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因素是影响儿童是否喜欢学习的重要因素。儿童的学习动机、焦虑和自尊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态度。借用人文主义教学理念,引导帮助儿童发展健康情感是儿童爱学习的重要保证。
引言:学习和反学习的斗争,教育与反教育的斗争,总的趋势是日益公开化、普遍化、白热化。老师们希望学生能认真学习、勤奋学习,可是学生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相互切磋的不是怎样学习,而是怎样少学习、不学习。有许多办法,上课走神、作业磨蹭、偷工减料、考试作弊、替家长签字、报喜不报忧、装病不上学、玩游戏甚至离家出走等等。鉴于此,本文从学习者个人因素及学习环境两个方面人手,对儿童学习情感因素进行尝试性探讨,调动其积极性,让我们的孩子爱学习。
一、学生个人因素
从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影响儿童学习态度的最重要因素是:动机、焦虑、自尊。
1 学习动机
有的学生具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坚强的学习毅力,就是因为他们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甚至厌学,这是学习动机不明确的表现。学习动机与学习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我们教师了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态度明确的关键。何为动机?通常动机被理解为人内在的一种驱动力、一种情感或者说一种愿望。学习动机就是指学习者热爱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保持正确和持久的动力是热爱学习的前提。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来自对某一学习内容或任务的浓厚兴趣。内在动机的学习者不是为了获得外部奖赏,而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外在动机来自于外界影响,如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奖励、升级、参加某种比赛、升学或避免批评等等。学生的学习就是由两种动机的合力所致。内在动机持续时间较长是爱学习的重要前提,两种动机持续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相互转化。若引导教育得当,动机不仅能促使儿童积极学习,学习的成就感又会反过来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内在与外在动机。
2 焦虑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焦虑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情感因素,表现为着急、不安、牵挂、受挫、怀疑、忧虑、担心等情绪。有人把焦虑定义为“一种忧虑的状态,一种莫名的恐惧”。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对某一具体的括动缺乏信心,怀疑自己完成此项任务的能力并感到忧虑,那么这种焦虑应属于状态焦虑,如果学习者长期、不断的经历挫折和打击,对学习完全失去信心以至一坐到教室里就感到紧张、害怕甚至抵触,那么这种焦虑就已发展成为特性焦虑,成为影响学习者的,一种心理障碍,从而对学习态度产生负面影响。我班有一女生,每次回答问题总有人批评她,不是老师就是学生,家里大人也不理解,使她感到紧张不安和害怕。在这种情况下,她慢慢失去了信心,一回答问题就感到紧张和焦虑。于是她不敢再尝试主动回答问题这个总是失败和别人批评的活动,而是采取了逃避的行为。所以着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并充满爱心,能够仔细观察儿童的言行举止,当他们出现状态焦虑时能够及时帮助加以引导,使他们迅速克服、摆脱这种焦虑,避免状态焦虑积累而发展成为特性焦虑。否则,一旦形成特性焦虑,将对他们的学习态度产生致命的影响,也许会影响其一生的学习。
3 自尊
自尊在此指得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一种判断,实际上是自己对自身的能力、重要性、成功与否及价值的态度与评价。自尊包括五种基本因素,安全感、认同感、归属感、目的感及胜任感,其中安全需求首先要得到满足。因此,任何人,无论儿童还是成年人,都需被承认,被欣赏,被他人及社会需求。这种需求对儿童的成长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自我形象的形成期,他们周围的重要人物——首先是家长,其次是老师,然后是同伴——对他们的看法与评价象一面镜子。若镜子里面反映的是一个积极形象,则儿童会感到自己被认可,被赏识,对自己充满自信,自尊大增。反之,若镜子里反映的是一个消极形象,则儿童会感到自己没人喜欢,什么也做不好,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缺乏自尊。这样的儿童往往会极度胆怯,对成功的期待值偏低,不愿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强弱或自吹自擂。如果儿童的自尊得到提高后,他们的害怕和胆怯心理完全消除,与周围人的关系得到改善,聪明才智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创造条件,以有利儿童自尊的培养,使儿童能在快乐中学习,充满自信,增强自尊,发展心理健康的人格。
二、学校环境
学校是儿童学习的直接场所。它不仅是儿童学习的地方,而且是儿童个性发展和身心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无不影响着儿童个人成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的硬件环境总体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软环境对儿童的学习态度起着直接的作用。鉴于此,以人文主义教学思想是最理想的选择。他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充分了解自己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习生活更加自信。
那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热爱学习,端正态度呢?
由于儿童正处于自我形象形成时期,所有积极向上的情感因素都会使儿童自尊、自信、快乐,而任何负面的消极的影响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学习障碍。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不是教给儿童多少传统上的知识,而是以自己的爱心与耐心,关爱、关心每一个孩子,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儿童好奇心强又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学活动应该丰富多彩,引起儿童兴趣。教学方法要新颖生动,方法多样,最好让儿童身心都能投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实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持久动力,帮助儿童消除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虑,保持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从而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格,让我们的孩子一生都爱学习!
