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生和中专生无区别”谈起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高校规模迅速扩张,快速实现了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教育质量却不尽人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增强提高质量的紧迫感;其次,要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关键是要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高教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质量观
  一、增强认识,提高教育质量的紧迫感
  1.为国家输送高水平合格人才必须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强国必强教育。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而教育对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优秀人才以及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等,具有天然的决定性的作用。温家宝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来”,认为“只有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教育发展不能搞简单的数量扩张,而必须以提高质量为前提。
  2.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前景
  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的生源、毕业生就业、人才引进,办学声誉乃至学校形象,最终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追求卓越的教育质量,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是各个学校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大学里本科生、研究生退学不是个别现象。研究生退学为哪般?重庆某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周家亮在退学申请表的退学理由一栏里写了五个字“看不起学校”被认为是“最牛的大学生”。
  3.高教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我国能否由高教大国向高教强国的转化
  我国高校经过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今在校大学生规模已居世界第一,而高校教育质量问题就成为社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首要问题,据有关统计,近年来北大、清华成为美国博士生最大来源学校。截至2011年,我国已输出224.5万留学生,大约只有81.8万人回国。2012年回国率仅达36.5%,国际上回国率达50%~60%,而我国低于国际水平。
  二、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
  如前所述,高等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含义,国内外学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在以往的探索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见解,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见解分别是:
  1.传统硬件论
  看重容易测量和可视的形式指标,但忽略质量内涵。
  2.多元论
  着重于对复杂系统中复杂因素的枚举,但缺乏对质量内涵的系统研究。
  3.层次类型论
  其实,也是一种多元论。
  4.水平级差论
  这种观点看到质量水平有等级差异,但这些水平差异与层次类型是何种关系,是如何体现的连锁问题没有解决。
  5.结果论
  这种从结果看质量比较有新意,有突破。
  6.目标论
  它表明了高等教育质量与高等教育预期目标的紧密联系,但高等教育目标本身也是多元的。
  一句话,以上这些代表性见解,对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质量都有积极贡献,但也存在着不足。
  根据我国《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瑞典学者胡森说得更明确,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要的程度。本人赞同他的这个见解。也就是说,提高教育质量体现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质量,提高社会服务质量的三大功能上,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则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国际教育委员会对21世纪的人才,提出了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如果再加上“学会做人”,就是五个“学会”。其实“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可以合并为“学会做事”,而“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可以合并为“学会做人”。那五个“学会”就变成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最近读到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教授的一篇演讲,通篇没有提到“高教质量”的字眼,但通篇讲的都是关于高教质量问题,特别突出的是讲到“做人”的问题。学校、特别是高校,“首先教的是学会做人。没有这些,学了高分子、外语都是花架子。”他指出:“教育应该让中国懂得自尊。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外国人就低头,女生看到外国垃圾一般的男人都想讨好。同志们,在外国人面前,我们多么没有尊严。在留学的日本东京大学的人当中,我是唯一回来的,但日本人反而敬重我,因为我活得有灵魂,有骨气”。
  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把分数看得很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什么杀人”一文中讲到,2009年1月21日在美国留学的朱海洋用菜刀结束了22岁中国女留学生杨忻的生命。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对室友投毒致对方死亡,自己一审被判死刑……无数事实说明,人才培养首先是学会做人,人做好了,自然会想方设法把事做好。
  三、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温家宝曾指出:“百年大讲,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教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的主体是高校中的第一生产力。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高教质量的关键。正因为如此,高校对教师具有规定的素质要求,才能有效地履行教师的职责。
  1.高尚的师德
  (1)忠于教育事业,有崇高的敬业精神
  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过去在大学校园里,无论教授也好,主任也罢,甚至书记校长,都可以“老师”称之。现在先前那个“众生平等”的老师群体,被迅速分化为稀奇古怪的名号,有的导师被学生称为“老板”,弟子成了打工仔,学术殿堂也就成了赚钱的场所,身在教营,心在“钱”。有的研究生退学的理由就是不愿意为“老板”打工。足见一些教师教书育人的事业心,责任感严重滑坡。
  (2)为人师表,自重自律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军。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就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由教师的劳动所具有的示范性特点决定的。教师榜样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的教育力量,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这种表率本身就是一种“传道”。
  2.业务精湛
  这里讲的是知识的深化,即从知识的掌握,理解到知识的批判,再到知识的创新。然后就是知识结构的优化,即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基础,以精湛的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补充。目前,大学本科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教师专业知识不够精深,老师做不到都有两桶水,给本科生一桶,给硕士生浇另外一桶。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人民日报,2014-3-1(07).
  [2]黄蓉生.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基本问题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2,(04):7.
  [3]朱永新.读《温家宝谈教育》.人民日报,2014-3-1(07).
其他文献
01  每当夏日来临,夏巷里总是令人无比快活。  夏巷街边种了四十八棵香樟,阳光漏过树叶间的缝,在路上投下星星点点的亮斑,惹晃了眼。剥了漆的旧楼安稳地坐落在树边,垂暮的老人般,不赶着蜕变,披上玻璃外衣。三两孩子追逐着跑出夏巷,那自然的笑容,大大地绽放着,没有这人世俗气的味道。  从夏巷那头吹来阵阵热浪,到了这一头便成了丝丝清凉,吹进心里,冷冷的。  就像这个轰鸣作响却毫不温暖的世界。  “你神经病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项基本内容,而阅读与写作则是语文学习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在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方面,我向各位老师分享一些我个人的收获与感受。  一、抓住学情,确定方法  學段特点决定了小学阶段的阅读与写作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花样繁多的教学方式方法让我们眼花缭乱,我们选择的标准其实只有一个:行之有效。准确理解即具体、可操作。面对不同学段,我们必须准确把脉学情。由于现任教学
摘要: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中小学课堂被广泛使用,但在大学英语课堂特别是高职英语课堂中却常常被教师忽视。本文主要论述合作学习的理论及其教学模式的实施。  关键词:合作学习 英语教学 小组活动  如今,高职类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由于高职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远不及大多数本科院校,而且生源构成比较复杂,少部分学生来自城市,更多地来自于小城镇和农村。因此,这种城乡的差别和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造成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大一阶段的学生日语水平有限,很难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从而导致初级日语教学阶段往往是“输入式”的理论教学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后续的中级阶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跳出学科体系和知识中心的藩篱,软件技术专业按照软件开发工作过程重构了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本文是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GC059)研究成果之一,作者选择了两个班级进行试验,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检验,证实新的课程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基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