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思维导向 提高思维能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sotan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现代教学论的核心。
   根据思维流向特点,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五种不同的思维导向,来激活学生在积极、持续思维流状态下,创造性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
  
   一、顺向,敛同
   顺向是指思维的起点,沿着问题情境和具体题例,思维作直接的指向考虑,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的再创造过程。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口算“18+17=35,17+18=35”,师生共同导出“18+17=17+18”后,举出类似多组例子,引导学生的思维定向于加数的位置和大小上进行观察、比较,把感性材料中具体的数逐步抽象、提高、概括,学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加法交换律。
   同样,在根据条件补问题,观察几组算式发现商不变性质、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意义,导出“任何数与0相乘得0”特性等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启导下,提取学过的旧知和解题经验,作定向分析后用严密的语言来展示思维过程,思维聚敛在“有形”轨道上,求得新知时渐进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横向,巧移
   数学知识体系间的联系不外乎显现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种形态。在教学中,我们突出以下两方面的思维训练。
   1、顺应巧移。教学中,充分发掘和利用为新知提供最佳关系和固定的旧知,通过调整、转化促进积极迁移,使新知顺应并扩展于原有认知结构。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在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加法复习板演后,引导追问:多位数相加,为什么要数位对齐;小数相加,为什么要使小数点对齐;同分母分数为什么能直接相加?强化“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这一结构性观念后,运用转化思想,自学会“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已水到渠成了。除数是小数除法计算、有余数除法计算等知识教学,只要找准并催活制约后续学习中原有认知中的结构性观念,前馈控制相异因素,学生处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便入无师自通境地,相机培养了优良的思维品质。
   2、同化巧移。这是指通过类比形式高效率获取新知,把新知同化于原认知结构中。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从商不变的基本性质中类推;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再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则用拼合图形来同法推导……这样教学高效易学,思维能力在类比思辨中得到了提高。
  
   三、纵向,善联
   数学知识的链式特点,使得原有知识常常成为某一新知的原型和依据,能使学生在“跳摘”中创造性地活用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三年级学生量、算(未学小数知识)边长为2.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促使学生利用化聚知识转化问题巧解(或复名数或毫米再聚厘米)。又如计算“30÷17÷24×68”,按习惯性思维程序计算,计算过程中得到循环小数,费时多且求不得精确值。思维受“卡”时改变思路,联系“乘除互逆”知识转换运算,难点便迎刃而解。思维在“山重水复”后彻悟,有利于创造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逆向,巧解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运算、性质、思路、方法都具有可逆性,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还原训练。细心挖掘教材中的不愿因素,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组织在顺逆双向学习情境中,渗透还原意识,展开相应的思维过程。如教学完循环小数的简写法后,请学生根据循环节还原写出循环小数;结果是什么,算式是什么……思路在回溯中潜移默化地习得了还原意识。倒数数、数倒分解、倒向编题等,使逆向思维联系于问题情境,并不断内化、积累,成为牢固而深刻的还原意识。
   2、回逆训练。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认为:逆向思路中并不总是必须沿着完全相同的思路进行,而只是向相反方向。择机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觉由正及反、由此推彼的回逆想象力,渐入新的数学境地。回逆训练常用形式一为反想,如“买8支铅笔付4元钱”,求得每支铅笔的单价:4÷8=0.5(元),逆异求得每1元可买多少支铅笔:8÷4=2(支);“运来大米284千克,比面粉少26千克”,很自然地反想到“面粉比大米284千克还多26千克”。二为联想,如师引导学生得出“小数点左移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后,诱导学生联想、归纳出“右移规律”。
  3、索因训练。抓住问题逆推出所需的条件,导找解题突破口(中间问题);根据题例填写思路框图等形式,是训练、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有效手段。
  