引言:学习和反学习的斗争,教育与反教育的斗争,总的趋势是日益公开化、普遍化、白热化。老师们希望学生能认真学习、勤奋学习,可是学生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相互切磋的不是怎样学习,而是怎样少学习、不学习。有许多办法,上课走神、作业磨蹭、偷工减料、考试作弊、替家长签字、报喜不报忧、装病不上学、玩游戏甚至离家出走等等。鉴于此,本文从学习者个人因素及学习环境两个方面人手,对儿童学习情感因素进行尝试性探讨,调动其积极性,让我们的孩子爱学习。
一、学生个人因素
从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影响儿童学习态度的最重要因素是:动机、焦虑、自尊。
1 学习动机
有的学生具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坚强的学习毅力,就是因为他们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甚至厌学,这是学习动机不明确的表现。学习动机与学习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我们教师了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态度明确的关键。何为动机?通常动机被理解为人内在的一种驱动力、一种情感或者说一种愿望。学习动机就是指学习者热爱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保持正确和持久的动力是热爱学习的前提。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来自对某一学习内容或任务的浓厚兴趣。内在动机的学习者不是为了获得外部奖赏,而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外在动机来自于外界影响,如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奖励、升级、参加某种比赛、升学或避免批评等等。学生的学习就是由两种动机的合力所致。内在动机持续时间较长是爱学习的重要前提,两种动机持续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相互转化。若引导教育得当,动机不仅能促使儿童积极学习,学习的成就感又会反过来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内在与外在动机。
2 焦虑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焦虑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情感因素,表现为着急、不安、牵挂、受挫、怀疑、忧虑、担心等情绪。有人把焦虑定义为“一种忧虑的状态,一种莫名的恐惧”。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对某一具体的括动缺乏信心,怀疑自己完成此项任务的能力并感到忧虑,那么这种焦虑应属于状态焦虑,如果学习者长期、不断的经历挫折和打击,对学习完全失去信心以至一坐到教室里就感到紧张、害怕甚至抵触,那么这种焦虑就已发展成为特性焦虑,成为影响学习者的,一种心理障碍,从而对学习态度产生负面影响。我班有一女生,每次回答问题总有人批评她,不是老师就是学生,家里大人也不理解,使她感到紧张不安和害怕。在这种情况下,她慢慢失去了信心,一回答问题就感到紧张和焦虑。于是她不敢再尝试主动回答问题这个总是失败和别人批评的活动,而是采取了逃避的行为。所以着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并充满爱心,能够仔细观察儿童的言行举止,当他们出现状态焦虑时能够及时帮助加以引导,使他们迅速克服、摆脱这种焦虑,避免状态焦虑积累而发展成为特性焦虑。否则,一旦形成特性焦虑,将对他们的学习态度产生致命的影响,也许会影响其一生的学习。
3 自尊
自尊在此指得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一种判断,实际上是自己对自身的能力、重要性、成功与否及价值的态度与评价。自尊包括五种基本因素,安全感、认同感、归属感、目的感及胜任感,其中安全需求首先要得到满足。因此,任何人,无论儿童还是成年人,都需被承认,被欣赏,被他人及社会需求。这种需求对儿童的成长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自我形象的形成期,他们周围的重要人物——首先是家长,其次是老师,然后是同伴——对他们的看法与评价象一面镜子。若镜子里面反映的是一个积极形象,则儿童会感到自己被认可,被赏识,对自己充满自信,自尊大增。反之,若镜子里反映的是一个消极形象,则儿童会感到自己没人喜欢,什么也做不好,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缺乏自尊。这样的儿童往往会极度胆怯,对成功的期待值偏低,不愿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强弱或自吹自擂。如果儿童的自尊得到提高后,他们的害怕和胆怯心理完全消除,与周围人的关系得到改善,聪明才智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创造条件,以有利儿童自尊的培养,使儿童能在快乐中学习,充满自信,增强自尊,发展心理健康的人格。
二、学校环境
学校是儿童学习的直接场所。它不仅是儿童学习的地方,而且是儿童个性发展和身心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无不影响着儿童个人成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的硬件环境总体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软环境对儿童的学习态度起着直接的作用。鉴于此,以人文主义教学思想是最理想的选择。他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充分了解自己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习生活更加自信。
那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热爱学习,端正态度呢?
由于儿童正处于自我形象形成时期,所有积极向上的情感因素都会使儿童自尊、自信、快乐,而任何负面的消极的影响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学习障碍。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不是教给儿童多少传统上的知识,而是以自己的爱心与耐心,关爱、关心每一个孩子,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儿童好奇心强又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学活动应该丰富多彩,引起儿童兴趣。教学方法要新颖生动,方法多样,最好让儿童身心都能投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实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持久动力,帮助儿童消除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虑,保持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从而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格,让我们的孩子一生都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