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问题引导例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由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依据文本,设计导学问题
  兴趣使得学生更加专注于语文学习,当学生对高中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便会自主学习语文,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多媒体网络技术走入了高中语文课堂,多媒体网络技术集图片音频视频文字等为一身,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网络学习资源。教师在讲解小说、唐诗宋词等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学生更生动地展示语文的魅力,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电影,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视觉盛宴。教师辅助多媒体技术讲解将知识更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一的《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它的格调就像夜曲一样悠扬轻柔,在诗中作者追求浪漫以及喜欢自由的性情与康桥悠然恬静的风光浑然一体。本课的教学大纲要求便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真心情和康桥的美。针对这个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想象诗歌中有哪些景?
  2.作者在康桥上的心情是怎样的?
  3.诗歌如何巧妙地将景与人有机融为一体的?
  根据这三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学生放映康桥的图片并配上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尽情地想象康桥的风光和作者的内心情感,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情感。
  二、依据差异,设计导思问题
  问题教学法必须考虑到各种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需要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智力水平以及学生的理解力等,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适合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才可以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于语文学习兴趣不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从游戏的角度提问题,游戏的娱乐性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语文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教师先要了解他们学习语文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设计具体方案来提问题,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参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主动思考。例如:有些语文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也希望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他们一直很努力但成绩一直不理想,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多给他们一些机会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及时纠正他们解题思路的错误,这样便可以完善学生的语文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语文学习水平高的学生,那些基础的问题往往满足不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给他们设计一些难度系数高的问题,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提高。总之,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如何思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发散思维,问题教学法的关键
  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内容丰富的学科,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必修五《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应先介绍这篇文章的故事背景:例如两家门第相当,私下勾心斗角累世的宿怨使得他们在一起充满了坎坷。通过介绍故事背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入。另外,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例如:剧中的女主人公朱丽叶是一位名门闺秀。她热爱生活,天真纯洁,罗密欧的出现彻底颠覆了她循规蹈矩、唯命是从的贤淑少女。她对罗密欧的爱让她变得勇敢,当心上人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她抛弃了少女的矜持,勇敢地冲破封建束缚,彻底抛弃了封建家族观念,是一个追求自由,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新时代资产阶级女性。在对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有了基本了解后教师便可以提出设计的问题:如何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表白?学生在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后便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更独特的见解。
  在高中语文课问题设计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全面地看待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对症下药全面改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刘宪芝,教师,现居山东泗水。
其他文献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也包含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不过现在把这些主要的要素提取出来,丢掉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局面。为学生的学习环境有很大的改善。在传统教学被动和机械的学习方式中提出“自主学习”这一观念,就相当于说传统教学里面的 “个体学习”所提出的“合作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接受学习”而提出“探究学习”。[1]这样的转变促使学习方式得转变,归根到底还是要促成学生从单一的枯燥的
阅读文章主旨,粗读可能是一种较好的宏观把握方式,对于古诗文教学鉴赏更是如此。古诗文辐射面很广,含量大,抓住核心阅读是理解文章的重要途径。阅读古诗文的核心在于抓住文章的“情志”。所谓的“情志”,主要有两层内涵:第一,作者表达的感情、感受;第二,作者表达的思想与精神。围绕着“情志”开展对文本的粗读,一般都能大致抓住其要害。然而,古诗文的主旨粗读常常不能限于某个习惯性的角度,因为不同的内容其表现的方式天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做讲台的“霸主”,大量挤占原本属于学生的空间和时间,恨不得在学生的脑袋上找个洞往下灌。当我们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时候,可曾看见学生昏昏欲睡?我们还总责怪学生不守纪律,我们是否该反思了?  到了说课的时候,只要说到理论,我们很能引经据典,总不忘搬出理论家们的一大堆理论来证明什么。但一到实际教学中,我们总爱忘记那些高谈阔论,依然充当那讲台的“霸主”,照样滔滔不绝,我们果然是会说,但不
喜欢关注新闻及上网的朋友们一定注意到不少加“X托儿”形式的新词日渐活跃。请看如下例子:  据这位商户介绍,近几年来,偷车贼数量大增,一些偷车贼得手后急于将赃车脱手,便想出请人假扮“买车人”的招儿,于是“车托儿”便应运而生。(《河南商报》2001年8月16日,第2版,郑州新闻)  警惕火车站“热心托儿”(《华商报》2006年04月21日 http://news.huoche.com.cn)  近日李
上好语文课需要很高的境界,它是教师水平、素质、教学习惯、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综合体,绝不是一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语文教学中的细节同样决定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   一、授课语言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   我听过一些语文老师的课,内容上“精雕细琢”“反复锤炼”,却不注意自己的授课语言。有的是自言自语式的陈述,完全不管学生的反应;有的语言节奏处理失调,高低快慢反差强烈;有的习惯性赘语“啊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强化课外教学空间的拓展与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语文专题活动的作用,成为了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简要论述。   一、以课外阅读指导为抓手,提高学生文学底蕴积累   阅读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笔者在教学中以课外阅读指导专题活动为抓手,将“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作为目标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积累,为阅读分析能力以及作文构思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往往一字千钧,一字震人心灵。它言简意丰,言简意赅,言简意深。古人创作非常重视炼字: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有杜甫的“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非常经典的例子。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诗歌语言往往“一字之差,相去千里”。因此, 在古诗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他还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由此可见,阅读这种能力将伴随学生的一生,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在当今视觉图像力量空前强大的“读图时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尽人意。因此,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问环节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关键,在课堂中进行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教师积极交流,对知识点深入辨析,最终切实掌握语文知识。这就需要对提问方式、提问内容进行研究,找出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提问模式,强化课堂提问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不足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说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提问方式过于刻板,往往是在教学完一部分知识之后进行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界定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就道明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读书积累,聚沙成塔,积淀之后,模仿反刍,信手拈来,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可以设想,没有积累,想提高语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楼阁。那么我们语文教师该如何做呢?  一.“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陶冶情操,培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