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

来源 :陕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听说,能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人生的幸福,我就是幸福的,因为我的一生遇到了许多好老师,这也坚定了我的一个信念:我要用心去做,做一个好老师,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幸福。
  23年前,我从渭南师专毕业,带着对三尺讲台的热望,我选择了回家乡任教。那一年,我被分配到了最偏远的农村,离县城一百多里路,学校条件很差,全校只有三个教学班11名老师,我是唯一一个女老师。现实中的工作与理想中的那一份职业相差很远,但我却如愿以偿地圆了儿时的教师梦。面对一个月200多块钱的工资,家长、亲戚、朋友好几次都劝我改行,但我深知,家乡贫瘠的教育需要我,大山里的孩子更离不开我,能在大山深处播种理想和希望,我由衷地感到了作为老师的幸福。
  在那所学校教书的老师,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们勤劳朴实,无私奉献,把手头上的每一件事情干得漂漂亮亮。正是讲台上的老前辈,以他们平凡或不平凡的人生对我进行了最初的职业启蒙,我也要“用心去做,做一个好老师”。这是我初为人师的梦想,这句话也成了我二十几年永远不会改变的初心。
  刚刚毕业的几年,学校人手不够,我教了一年英语课、两年语文课,都离自己专业比较远。我是一边学习一边教书,跟着《教师教学用书》学习语法,跟着录音机学习发音。晚上备课,早上和学生一起上早读、记单词、背课文。学校人少,那时候也没有电话、网络和微信,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科,根本找不到交流的同行,只能靠自己一点点摸索,没有听过什么是教师成长,更不知道怎样去學习、怎样去规划。“教育的艺术”“教学的理念”这些名词在我心中是一片空白。但我深爱着我的学生,幸福着他们的成长,收获着他们的喜悦,烦恼着他们的忧愁。作为老师的我与学生一起读书学习、上山采药、下地劳动搞勤工俭学,忙忙碌碌乐此不疲。
  我的语文课在课前五分钟给学生开辟了即兴演讲的机会,在班会课、团会课为学生组织诗歌朗诵、知识抢答赛,我想让大山里的孩子也得到锻炼,在大山皱褶的最深处点亮孩子们追梦的眼睛!学生黄爱玲、牛金蝉等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突出,在初中毕业后继续深造。如今,黄爱玲自己创业,当了幼儿园园长,为千千万万孩子和家庭的幸福努力着,奉献着,事业蒸蒸日上。牛金蝉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朗诵、演讲、写作样样精通。每每想到这些,我也由衷地为自己点赞。现在还清楚记得,尽管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平平,但是他们总会在这些活动中找到自信,找到成功的喜悦。
  23年来,从最偏远的农村到镇上的中学、县城,再到市上的学校,我总是满怀热情地去工作,坚持“把手头上的事情干好”让领导和家长放心,让自己安心,让学生受益。年年岁岁,一直这样。因为我知道这是师者良心的坚守!我感谢教育人生中最初的那段历程,也是最艰苦的一段岁月,让我学会了在奉献和传承中收获心中的那份踏实。
  2007年,参加工作的第10年,我被调到县城的中学,学校有许多有经验的老师,教研组也有可以交流的同行。我有机会聆听他们教学智慧的分享,我个人的教学能力在不断提升,那时候的我才发现平台有多重要,经验有多可贵。如果说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那么在县城关中学的几年里是我专业发展有所突破的几年。特别感谢身边的领导、老师和同行,感谢学校给我搭建的平台,让我知道了好老师不仅仅要有热情,还要有方法、要有智慧、要有情怀。
  从2008年起,我开始当备课组长,肩上有了另外一个担子,和同伴们一起备课、研讨,常常思考以怎样的方式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更喜欢学习。这样的交流我从中学习了许多,也让我收获了许多。
  2011年8月22日,在陕西省中小学“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来到洛南县的时候,陕西师大附中的陈著心老师做了一场专题报告,我与专家同台,上了一节公开课。这节公开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因为那一次,让我意识到做一个好老师还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了解教育的发展动态,关注学生的变化。
  记得那也是我花了心思准备的一节课,从语言的过渡到习题的选择,从课件的制作到实验的安排,我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前,我一遍又一遍地演练,登上讲台,我感觉自己发挥很好,没有任何差错,完全按照提前的预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下课后,许多物理老师对我赞口不绝,我也为自己能够顺利完成县局分配的任务而高兴。可是,接下来评课的时候,杨教授对我全盘否定,犀利地指出了我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说我“心中没有学生, 没有以人为本,没有人为的关怀”等。当了十几年的老师,我心中充满了委屈。
  教授留下一句 “下来要好好读书学习”的提醒让我如梦初醒,从那一刻起,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开始阅读一些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书籍,开始关心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尝试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2011年暑假的那次特别的公开课,到2012年暑假我拿到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整整一年,是我成长最快的一年,也是我能够深入反思、坚持学习的一年。
  20多年来,我承担了许多的公开课、讲座、发言,作为教研组长,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我也会精心准备,从新课程改革到三维目标,从有效教学到核心素养,从STEAM教育到深度学习,从单元主题设计到学生的课外制作……每一次活动的背后都是精耕细作的打磨,每一次任务的背后都是熬更守夜的修炼!因为“把手头的事情干好,做一个好老师”是我对自己从来都没有改变的要求。当然,这些压力带来的是挑战,更是成长。
  2019年我来到市上的中学,在我身边有着一大批有朝气、有活力的青年教师,他们博学而且好学、热情认真,我就是他们的前辈。“做一个好老师,让年轻的他们也成为好老师,让千千万万的孩子们都感受到幸福”成为我的愿望。
  如今,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帮助下,我搭上了陕西省三级三类骨干体系的顺风车,成为一名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回顾过去,我深切体会到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是浸染在岁月里,需要和时光一起沉淀,厚积方能薄发,付出才有收获。展望未来,深感任重而道远。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做一个好老师,做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与青年教师一起强师德、修专业,砥砺奋进,温暖前行。
