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作业设计的“三性”与“三观”

来源 :陕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erz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教师要提高自主设计作业能力,针对学生不同情况,精准设计作业,根据实际学情,精选作业内容,合理确定作业数量,作业难度不得超过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设计高质量的作业?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维度进行思考与设计:一是基于课程标准而设计的,面向基础知识的作业;二是立足实际学情而设计的,指向高阶维度的作业。
  面向基础知识的作业应具备“三性”
  作业的首要功能是巩固学科基础知识,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需要一定数量的作业来强化和巩固所学内容。作业设计首先应该具备如下三个特性。
  1.即时性
  纵观当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无论是精讲多练,还是先学后教,其特点都是将作业在课堂完成,其核心是将问题发现于课堂,在课堂中解决问题,提高课堂实效性,换句话讲,课堂的实效性取决于作业的即时性。即时性的优势如何?首先,一些学生之所以有拖拉或者依赖的心态,某种意义上,是因为作业都要回家去写,如果孩子的自控力差一些,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吃东西,拖拉可能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降低一些,孩子一旦不会做,父母就显得焦虑并急着讲给孩子听,孩子依赖的萌芽便会渐渐长成。如果每一节课都能有10到15分钟的作业时间,所有学生在教室里、在老师的统一要求下完成作业,那么,学生拖拉与依赖的心态将会大大减弱或消失。其次,学生的作业不在课堂上(或学校)进行,一定程度上会加重课业负担和家长的负担,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家长,对于作业指导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如果作业能在课堂上完成,随时可以请教老师或得到老师的点拨,完成作业的效果也就会事半功倍了。再次,一群人做作业的心情、效果和持久性一定要比独自一人好,在课堂上完成作业,有同学们的陪伴,减轻了“一个人”写作业的落寞感,同时,榜样也会带动周围的人。
  2.思考性
  不是所有“量”的积累,都会发生“质”的变化。比如惩罚孩子将一个错词抄写100遍,这时,学生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应对,他不再是理解着记忆,而是在完成一件自己认为毫无意义的“任务”,压力山大的“任务”使他对这个词只留下厌恶,此后可能会避免再用这个词。当然,在数学中,将同一类型的问题来回变换数据进行操练,这种机械的强化训练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很容易迁移到一个看似相似的问题中,结果却做错了,老师总是将其称之为“马虎”。所以,作业不在多,而在于精,精体现在其具有思考价值。有这样一个作业让我记忆犹新,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之后,教师设计如下习题: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图形设置为等腰三角形、圆、梯形、正五边形、直角三角形等)如果有,请你圈出来;如果没有,请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其设计有两大优势:一是图形中“没有”平行四边形,打破了以往“至少有一个或多个答案”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欲;二是巧妙地设计了“请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既能促使学生再次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又能引导学生构建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图形(梯形)之间的关系。一举两得,而且课后很多学生依然饶有兴趣地进行自己的操作与探究。
  3.差异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学生的差异性也是客观存在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不仅指明了一致性,更强调了差异性。在教学中,笔者尝试探索分层作业,一是开设“数学有奖”栏目,每周设计一些“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题目,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必须完成,鼓励其他学生积极挑战自我,凡是独立完成且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的学生,均可积分(在积分设计上倾向后者),每月表彰一次。二是鼓励学生自主命题,可以在各种材料中选择题目或者独立命题,题目出自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命题,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走上讲台,与全班同学交流自己所设命题,既要讲清楚自己的思路,也要回答同学们的质疑。在这种个性化(差异性)的作业中,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将讲解准备得更好一些,进而从中获得成就感。
  指向高阶维度的作业应具备“三观”
  作业的功能不仅在于巩固基础知识,其育人价值也应该指向更高阶维度,即提升能力和培养习惯,比如合作意识、应用意识、实践能力等,所以作业设计还应该具备如下三个观念:
  1.全局观
  一般情况下,教师习惯于依据教材内容设定的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教学,缺少或忽视了对教科书设计的整体性把控,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全局构建,没有了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与联系,则谈不上深度理解。在作业实践中,笔者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全局观,例如,在学习完三年级第一单元“除法”,并辅以简单的复习指导后,要求学生梳理章节内容并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自主设计的思维导图既能够涵盖所学知识,又各具特点。有的善于表达除法的意义,能结合具体的除法竖式,清晰表达算式中每一步的意义,让大家明白数学是一门讲道理的科学;有的则以课时进度为序,让大家明白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的创新性地以“扇形”为框架,中心位置清晰地呈現了笔算除法的三个关键点,再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个方面整理和解读每一个知识点,让除法像“扇子”一样自然地打开,知识结构一目了然,也让大家明白数学需要讲究有条有理。可见,思维导图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有序的思维体系,更能帮助其把握知识的全局观。
  2.合作观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意识已经基本形成。然而,在作业中的合作相对较少,笔者曾在小学高年级探索基于合作的小项目研究型作业。首先确定密铺问题、楼房高度测量问题、莫比乌斯带问题、连通器问题等多个专题,其次要求学生以小组(小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为单位合作进行研究,最后将成果展示给大家。以密铺问题为例,孩子们需要分工合作,有人查阅密铺的相关资料,有人制作解释的学具,有人完成讲稿等,完成研究后再主动申请,会为学生提供二十分钟的讲解时间,来阐述小组的研究成果和收获等。研究型作业在帮助学生获得荣誉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了与人合作的意识。
