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与社会主义文艺阐释共同体的建构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eck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作为阐释共同体,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意义创造者与守护者,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体认者与信守者。正是经由“人民”这一特殊“阐释共同体”的持续意义建构,社会主义文艺的意义才得以最终生成。社会主义文艺遵循“由谁创造,由谁阐释”的基本阐释学原理,决定了“人民”的本体内涵因时而变的不同意义生产逻辑。自1942年“人民”作为社会历史本体观念的正式确立至今,“人民”概念经历了由“作为革命和建设”的人民,到“作为建设和改革”的人民,再到“作为改革和实践”的人民的历史性转变,社会主义文艺意义的生成逻辑也相应地经历了由“教化型阐释共同体”到“知识型阐释共同体”,再到“实践型阐释共同体”的嬗变。理解“人民”作为社会存在本体与文艺意义创造本体的互文转变逻辑,既可为理解“人民”在不同时期的主体性地位提供依据,也可为理解社会主义文艺的复杂意义提供启示。
其他文献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经历了从纯文言文教学到以白话文教学为主导的重大转变。作为白话文的重要载体,新文学在山东的中学国文课堂内外得到了广泛传播。这种新的文学形态,引发了教与学两方面的深刻变革,国文课堂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同时彰显,从而拉近了教育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提升了师生们关注社会现实的自觉。在此基础上,国文课堂不仅加入了新文学再生产的链条,而且为广泛的革命动员提供了历史情境。20世纪30年代山东中学的国文教
王逸《楚辞章句》阐释《楚辞》遵循“依经立义”的原则,朱熹《楚辞集注》注释《楚辞》从“六艺”出发,这些以经学方法阐释《楚辞》的注本,客观上为《楚辞》文学经典地位的确立起了助推作用。王夫之将《礼记·经解》中的《春秋》之教“属辞比事”引入《楚辞》阐释,则发前人之所未发。“属辞比事”的原则在《楚辞通释》的具体阐释中主要体现在意、辞、事三个层面。在意的层面,王夫之对屈子之“忠”和“怨”的理解与前人不同,强调
研究国产胰酶肠溶片的质量,分析产品目前存在的质量风险和质量标准中需要完善的指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的法定方法对全国范围内抽验的49批样品进行检验,并结合探索性质量研究,主要包括溶出度、罩泡密闭性、水分、残留溶剂、效价测定、种属鉴别等,对性状不合格的原因及反映的质量风险进行深入探究。对国产制剂与进口参照制剂进行了效价测定和溶出曲线的一致性评价,论证了将绝对效价测定方法修订为相
负暄作为一种题材,经由历代诗人开掘进入诗歌,至宋大为盛行。宋人绾合前代传统,在行藏出处的考量中,将茅檐负暄抽象为一种与庙堂酬酢相对的生活方式,赋予其诗意栖居的观念定位。在付诸实践的体验中,围绕负暄带来的生命感受展开翔实记录,雅俗之间彰显鲜活生趣。隐于负暄背后的情感形态,因主体的不同际遇而相对复杂,但依托人格力量对积极意绪的凝聚和呈现,成为诸文本的共性,融铸了诗歌自足自适的生命情调。这一创作实践不仅
ISBN 978-7-5201-8451-9本书以族别为类,以作家生年为序,全面搜集整理明代少数民族散存诗文文献,将分存各地的明代少数民族散存诗文文献力争进行科学规范的整理,从而有效地保护传承明代少数民族诗文文献。书中叙录内容主要是作家简介,包括生卒年、字号、族属情况、籍贯、科第、仕履、师承、学术渊源等;创作基本情况即文学活动、别集及作品存佚情况;作家生平资料,主要依据正史,笔记,金石资料,史志目
期刊
中国现代作家书信存在“公”“私”之别、“书”“信”之别。当书信仅作为人际传播影响个别人,它只是私人空间的私人文本;当书信被编入文集、全集,就从私人空间转向公共空间。从鲁迅文集、全集编纂,可以发现,相对具有公共性质的“书”与更具私人性质的“信”出现分离,前者收入文集、全集均无阻碍,后者成为文集辑佚对象,且部分长期在全集中失收。现代作家书信如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原信,最终成为文集辑佚、全集编纂的对
近年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逐渐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的种植、管理、采收过程中引入数字化农业生产技术,不仅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益,还可降低农户农田作业强度,推动农业生产趋于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基于数字农业的特点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生产规模化的优势,通过阐述兵团第六师数字农业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总结出数字农业技术在当地推广应用的主要难点在于缺乏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和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基于中国文艺特别是中国新文艺的实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多层次、多方面系统论述了文艺的本质特征,指明了人民文艺的历史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而成为中国人民文艺发展的理论指南和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光辉里程碑。毛泽东思想和他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关文艺论述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创造具有重大的影响,对于我们攀登文艺高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经过80年的阐释和传播,已经从一种战时文艺理论发展为贯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整个过程的“人民性”文艺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的确立不只是其自身发展的结果,更是与其生生不息的跨时代阐释、传播、发展及其体制化过程紧密相关。《讲话》文艺思想既来自马列主义的理论资源,也来自中国革命和变革的社会实践,二者共同构成了这一思想体系生成发展和实践传播的逻辑基础。《讲话》是一种历史事实
方玄绰的“差不多”说乃是鲁迅人生经验的结晶,是人互为奴隶的困境之缩影。在胡适勾画出“好人政府”的蓝图、引起舆论关注之际,借助“差不多”和《尝试集》,鲁迅和风头上的胡适开了一个小小玩笑,而在这戏谑背后,更隐伏着“知”/经验型思维与“行”/理念型思维的对立和颉颃。《端午节》主题从私域延伸至公域,在整体上呈现出弱虚构性与强观念性,这也可以作为理解鲁迅“家庭小说”的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