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几种“意识”——以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桥之思》为例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ju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近期参加了学校的师徒课展示活动,主讲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桥之思》这篇课文,颇有感触。从试讲到最后的展示,其间忙得不亦乐乎,整天周旋在听 I recently participated in the school apprenticeship class show activities, the fourth grad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on the fifth unit, “Bridge of Thought,” the text, quite touching. From the trial to the final show, during which time hesitated, listened all day long
其他文献
高职院校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要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在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下,研究探索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以期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The p
老家,有一条街。 老街,还不到一里长。 铺满青石的路面,灰蒙蒙的房屋,七零八落的店铺,唯有偶尔一辆瞬间驶过的汽车扬尘而去或是谁家小孩的哭声夺窗而出,给老街带来几分
在当前职业教学发展的过程中,“校中厂”人才培训模式已经成为了未来教学变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趋势。但是,就目前的各方面情况来看,“校中厂”教学体系中所表现出的与之配套
从中小学讲坛走出的杰出人物  编者按:  2010年教师节,温总理在讲话中说:“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当中小学教师不会有大出息,我认为不是这样,教中小学也能出大师……在这个平凡岗位上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不平凡事业。”遵循总理讲话精神,《中国教师》将以“从中小学讲坛走出的杰出人物”为主线,展现这些历史人物的中小学教师生涯对其本人终身成就的影响,与所有教师共勉。本期推出“国人导师”胡适、作家叶圣陶和历史学家
1919年10月10日,浙江省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晨光社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1922年1月15日,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个诗刊——《诗》在浙一师孕育而生,他是主要的创办者;他是《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的总编辑;他在新中国成立后任教育部副部长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他主持我国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教科书以及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工作。他就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现当代语文教育的灵魂
“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许多人知道翦伯赞,或许正是从这篇收入中学课本中的《内蒙访古》开始的。这是一篇有韵的散文,无韵的诗,因其气魄之壮阔,气势之豪放,文字之瑰丽,被公认为是当代文史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在20世纪的中国,翦伯赞不仅是现代中国历史散文体裁的开创者,更是享有盛誉的马克思主义史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长期困扰着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等都是造成流动儿童就学难的重要原因,而借读费的存在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1]。2009年,《现代教育科学》第6期刊登了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叶咏硕士的《从“借读费”的取消看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起点公平》一文(以下简称《从》文)。《从》文将借读费作为困扰流动儿童教育公平的最重要因素,旗帜鲜明地指出借读费的取消能“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管理没有普世办法,也无神奇公式.教育的真谛是怀平常心,做平常事,育平常人.浮躁与急功近利,使得教育管理者急于让教育这门“慢的艺术”出成绩、得到认可,并且把教育与管
课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但由于该课程具有超功利性、难以收到实效和不新鲜等特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改
顶岗实习支教,是“融师范生教育教学实习改革与农村师资队伍更新为一体”[1]、旨在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一种正在探索和实施中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