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教育需要包容和理解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nv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中的教师非常希望幼儿“不挑食”,重视教育中“一视同仁”的公平性,却无意走入了扁平化管理的樊笼,让生活中的饮食教育因“一刀切”的简单化操作而处处受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有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不仅提到要有“合理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更提到人际环境、情绪情感、生活卫生习惯等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意义。因此,幼儿园饮食教育不仅要关注幼儿“吃了什么”,更要关注幼儿“怎么吃”,在“吃”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这才更符合生活教育的目标。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需要和偏好,饮食习惯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细致地了解幼儿的习惯、偏好,以及背后的原因,而不能武断下结论、盲目提要求。
  了解饮食习慣的特殊性,
  给幼儿多种选择。
  因为家庭、民族、生活地域的原因,不少孩子从小形成特殊的饮食习惯,所以幼儿园要给幼儿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例如,回族家庭的孩子不吃猪肉,幼儿园就可以提供一些其他补充蛋白质的肉类;有些孩子从小在家里就是菜和饭分开盛的,不接受菜浇饭混搭的形式,幼儿园可以让幼儿自己拿小碗、盘子,自己决定怎样盛放饭菜等。
  不知案例中的希希是不是也属于不喜欢菜浇饭的孩子,如果教师放手让她自己挑选,也许她的诉求很容易就能得到满足。
  理解饮食偏好的特殊性,
  让幼儿学会包容。
  曾经有一个上了初中的孩子,回忆起幼儿园生活时,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强迫我吃大蒜”,而老师强迫的结果是,他一直到上了初中,闻到大蒜的味道就觉得恶心。
  这种饮食偏好的特殊性,并不是一句简单的“不挑食”的要求就能化解的,如果教师能够包容,班里的其他幼儿也会认同这种特殊性。“阿明不喜欢吃大蒜,我却觉得大蒜很香,很好吃啊!”不仅是大蒜,芫荽、蚕豆、虾等,都会有因体质差异而带来的差异性问题。《指南》中提到要让幼儿学习尊重他人,“接纳、尊重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不同的人”。在接纳和包容他人的“不一样”时,幼儿也会形成对自己的认同感。
  看清饭量大小的特殊性,
  让幼儿自己选择。
  《指南》还指出:“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饭量大小也是如此。有个叫睿睿的小朋友在小班时,因家人每天都严厉地要求他“多吃点”,形成强烈的心理压力,每次一看到饭,就会哭着要求“我只要一点点”,哪怕老师只给他盛一小勺,他也会哭着说:“太多了,我只要一点点。”后来,老师把勺子交给他,让他想吃多少就盛多少,他挑了一点点,回到座位,很快就吃完了。老师对他能够吃完自己盛的饭表示赞赏,他的心理压力逐渐减轻,再也不说“太多了”,而是每天自己盛饭,每天愉快地吃完。经过一个多月,他的“一点点”其实已经跟普通的小朋友差不多了。
  幼儿成长进程不一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教师要看清这一点,让幼儿自己决定,减轻幼儿心理负担的同时,锻炼他们的能力。
  了解能力强弱的特殊性,
  引导幼儿多锻炼。
  在“我不想吃”的背后,有时还藏着幼儿“我不会吃”的秘密。
  在大班陪餐时,男孩小武表示他不吃虾。当我表示奇怪的时候,班上老师也说:“他从来不吃虾。”我很好奇,便“喃喃自语”道:“虾的营养很丰富的,为什么会不吃虾呢?”小武马上说:“豆腐里面也有蛋白质,营养也很丰富呢!”原来,他对营养还挺在意的啊!我也摆出对营养很有研究的样子说:“豆腐的蛋白是植物蛋白,虾的是动物蛋白,它们可不一样,对长身体的作用不同呢!”我的话对小武产生了作用,他停下来,看着别人碗里的虾,轻轻说:“我不会剥虾。”后来,在老师“试一试,你应该能行”的鼓励和小伙伴们“看,先把虾头剥开”“虾尾巴一拉就掉下来了”“剥不下来的可以用牙齿咬”等七嘴八舌的建议和示范下,小武尝试着剥了一只虾,愉快而骄傲地放进了嘴里。
  无论小班还是大班,幼儿动手能力都存在差异性,在剥蛋壳或橘子皮、剔骨头的时候,可以让能力弱些的幼儿先少吃一些,进行尝试。幼儿的“秘密”需要教师用细心和智慧去解开,也需要以经常性的练习来解决。
  理解幼儿的特点,包容他们的不同,让幼儿“自主进餐”,决定吃什么、吃多少,了解自己、锻炼自己,“吃”还是“不吃”就不再是问题了。
其他文献
2018年9月,我从一名年级组长升任为保教主任,开始主抓全园的保教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家长工作,更是让我头疼不已。如何才能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园长鼓励我说:“家长亦凡人,只要我们有爱,一切工作从孩子出发,在心底里把家长当成朋友,就不怕家长不认可!”园长的话点醒了我,从前只要爱孩子就可以了,现在我也得“爱”上家长。  我的故事发生在9月中旬正处在与新生和家长的磨合期。  一天早
