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特色管理 促进内涵发展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ac0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建设归根到底是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每一所学校都面临着学校文化的继承、提炼和重构问题。传承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鲜明的办学思想、显著的办学效益,就要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如何推进学校文化创新,增强学校文化生产力,使学校文化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核心竞争力、牢固凝聚力,将成为我们思考与实践的重点内容。
  
  一、 实施人文管理,塑造学校精神
  
  学校与学校最本质的区别不是它的规模与校舍,不是偏狭眼光下的教育质量,而是它生生不息的学校精神。于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让北大成为北大;“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让清华成为清华。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和“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也已经由两校最初的办学方针和校训成为北大和清华精神的实质。
  记得好多年前,曾在某杂志上读到《遥远的掌声》一文,至今难忘。主人公罗尔斯教授是当代社会学大师,凭借《正义论》一书奠定了他在学术界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学期结束,罗尔斯教授在哈佛的讲堂上讲完最后一堂课,谦称课堂所谈全属个人偏见,希望大家能做独立思考,自己下判断。说完,他走下讲坛,全部学生立即鼓掌,向他致谢。罗尔斯教授本来就有点内向害羞,频频挥手,快步走出讲堂。可是在他走出后许久,掌声依旧不衰。中国留学生吴咏慧双手拍得又红又痛,便问身旁的英国同学,到底还要拍多久?同学回答:“让罗尔斯教授在遥远的地方还可以听到为止。”这样的掌声何时在我们的课堂里出现过?作者称这“遥远的掌声”就是哈佛精神。解读“遥远的掌声”,哈佛学生由衷地热爱真理、渴求学术、尊重教授,是其精神实质之一。而拥有配得上享有掌声的教授,是其精神实质之二。走出哈佛的校门,会有一系列类似“遥远的掌声”那样美好的记忆让哈佛学子萦绕心头,其精神实质之三也。难怪,哈佛的学生称母校是“心灵的故乡”。
  今天,我们每所学校都拥有自己的“校风”、“校训”,提炼、概括并奉行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之魂,它是学校文化的最高体现和概括,它能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浸染整个校园的精神风貌,极大地影响学校成员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操、行为习惯。这些内容正是人文精神的充溢。人文精神才是学校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状态。因此,“以人为本,和谐共进”是成为我们塑造楚水精神的追求。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人,学校的工作核心是培养和造就学生,我们将学校工作主旨确定为:让师生共同发展。我们的育人理念是:培育智慧,培养秀外慧中的少年儿童。学校广泛开展了激励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学校注重晨检、升旗、校会、学生社团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英语节、科技节,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康的道德情感与规范意识,养成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并时时把学校的关心、温暖送到每一位师生的心坎上。拥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情怀,以大雪无痕、润物无声般的行动去关爱师生,让师生共同享受阳光雨露,共同享受幸福快乐。几年来,我校已形成了“干群和谐、师生和谐、家校和谐”以及“我追求,我进步;我成长,我快乐”的可喜局面。
  
