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趣味体育教学 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sh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体育锻炼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学,以增强学生体质。文章从谈话激趣、合作增趣、视频生趣、竞赛逗趣四方面,对开展趣味体育教学,丰富学生校园生活进行探究。
   关键词:体育教学;校园生活;激趣;增趣;生趣;逗趣;增强体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7-0136-02
  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通常会把体育课程当成一门副课,甚至连一周为数不多的体育课也经常被其他科目挤占。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认知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学生也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因此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也有学生因为体育课太过无趣或太累而无心参与。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首先就要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真正爱上这门学科,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一、谈话激趣,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增强学生体育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体能设计更为丰富的体育锻炼项目,让体育课程更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篮球运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运用问题式的课堂导入方法。课堂伊始,教师可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课余生活中喜欢看一些运动型的动漫吗?你们觉得哪个动漫人物最厉害呢?”这时,学生们就会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的动漫是《排球少年》,剧情简直太刺激了,看了之后让人热血沸腾!”还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看《棒球英豪》,主角打棒球的时候简直太帅了!”然后教师进行引导:“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厉害的运动技巧呢?难道他们天生就会打排球或是棒球吗?”同学们会回答,他们后天经历过严格的训练。教师接着说:“所以,任何体育项目都要从基本功练起,还要进行长期的刻苦训练,这样才能达到超越他人的运动水平。”然后顺势导入本节课教学内容:“同学们想和老师一起学习篮球的基本功吗?”学生们纷纷表示愿意。这样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示范篮球运动的基本动作,并表达自己对篮球运动的热爱之情,以带动学生热爱篮球运动。师生谈话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二、合作增趣,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的通常都是教师,这违背了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体育锻炼到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转变。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组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团结互助中实现共同进步。例如,在“跳远运动”教学中,教师要先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然后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跳远练习。对那些学习速度快、动作做得准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那些学习速度慢、动作做得不规范的学生,教师要耐心辅导,反复示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练习中,自行安排具体的跳远方式,既可以单人跳,也可以双人跳,还可以多人跳。学生提议:我们自己组成小组进行相互指导式练习,练会之后,依次跳给老师看,让老师进行评价。在这样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自己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这不仅节约了维持课堂学习秩序的时间,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实现了学生的共同进步。在学生合作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给学生以帮助和支持,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
   三、视频生趣,防止学生精神和身体疲劳
   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在室外进行运动,或偶尔在教室进行理论教学。长此以往,难免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枯燥感、乏味感和单调感。为了让体育教学妙趣横生,教师可创新体育教学方式,给体育课程注入一些新鲜血液,防止学生精神和身体疲劳。教师可运用多媒體教学,通过放映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让一些枯燥的体育理论知识“活起来”,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例如,在“乒乓球运动”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运用多媒体,先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再带领学生观看奥运比赛视频,感受我国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们的风采。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能够集中注意力,思维也会跟着快速地运转。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将视频暂停,为学生讲解一些动作技巧,让学生了解运动员们在比赛时都运用了哪些技巧。乒乓球运动员真实的比赛视频,再加上教师适时的动作技巧讲解,可以使学生对乒乓球运动形成深刻的认知,并且极大地调动学生“动起来”的兴致。在课堂中,学生被乒乓球这一运动深深吸引,课下会主动地进行练习。这样的教学一举两得,不仅有效利用了课上时间,还促使学生主动把握课下时间。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要有节制,次数不能多,达到使学生精神和身体得到一定放松的效果即可。如果开展得过于频繁,就会使学生养成惰性,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四、竞赛逗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玩心还是比较大的,在玩耍的过程中他们的身心可以得到放松。但是由于承受着众多的学习压力,学生的心情很难有机会得到真正的放松。那么,教师就应该有效把握体育课程中可以让学生“玩耍”的机会,适当开展体育竞赛,采用体育竞赛的方式逗趣,不仅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还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运动体验,同时更可以开发学生的脑部思维潜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晋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竞技赛,培养其竞技意识,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另外,竞技本身就有一种刺激性,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踢毽子”竞技赛,把学生分成人数相同的小组,然后开展踢毽子竞赛。竞赛规则如下:小组成员进行接力式的踢毽子,即每人踢满10下,若是中间出现失误则重新计数,一次性踢满10下才能将毽子踢给下一位成员进行接力,下一位成员也是一次性踢满10下再传给第三位成员。依次类推,直至最后一位成员完成任务,计时结束。最后,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并赢得一些奖励,如奖励每人一个毽子。通过类似的竞技赛,学生可以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心情得以放松。同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会互帮互助,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增强团结合作的意识,这有利于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适当利用竞赛逗趣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丰富学生体育学习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充分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才能更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放松自己的心情。这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还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   五、结语
   总之,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体育锻炼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增强体育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开展趣味性体育教学,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奇,李永莉,朱建华.基于体育多样化下的趣味体育项目开展可行性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07).
  [2]张冰.趣味体育对青少年体育习惯形成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3]邵光辉.初中体育教学中提升课堂参与度的措施探討[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05).
  [4]杨儒新.初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J].天津教育,2019(33).
  Carrying out Interesting Physical Education to
  Enrich Students’ Campus Life
  Zhao Jianhui
  (Shengze No. 2 Middle School,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Suzhou 215228, China)
   Abstract: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in the key period of physic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hysical exerci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healthy growth. Teacher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phys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students’ physiqu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developing interest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nriching students’ campus life from four aspects: stimulating conversation, increasing cooperation, video and competition.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campus life; stimulate interest; increase interest; interesting; funny; invigorate health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