   五、多向,创新
   调动学生知识、技能储备、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探索,实现思维的扩散,激起思维冲撞,变通和重组多重数量关系,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创新能力。
   1、多法推导。避免常规思维的束缚,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开拓思路,实行变通。如教师引导学生把圆面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推导出面积公式后,激起学生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要求学生创造性地拼成已学过近似图形来求异推导,通过学生操作,凭借认知结构中活跃的原型,从拼成的不同近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中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实现了思维的发散。组合图形面积的多法计算、缺字算式谜推算等,使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轨道,体验到知识本身深刻而又充满情趣。学生思维由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最终结出创造性思维的奇花异果来。
   2、多法解题。思维向纵横展开,作出多种解答,优选解法中培养优良思维品质。如解答:“一个工程队修一条公路,9天修了全长的 ,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学生习惯性解答为(1- )÷( ÷9)=33(天)。教师可作如下诱导和催化:
   教师诱导提问——学生求异解答
   (1)先求修全长天数,再求还要修的天数。1÷( ÷9)-9=33(天)
   (2)用比来解答。先求修了的是全长的几比几,再求出剩下的份数。
   9÷3×(14-3)=33(天)
   (3)因为9天对应的是全长的9÷ -9=33(天) ,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先求出修完全长要的天数,再求还要修的天数。
   通过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多变、多探、多编来撩拨学生的求异意识,加强数量关系间的扩散训练,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
   “五向”思维导向教学,由维持性教学转变为创造性教学,发挥了数学思维教学优势,在充满创新的氛围中乐学创造、发展能力,促进了全体学生全面、主动、活泼地发展。
  
   【作者单位:吴江市盛泽镇中心小学 江苏 215128 】
其他文献
新课标明确提出: “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音乐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和团结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
不要灰心!以后在数学学习上我可以幫助你。
柿子中含的单宁易與铁质结合,会不利于人体对食物中铁质的吸收,所以贫血患(huàn)者应少吃柿子。
我校在英语教学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和改革步伐,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校园英语氛围,构建独具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英语特色教学实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注意积累,使英语特色建设不断成熟和发展。  一、锻造师资。固本活源  我校英语组大都为年轻教师。年轻教师有的是工作热情和激情,缺的是工作经验与教训,但只要机制合理,激励得当,就能让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我们把提高教师专业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课堂中实施科学探究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是新课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虽然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相比仍存在着教学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等因素,但农村小学也有自身的优势:自然环境和资源异常丰富,可供观察、
大个子老鼠问小个子猫:“你说,布谷鸟应该怎样叫?”  “这太容易了。”小个子猫就模仿着叫起来,“布谷!布谷!”  “可是你听,”大个子老鼠指着树上,“这只布谷鸟好像不是这样叫的。”  小个子猫静静地听了一会儿,说:“挺正常啊,你觉得有什么问题?”  大个子老鼠说:“她叫的不是‘布谷,布谷’,而是在叫‘不舒服,不舒服’。”  小个子猫又听了听:“嗯,照你这么一说,好像是有点不对劲。”  “看来布谷鸟
最近,我交了一个朋友,它是一只小鸟。它有黑得发亮的羽毛、褐(hè)色的尖嘴巴,还有浅黄色的小爪子,唱起歌来婉(wǎn)转清脆(cuì),好听极了。  第一次见到它是上周六的下午,它飞到我家阳台上,隔着玻璃门对着我啾(jiū)啾地叫,好像在说:“你好!”我高兴地向它招招手:“你好呀,小鸟!”它继续对着我歡快地叫,我好开心呀!宅(zhái)在家里一个多月,我终于交到了一个新朋友。接着,小鸟跳到花盆里,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瞧,小猕猴皮皮唱着歌往山羊老师家去了。不用说,他一定是又写出自认为满意的段落了。  下面就是他写的那自认为满意的段落:  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又开始了,我家的抢电视大战也開始了。原因是家里有个奥运迷妈妈,还有一个要看动画片的我。  “四年才这么一回,平时都是你看,轮也轮到我了。”妈妈说。“那是因为你本来就不爱看电视。”我说,“知道得几块金牌就好了嘛!不用关注
呀,沒水了!
期刊
案例背景与设计意图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朋友的手套脱下来,放在班级一个大的塑料篮子里,我发现手套的颜色丰富多彩,外形多种,脱下的手套形状真是千奇百怪,看了由衷地喜欢,产生了设计该活动的打算。这堂本土化的活动,除了让幼儿感受适形造物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更是激发幼儿运用身边常见的材料进行有趣的创造,从而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  活动目标  1 初步感受适形造物的艺术表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