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测,让教学走向更精准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qiu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通过“妈妈买鸡蛋用去7.98元,鸡蛋4.2元/千克,妈妈买了多少千克鸡蛋?”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列出算式7.98÷4.2,引导学生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材的安排是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去探究除数是一位小数的算法,将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进行计算,即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10倍,把“7.98÷4.2”转化成“79.8÷42”,这样就可以根据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计算。承前,演绎的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启后,教学的是如何确定商的小数点位置。这样,为什么只需要将除数转化成整数以及如何确定商的小数点位置就成了本节课研究与讨论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针对以上分析,教研组决定从关键的两点出发,对本校五年级一个班48名学生展开前测,希望能够看到学生真实的原生态状态。
  
  同學们,这是一份前测试卷,你不用写自己的名字,请把你的真实想法写出来。
  1.你会算“3.84÷2.4”吗?请用算式表示出你的思路。
  2.如果用竖式来计算“3.84÷2.4”该怎么办?请写出你的结果。
  期待你的精彩表现!
  统计结果表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同时测试的结果也反映了学生的困惑。
  困惑一,究竟是将除数转化为整数,还是将被除数与除数都转化为整数?
  前测第1题的统计结果如下。
  原来学生心中装着这么多的算法,如果不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些困惑将一直影响着学生。对于如何计算,教材给出了一条建设性的建议: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至于如何转化,为什么要转化?教材没有过多的涉及,学生对此又不甚了解。更重要的是,如果单从教材给出的建议“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上述“方法二”“方法三”以及“方法四”都可以算是教材建议下的三种不同演绎。
  方法二,“(3.84×10)÷(2.4×10)”,严格按照教材的要求将除数还原成整数,然后被除数相应地扩大相同的倍数,在很多教师眼里这也是最正统、最合乎规范的计算方法,用此方法的人占全班人数的52.1%;方法三,“(3.84×100)÷(2.4×100)”,的确是将除数转化成了整数,但它同时还兼顾被除数小数的位数,将被除数以及除数都转化成整数,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算理上讲也无可挑剔,有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此种方法就是最好的见证;方法四,“(3.84×100)÷(2.4×10)÷10”,也代表着部分学生的认知,将被除数、除数分别扩大一定的倍数,使它们同时成为整数,只不过因为最后两者扩大的倍数不一样,如果需要还原成正确的结果还要再次除以10 。
  教师请学生就上面三种不同的算法展开讨论。经过讨论以后首先将方法四给否定了。虽然最后的“÷10”有一定的道理,但过不了竖式这一关,更重要的是,如果将“÷10”与这道算式中的“3.84×100”结合起来理解,实际上就是将3.84扩大10倍。这样来看,方法四与方法二如出一辙。
  方法二和方法三究竟孰优孰劣,还真是难分伯仲。教师不置可否,只是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两组算式:
  [第一组 456÷12 456÷1.2 456÷0.12 456÷0.012 第二组 4.56÷0.12 0.456÷0.12 0.0456÷0.12 456÷0.12 ]
  经过讨论,全班同学基本形成共识。对于第一组,虽然被除数都是整数也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如果借助以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话,还需要将除数转化成整数,不难看出,这里的被除数是不是整数无关紧要,最关键的还是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第二组,就更加明显,虽然被除数各不相同,但只需要将相同的除数“0.12”转化成“12”就可运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了,当然也可以将被除数、除数一并转化成整数,比如“0.0456÷0.12”可以转化成“456÷1200”进行计算,这样算出来的结果也是一样的,但数据过大计算烦琐一些。
  到此为止,困扰学生的第一个问题基本解决了,就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首先要将除数转化成整数再进行计算。
  困惑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究竟如何进行竖式计算?
  前测第2题,虽然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将除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但是列竖式计算以及商的小数点位置确定是易错点。统计结果表明,全班48名学生有6种不同的方法。
  对“方法①”,全班一致认为没有研究的价值。
  剩下的5种方法中,学生都将除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这里的主要问题有两个,首先是商的小数点位置如何确定?其次就是在竖式的中间需不需要写上小数点?
