国当代文坛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由此,鲁院被誉为“作家的摇篮”,成为一代代青年作家和文学爱好
近日,国内领先的网络招聘企业——中华英才网(ChinaHR.com)发布了2008年薪酬行情信息。该信息无论是对于企业、对于打工者还是求职者,都好像是一张职场生存的寻宝地图,在这张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各个行业、各个职位、各种因素和薪资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地图的导引,更好看清职场“薪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薪酬在行业中的水平,通过了解行业和职位的整体情况,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最近,国内关于舆论战的讨论很多,在舆论战中,最壞的局面是“失语”——不是真的没有办法说话,而是你陷入到对方的话语逻辑中,失去了定义自己、为自己辩护的能力。西方国家一些政客和媒体对中国打舆论战,本质就是用他们自己的那一套话语体系和逻辑来“定义中国”,给中国制造话语陷阱,我们一定要能看穿这些话语陷阱背后的事实缺陷和逻辑谬误,坚定自信、保持定力。【话语陷阱一】中国在全世界没有朋友  所谓中国在国际社会陷
海峡论坛是开展两岸民众交流、形成两岸多层次交流合作格局的重要平台。两岸职业教育论坛是海峡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创办以来,在促进两岸职业教育领域学术交流、职业院校合作、大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今年海峡两岸职业教育论坛确定的主题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会议的宗旨是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汇聚众智和力量,共同推动两岸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一、实
回首2014,中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关键领域、重点问题上有了实质性突破。然而,当前教育改革已進入“深水区”,改革难免会触碰到更深层次的矛盾,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展望2015,中国教育改革将走向何方?为此,本刊特邀知名教育专家对相关领域教育问题进行了点评与展望。
中国科技实力进入全球第一方阵    近日,科技部提交中国科技实力报告,中国已成为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目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的科技投入规模不断增长,投入强度持续提高,已经成为全球研发投入的一支重要力量。2006年,全社会科技支出经费总额4500亿元,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3003.1亿元,居世界第
共和国法治建设,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  2020年5月28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2879票赞成、2票反对、5票弃权,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热烈的掌声,在万人大礼堂久久回荡。  5年磨一剑,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开启中国民事法律新时代  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
英国国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最近在媒体上炙手可热。不久前,他的“英国不做‘纸老虎’”“准备好动用‘硬实力’”“派航母前往太平洋”等言论,引发的反响至今未息。很多人疑惑,在“脱欧”事宜令英国焦头烂额之际,这位国防大臣要让大英帝国在21世纪复活?他是“口不择言”吗?不是。威廉姆森这些话与英国“脱欧”公投后形成的跨党派共识——“全球英国”是一脉相承的。一位英国学者对记者说,在重塑海洋强国地位上,政界对威廉
科普的历史与科学技术同样悠久,现代意义的科学最初启蒙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至十七世纪后得到了极大的促进。科普的创作与出版伴随着科学的跃进式发展而出现。伽利略、布丰、赫胥黎、法布尔、达尔文等一大批代表性作家的科普作品几百年来脍炙人口,同时,印刷技术极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对推动工业革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普出版历来是科普事业的晴雨表,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