  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我将以我最朴素的情怀推动一群人一起奔跑在教育教学的路上,与他们一起成长、历练、反思、实践。无数的人们和无穷的远方都与我们有关,我会用心去做,带好一个团队,以我们共同的努力和我们最长情的陪伴关注孩子们的未来,静待花开,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幸福。
  作者单位:商洛市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从教已有18个春秋。回首这18年的从教之路,一分春华,一分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收获的是一份份充实和沉甸甸的情感。18个寒来暑往,在平凡而普通的岗位上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故事,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作为,可是我在平淡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努力不断进取,积淀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更有许多心灵的触动。  去年所带的班里有一名学生小杜,
期刊
近年来,汉中市教育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核心素养,深化“三个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推汉中教育高质量发展。  积极创新“第一课堂”常规管理  强队伍打基础。大力推行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一肩挑”,实施党员教师“双培养”工程,全市中小学党建工作实现全覆盖,学校党建“一抓两促三提升”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出台《关于深
期刊
自“课堂革命·陕西行动”活动开展以来,延安市教育系统坚持用延安精神统领“课堂革命”工作,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推进基础教育“三个课堂”建设工作。  坚持守正创新,做优做精“第一课堂”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進、准确把握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加强“第一课堂”建设。一是强
期刊
“三个课堂”首次将课中课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极大地拓展了教育场域,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指明了“陕西路径”。  一、认识和体会  首先,“三个课堂”构建了全面育人的新生态。通过打造“三个课堂”,构建起课堂教学、课后服务、校外教育环环相扣的完整育人链条,实现学生、教师和社会知识提供者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共同构成立德树人“大课堂”,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期刊
“乡村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点亮大山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们拥有梦想,去看外面的世界,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我们生活的地方建设得更加美丽。”  2010年,杜金旦回到家乡宝鸡市陈仓区成为一名特岗教师,先后在凤阁岭镇建河小学、凤阁岭镇中心小学、新街镇菜园小学任教。  建河小学所在的凤阁岭镇建河村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这里渭河水贯穿大山,奔流向东。层层叠叠的大山望不到边,山脚下分布着小小的村落。学校有13
期刊
教育是奉献不是索取,教育是公益不是功利。有教无类,呵护如宝,有爱无碍,让残缺在掌心开花。党红妮老师用自己的温度去温暖这些特殊的孩子,驱散他们生命中的阴霾!  1999年,党红妮通过遴选由普通学校进入商洛市聋哑学校任教。初入特教学校,校领导便安排她带一年级班主任和语文课,为加强手语学习,她把手语书带回家,还时不时和自己刚满一周岁牙牙学语的儿子比比划划。家人却跟她急了:这样的语言环境,会给正常学说话的
期刊
“爱岗就是爱党,爱岗就是爱国,爱岗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就是热爱我们的陕西。”  一个人认真做一两件事容易,难的是做每一件事都认真;一个人干工作坚持一两天容易,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呼秀珍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年过七旬依然忙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她也被师生称为“永不退休的雷锋”。  呼秀珍是咸阳道北中学的一名教师,1965年高中毕业的她,至今已在教育园地度过了56个春秋。  1999年,咸阳市
期刊
真正的人师,他不仅教书,而且育人,以其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深刻且久远。  在西安市黄河中学,年过花甲依然担任班主任的马骏,每年授课量达800课时以上。这位深耕一线的教师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呢?教师的修炼之“道”使然:1977年,马骏知青下乡,担任民办小学教师。1983年大学毕业之后,他在中学教育岗位上工作了40年。马骏要求自己要有一种大师的追求。  要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好老师,马骏
期刊
“用心做人,静心做事,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让学生拥抱成长的多彩与快乐,办一所学生喜爱、教师幸福、家长信任、社会认可的学校。”  “回顾27年的教育生涯,处处充满着艰辛与不易,我当过傻子,吃过亏,做过疯子,在执着中前行,我成长、我快乐、我幸福。”如今已是渭南小学校长的郗莉回首自己的从教之路感慨良多,那份对于教育的初心支撑着她一直勇往直前,那份永不服输的信念让这位女校长多了几分果敢与韧劲。  
期刊
“我选择,我幸福;我坚守,我无悔!我的青春留在茫茫大山中,留在清贫的讲台上。这是一代中师生的时代芳华,这是值得我永远坚守的教育初心。”  汉中洋县是东方宝石朱鹮的故乡,有被称为秦岭秘境的生态环境。这里万亩花海香,人鸟共家园,但因山高路远导致的教育落后却是当地的现实。  1996年,毕业于城固师范的邓爱华被分配到洋县溢水镇花园乡完全小学。一排低矮的平房,一根摇摇欲坠的旗杆,一面斑驳的木头黑板,七个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