  3.实践观
  学以致用,能使所学知识的留存率达到90%以上。笔者坚持“学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这一基本理念,鼓励学生将数学“写”进生活中(即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小学数学更倡导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作业设计中,积极开展数学日记(也可称之为数学小论文)的实践探索,即便在课程紧张的情况下,也要开辟数学日记赏析课,通过阅读同龄段学生的数学日记,提炼日记中的数学知识,分析日记中的数学表达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表达欲。比如,五年级的“公倍数”帮助学生解决了不同公交车之间发车时间的疑惑,学生写《公交车也会数学》;有学生在逛商场时发现了《打折的学问》,这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购物更加“精明”;有学生发现银行里的利率都是用百分数表示的,经他一番细究,不仅对于银行的存取款问题更加清楚了,还为大家揭秘了《银行是怎么赚钱的?》……渐渐地,学生们对生活与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更进了一步,现已有三十余篇数学“佳作”发表于各类小学数学期刊,这不仅是自信心增强的动力之源,更是对数学表达能力提升的一种见证。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林凯城小学
其他文献
“爱岗就是爱党,爱岗就是爱国,爱岗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就是热爱我们的陕西。”  一个人认真做一两件事容易,难的是做每一件事都认真;一个人干工作坚持一两天容易,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呼秀珍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年过七旬依然忙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她也被师生称为“永不退休的雷锋”。  呼秀珍是咸阳道北中学的一名教师,1965年高中毕业的她,至今已在教育园地度过了56个春秋。  1999年,咸阳市
期刊
真正的人师,他不仅教书,而且育人,以其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深刻且久远。  在西安市黄河中学,年过花甲依然担任班主任的马骏,每年授课量达800课时以上。这位深耕一线的教师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呢?教师的修炼之“道”使然:1977年,马骏知青下乡,担任民办小学教师。1983年大学毕业之后,他在中学教育岗位上工作了40年。马骏要求自己要有一种大师的追求。  要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好老师,马骏
期刊
“用心做人,静心做事,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让学生拥抱成长的多彩与快乐,办一所学生喜爱、教师幸福、家长信任、社会认可的学校。”  “回顾27年的教育生涯,处处充满着艰辛与不易,我当过傻子,吃过亏,做过疯子,在执着中前行,我成长、我快乐、我幸福。”如今已是渭南小学校长的郗莉回首自己的从教之路感慨良多,那份对于教育的初心支撑着她一直勇往直前,那份永不服输的信念让这位女校长多了几分果敢与韧劲。  
期刊
“我选择,我幸福;我坚守,我无悔!我的青春留在茫茫大山中,留在清贫的讲台上。这是一代中师生的时代芳华,这是值得我永远坚守的教育初心。”  汉中洋县是东方宝石朱鹮的故乡,有被称为秦岭秘境的生态环境。这里万亩花海香,人鸟共家园,但因山高路远导致的教育落后却是当地的现实。  1996年,毕业于城固师范的邓爱华被分配到洋县溢水镇花园乡完全小学。一排低矮的平房,一根摇摇欲坠的旗杆,一面斑驳的木头黑板,七个老
期刊
常常听说,能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人生的幸福,我就是幸福的,因为我的一生遇到了许多好老师,这也坚定了我的一个信念:我要用心去做,做一个好老师,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幸福。  23年前,我从渭南师专毕业,带着对三尺讲台的热望,我选择了回家乡任教。那一年,我被分配到了最偏远的农村,离县城一百多里路,学校条件很差,全校只有三个教学班11名老师,我是唯一一个女老师。现实中的工作与理想中的那一份职业相差很远,但我却如愿
期刊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能为祖国贫困山区的孩子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愿意!”  一个人一生总会有许多刻骨铭心的回忆,对于青年教师赵静来说,美丽苍凉的大凉山便是其中之一 ,那些笑着和恶劣环境抗争的彝族孩子们是她最深的牵挂。“我永远记得5月的阳光里第一次见到他们时内心的震动,永远记得他们送我离开时情不自禁流下的泪水。”赵静回忆起在大凉山的日子说道。  2020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尚未解除,作为北大教育基
期刊
“我认为一所好学校,就是群众的口碑,群众满意了,学校就办好了。”  从1986年走上工作岗位到现在,张增印在延安市洛川县石头镇最偏远的两所农村小学任教已经35年了。多年来,他思考最多的是怎样能把家乡的学校办好,如何用满腔的教育情怀实现乡村教育振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办学最大的困难就是经费。当时,张增印的学校有26亩校农基地,种的全是玉米,因为他家里有拖拉机,因此在担任后勤主任的同时,张增印又多
期刊
众所周知,作业时间过长导致部分学生出现睡眠不足、体能较差、近视肥胖等问题,进而使其产生厌学情绪,缺乏创新实践的兴趣和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直击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系列问题,引导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从育人的高度理性思考作业的问题。  从教
期刊
一块块黑板、一个个讲台、一间间教室构筑了一个名叫“人民教师”的群体,他们有光亮、有温度;他们有责任、有担当;他们平凡却又不凡……浩荡岁月里,他们如同一面旗帜指引前进的方向;他们以集结之姿唤醒沉睡的灵魂;他们仿若灯塔映照华夏大地,每一个朴素坚守的背后都彰显着平凡却又伟大的师者力量。  在第37個教师节来临之际,本刊联合陕西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聚焦10位扎根一线、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事迹,以其风采引领、
期刊
“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办一所乡村样板示范学校,让家乡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和城里学校一样的优质教育。”  渭南市澄城县赵庄镇中心学校是所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多、经费不足、生源流失严重,50岁以上的老教师占了教师队伍的一半,而年轻点的教师都想方设法往城里调动,人心浮动,无心教学。  2015年8月,侯军昌主动要求回到家乡,入职赵庄镇中心学校担任校长。为了弄明白学校问题背后的原因,刚入职的侯军昌就带着学校领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