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是由胰腺导管内产生黏液的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殖形成的肿瘤.与经典胰腺癌相比,IPMN具有低度恶性、生长缓慢的特点.IPMN根据肿瘤累及的部位可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是由胰腺导管内产生黏液的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殖形成的肿瘤.与经典胰腺癌相比,IPMN具有低度恶性、生长缓慢的特点.IPMN根据肿瘤累及的部位可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和混合型.分支胰管型IPMN多为良性,主胰管型和混合胰管型IPMN的恶性可能性较大.IPMN临床表现多样且特异性差,多种影像学检查可显示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的主胰管和囊状扩张的分支胰管,ERCP经扩大的乳头获取黏液和胰液,取胰腺导管内皮组织和壁结节活检有助于诊断.治疗根据肿瘤的性质采取不同方案.良性和交界性IPMN完整切除肿瘤即可,恶性IPMN一般需要根治性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对于无症状的分支胰管型,如无明显壁结节、细胞学检查阴性、囊肿小于30mm的可行临床观察.主胰管型和混合胰管型的IPMN则应全部手术切除.术中送冰冻病理确定手术范围,大多数手术患者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或胰体尾切除术,全胰切除仅占少数.IPMN手术切除率高,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一般的胰腺癌.本文就其临床表现、分类、病理特征、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应用电子探针(EPMA)和偏光显微观察等技术,研究了我国亚热带黄褐土、黄棕壤和红壤铁锰胶膜的微形貌特征和胶膜线剖面(从胶膜到基质的垂直断面)的元素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铁锰
目的探讨sPD-1和4-1BBL联合治疗肿瘤的效应和相关的免疫学机制。方法以H22肝癌细胞接种于BALB/c小鼠右后腿肌肉内,建立小鼠肿瘤模型;采用4-1BBL和可溶性PD-1(sPD- 1)真核表达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无毒突变体mLT63融合蛋白,并探索其免疫反应性.方法 采用不同的诱导温度,IPTG浓度,葡萄糖含量,pH值以及不同的培养基优化重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 NAC)复合去铁胺(Deferoxamine,DFX)对脓毒症大鼠肾脏的保护效果以及抗氧化酶失衡、中性粒细胞(PMN)浸润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我们尝试应用新型胆肠内引流术,治疗晚期无法切除的恶性肿瘤引起的阻塞性黄疸,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病例选择:我们选择9例因恶性肿瘤造
目的 总结头颈肿瘤治疗中发生颈动脉破裂大出血的原因、抢救方法 及抢救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2008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治疗的30例发生颈动脉破裂大出血
目的:探讨经口径路手术切除咽旁间隙巨大良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经口径路切除6例患者咽旁间隙巨大良性肿瘤,其中气管切开3例。结果:6例肿瘤均顺利完整摘除,术后恢复良好
目的 评估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H2株)一针接种后的15年血清学和流行病学保护效果.方法 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选择220名免前抗甲肝抗体阴性儿童(年龄1~3岁)作为血清免疫学
直肠癌是国内外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仍是直肠癌主要的治疗方法,由于部分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手术治疗风险及复发率较高,因此新辅助治疗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新辅助治疗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分析2007-2009年肝移植术后不同类型胆道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胴道并发症的类型,处理方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肝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