  商的小数点位置究竟写在什么地方?全班分成两派,第一种认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因为在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就是将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第二种认为必须与变化后的被除数小数点对齐,因为这里已经不将除数看成“2.4”了,而是看成了“24个十分之一”或“240个百分之一”,所以算出来的结果应该表示成多少个“十分之一”或者“百分之一”,所以不必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最后有位学生站起来说,不管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还是四年级学习过的“除数是整十、整百数等的除法”,实际上它们的依据都是一样的,都是商不变规律。他还在黑板上写下了算式“12000÷800”,并从两个不同的阵营中各请一名学生上台板演,结果却是出奇的一致。为什么呢?因为根据商不变规律,最后应该转化成“120÷8”,这里的“8”实际上表示的是“8个百”,这样列出的竖式中的“12000”也相应地表示“120个百”,不管怎样,只要能够得到“120”里面有多少个“8”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而在这个竖式中,商的位置并不是与原来的被除数的相对应的位置对齐的,是与变化后的数位相对应。至此,学生豁然开朗。
  至于竖式的中间需不需要写上小数点,由于经过前面的讨论,再结合前面对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认识,到此学生基本上已经不存在问题了。
  就这样,教研活动从学生的前测结果出发,引导学生展开推理活动,组织深入的研讨,有针对性地对课堂进行调整,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用教材中原来的例题作为后测素材,结果十分喜人。
  (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前测表明,在事先不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98名学生中,只有4人通过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成功探究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多数学生很难明白和想到看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为了让大部分学生真正经历探索与发现的全过程,教师可设计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材料,让学生充分探索,有所发现,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整除;教学;策略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理解了“整除”概
【摘 要】“正确运算”是反映运算技能形成和掌握运算法则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运算结果的正确性、运算程序的规范性、运算速度的标准性。以整数笔算为例,可从“现状解析,聚焦研究要点;构建方案,明晰测评过程;数据解读,剖析笔算难点”三个方面,对“正确运算”水平进行调查设计和结果分析。  【关键词】运算;调查;教学  一、现状解析,聚焦研究要点  整数笔算是“数的运算”的基础,人教版整数笔算内容编排在二至四年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逐渐成为当前教师重点关注的热点,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笔者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数的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和发展数感。下面笔者以“数一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谈一些想法。  一、 数与“形”相结合,建立数感  【片
【摘 要】“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课堂教学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两个问题,教师正确把握数学本质、实证研究学生学情是破解这两个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对正、反比例意义的数学本质教学进行了梳理与思考,运用前测与后测对学生学习正、反比例的认知起点和思维障碍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求探索基于本质把握和学情研究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学本质;学情研究;教学策略;正、反比例  刘加霞教授撰写的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通读了《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年第11期文章之后,感受到每一篇文章充满着智慧和艺术,并引起笔者深深的思考与感悟。特别是郑倩老师和郜舒竹教授撰写的《数学学习中的直觉与误解》(见第4至5页),引用了丰富的国外文献,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并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使研究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问题描述客观,贴近数学学习实际,有很强的针对性,笔者感触颇为深刻。  触动1:有一种错叫直觉
十年。  敲下“十年”这个词,缘起教育部绘就的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蓝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宏观事业,是系统工程。而我,一个一线教师,如何在这个大背景下“远谋”自己的十年专业成长之途?  十年?  十年后,我将年届50岁。圣哲孔老先生谆谆告诫:“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十年正是我从“不惑”走向“知天命”的十年,这是一个遥远的路途。这个遥远的路途我
【摘 要】将策略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充分地“凸”出来,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的关键是做实、做足和做好过程。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数学思想的价值。其次,要找到策略中隐含的最主要的数学思想。再次,要设计精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策略“诞生”的过程,并通过回顾、反思和交流等,让数学思想“凸”出来。最后,要在不断地运用中强化体验,深化认识,从而以数学思想的教学带动数学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寻找思想;经历过程;
22年有什么?破布鞋,掉色西装;22年有什么?米饭馒头酸菜汤;22年有什么?每每工作到夜深。如果不是媒体的“热心”,汪金权老师可能永远不为外界所知。他从城市名校调到农村中学,只是觉得“山区需要我”;他无私地帮助贫困学生,只是因为“学生需要我”。他是儿子、是丈夫,也是父亲,他多想好好照顾家人,可往往难以兼顾。相对于大学同学的成功和潇洒,他显得寒酸和木讷。但是物质的贫穷丝毫不影响精神的富有,只要与学生
在一次教师培训中,笔者有幸聆听到蔡金法教授的讲座,他在讲课过程中给学员们呈现了一个数学经典问题——“三门问题”,组织大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开展研究。学员们对形成“换门”“不换门”“投币”的解决策略没有疑义,但由于问题的正确结果和解题者的直觉反应有着很大的差异,引起了大家的争议。回到学校后,笔者对这个问题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虽然可以通过百度查询到结果,但是久久没有找到一个能说服自己的解题办法。  一、
社会在变革,技术在发展,特别是疫情期间,教学时空的变化,让我们更深层次地去思考教学的本源是什么,为何而教。本期杂志的导读,将透过教学中的种种变化,解读其背后的不变。在变与不变中,厘清教学本质。  一、变的是单位,不变的是“大想法”  本期“专题研究”里有一篇郜舒竹教授的文章《“乘”的想法始于哪儿》。一直以来我们都把“乘”视为“相同加数求和”,也就是“重复加”的过程,乘的目的是使加的过程简化,这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