近些年来,我们幼儿园开展了户外自主游戏的相关实践,却发现户外自主游戏经常轰轰烈烈地开展,然后悄无声息地结束。因为每次游戏后基本就到了午餐环节,教师没有时间组织分享;而且户外游戏的场地开阔、活动材料比较大、搭建作品不宜保留,所以也不适合室内区域活动的集中分享形式。另外,由于组织实施该环节的常常只有一名教师,只能面向一小部分、甚至极个别的幼儿交流;加之,教师大多站在成人立场,更多围绕教育目标,抱着促进
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毕业生,我希望自己能走上一条将个人学习成长与职业规划发展紧密结合的职业道路。2015年夏天,我带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对工作的期待正式走进“朝花”。时隔5年,回想起這段人生际遇,我由衷地认为这是我“人生最美丽的邂逅”。   一线历练学习   重塑专业自我  按照集团要求,每一位进入朝花的教职工都要接受岗位胜任力培训。由于我是教育学专业应届毕业生,虽然教育学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缺少学前
今年春天我将蚕卵放在科学区里,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很多孩子围过来问:“老师,这是什么呀?”“您快告诉我们呀!”“我们真想知道!” 基于孩子们对蚕卵的兴趣,同时也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大班科学领域的目标要求:观察发现事物前后的变化及动物生长变化的生命周期,我们开展了“蚕的秘密”主题探究活动。  面对密密麻麻的蚕卵,孩子们有的用眼睛观察,有的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说:“是石子。”
随着幼儿对“计划环节”的熟悉,他们在“做计划”时呈现出了不同状态。针对不同情况的幼儿,教师应该如何支持他们提高做计划的能力呢?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对“不会做计划”的幼儿的支持策略  计划前做好准备。初入园的小班幼儿,不用着急做计划,教师要带领幼儿熟悉环境、区域名称、标志、材料,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及一日生活常规,这些是幼儿“做计划”的基础。同时,教师需利用有趣的游戏,把抽象的计划变得具体、生动
编者按:安吉游戏整整历时了18年改革,声名远播。如今,本刊有幸邀请到浙江省安吉县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园内专业媒体上首次为安吉游戏正式发声,不再仅仅是接受采访、接待观摩,而是自己写下自己的故事,告诉全中国、全世界:安吉游戏到底是什么、究竟为什么、现在怎么样、未来如何走!我们将陆续展现安吉游戏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真实发展轨迹,来自安吉地区的最新的幼儿园游戏案例,并且揭示你所不知道的安吉游戏背后的故事。后期
陷入困境的区域活动  ——精心准备却无人问津  进入大班后,幼儿自主操作材料的能力大大增强,探究新材料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此,教师特地在开学初精心制作了许多数学区新的玩具。然而让教师颇感意外的是,孩子们进入区域后,新玩具数量最丰富的数学区只有寥寥数人。难道是因为刚开学,幼儿不熟悉材料?随后,教师加大了对数学区材料的展示力度,在个体指导时还会建议幼儿进入数学区游戏。起初,有的幼儿会接受教师的建议,去
哭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直观的方式。从婴儿呱呱坠地时的第一声啼哭,到幼儿对食物、水等需要时发出的哭闹声,再到我们成长过程中受到委屈时的哭诉,哭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是我们对周围事物最原始的情绪表达。  对于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由于对陌生环境的紧张、和父母的分离等因素的影响,常常表现出哭闹现象,便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分离焦虑。每个幼儿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个体,由于每个幼儿家庭背景、教育环境、气质类型等的不同,
在家园沟通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之间有时会出现一些误会。如果处理不恰当,误会将越积越深,阻碍家园和谐关系的形成。当误会产生时,教师应该如何处理 呢?下面这个故事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  “手上长疱”引起的误会  五月份的某一天,我休假在家。一大早电话响了,原来是班里的何老师打来的。何老师着急地说:“王老师,刚才晨检的时候我发现鸣鸣的手上长疱了,会不会是手足口病啊?”我对她说:“那赶紧带着孩子到校医郑医生
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是指儿童和成人获得及运用社会情感能力的过程,这些能力主要包括理解和管理情绪、制订和实现积极的目标、与他人共情、建立和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做出负责任的决策。自1994年被提出以来,社会情感学习已经成为了一股普遍而有力的教育潮流,很多国家都将社会情感学习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近年,我国对社会情感学习的关注明显增加,社会情感学习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