  二、 实行文化管理,成就学校文化
  
  文化管理是用文化积淀去教育人、引导人、熏陶人,将文化管理渗透于学校管理的各要素中,必将对调动教师群体积极性,增加凝聚力,提高教育质量,创立学校文化和树立学校组织形象等产生巨大的力量。一所学校是否真正处于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就在于是否有文化管理在起作用。因为,学校在更高意义上不仅传承知识,还要竭尽所能培养学生形成人类普遍的美德和实现人生价值。
  文化管理是现代学校实现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我校的文化管理具有独特性,不仅提高了办学品味,更是学校的一种精神状态。学校有一种积极、主动、活泼、向上、奋进的文化氛围,每一个建筑,每一面墙壁,每一寸土地都非常具有灵性和人文特征,这使得每一个走进学校的人都受到熏陶和感染;学校注重以人为本,提出“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教职工的幸福人生添彩”。学校不仅给师生创设了一个崭新、舒适、现代、健康、和谐、活泼的成长的环境,更重要的是给师生营造了一个宁静致远、激情奔放、热爱学习、强身健体的乐园。教职工常说,我们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在这儿工作幸福指数很高。的确,楚水的文化是一种力量,促进人学会学习,自主发展,不用扬鞭自奋蹄!
  近年来,我校在校园文化和自身形象的文化管理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首先,着力营造了宽松、高雅的校园文化。走进学校教学楼,就会感到一股经典诗词的清新古朴之气迎面扑来:80首经典古诗词,60句经典名言,配以古典韵味十足的背景画呈现在眼前……教室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场所,面积不大却蕴含着极强的教育功能。我们充分利用四周墙壁、黑板报张贴字迹工整的诗文书法、五彩缤纷的诗配画,寓教于乐。在走廊、办公室、楼梯拐角处都可以欣赏到师生作品,每个楼层可见颇具特色的开放的“小书吧”,创造了一种愉悦与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师生在相互尊重中共同成长。其次,在教师形象上充分体现学校文化特色。我们从学校组建那一刻起,就已形成共识:学生书包里的作业本就是学校的形象,学生的作业本就是我们学校的脸面,这个作业本每天都向家长报告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每一位家长都是通过这个小本子在监督学校、了解学校、帮助和支持学校。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格外关注这个本子,不仅要认真批阅,还要写好里面的每一个字和符号,这就是我们每天交给家长的督导报告。因为,我们的工作是一次性的,重复就是浪费学生的生命。认真批改作业,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就是我们的职责和良心。同时,在作业本的批改设计上也体现了我校特有的文化特色。
  我们认为,教师的素质影响学生的成绩,教师的师德影响学生的品质,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的行为,教师的爱好影响学生的兴趣。这里不仅有形象问题,还有师德问题,我们对教师的发式和服装都有适当的要求:大方、整洁、职业、美丽,以凸显教师为人师表的示范、表率作用。一所好的学校就应该是一个好的文化“场”,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作用力,让人时刻感受到一种亲和力,一种凝聚力,激发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其他文献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以城乡差异指数及其3个子系统(城乡生存型、发展型和制度体制型差异指数)为主干的多维度城乡差异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安徽省为例,多角度而系统地评价了当前
<正>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较多篇目的写景类文章,《黄山奇石》、《颐和园》、《迷人的张家界》让我们领略了这些著名风景区的特色;《山城的雾》《小桥流水人家》《火烧云》这些寻
有人风趣地说中国人有两大爱好,一日美食,一日美辞,美辞者,美的修辞也。中国人自古讲究修辞,在《论语》中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汉代学者刘向也说:“说不可不善,辞不可不修。”所谓修辞,是人们为了达到最佳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和组织的一种活动。从表达方式上说,修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书面修辞。一类是口头修辞。教师的工作被称之为“舌耕”,是靠语言吃饭的,而这种用于课堂教学的语言主要是一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的重要职责。南宋另一学者陆九渊则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仅把疑问作为进步的动力,还主张尽力拓展疑问的空间。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
“庖丁解牛”讲的是一个“熟能生巧”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可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熟不一定能生巧”,重复机械地记忆或练习,反而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低下、甚至丧失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庖丁解牛”现象是不是就是简单的重复机械记忆与练习呢?  其实不然:首先“庖丁解牛”具有明确的认知目标,即在宰牛的同时认识牛的纹理。而且庖丁探究的欲望强烈,具有持久性;第二“庖丁解牛”在训练技术的同时注重观察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在每
[目的]优化宁夏枸杞嫩枝扦插技术。[方法]在5月底至6月底选择当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嫩枝作扦插穗,以清水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浓度(250、500、750、1 000 mg/L)的植物生长调
对我国村庄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论述,探讨了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背景下村庄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扩大村庄规模具有非凡意义。
热控装置在维护电厂安全稳定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对热控装置的研究,有助于推动电厂在新时期的快速发展。结合电厂工作实践经验,介绍了热控装置在电厂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分
[目的]研究条纹毒鹅膏菌液体培养产物对桃红颈天牛幼虫的毒杀活性。[方法]采用PDA培养基(不含琼脂)摇床培养条纹毒鹅膏菌,获得其液体培养产物;将液体培养产物经超声波破碎离心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