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心如何安顿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h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年时第一次读王绩《野望》这首诗,非常喜欢诗中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状景栩栩如生,用语平易亲切,视野高远,气象开阔。秋宜登高,登高之际,唯此句最切远眺所见。
   我以为读唐诗,当从王绩开始,从这首《野望》开始。
   不仅仅是因为,这首诗被视为已知唐诗中第一首成熟的律诗,占得大唐第一诗的名号。闻一多先生曾有定评:“这首诗得陶诗之神而摆脱了他的古风形式,应该说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
   我更喜欢袁行霈先生的说法:“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叫好。”
   读诗,首先要依凭个人的直觉和体验。一首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如何,不应该先入为主地决定读者的欣赏感受。
   朴素,的确是这首诗的气质。用字简淡,取意平常,信手拈来即为诗。
   我偏爱朴素,其来有自。母亲曾给我买过一件可双面穿着的棉服,一面红,一面蓝。我从来只穿蓝色那面。少年意气,偏爱蓝色的人,也偏爱沉静,忧郁,朴素,诸如此类。
   在四十之秋重读《野望》,才发现朴素之外,有种我曾经无法确切体会的情绪,正是那个东西,让我心有所感,念念不忘。
   我尝试描述,那感动我的,该是秋天里一颗漂泊的心。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我站在高高的山冈上,黄昏降临,放眼四望,徘徊不知归处。)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每座山都沐浴夕阳的余光。经春历夏,大自然走向秋收冬藏。落叶归根,颗粒归仓,秋天是“归”的时序。)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牧人赶着牛马,猎人带着猎物,所有外出劳作的人都带着一天的收获——也包括满身的疲惫,走在回家的路上。傍晚,是“归”的时分。)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我不认识这些归人,我只有唱起《采薇》。选择归隐的伯夷叔齐,或许才知我的归路。)
   从前,我只觉得这首诗是一首秋天必读的写景诗。如今,我才看懂,它是一首写给中年人的抒情诗。
   中年人属于工作,属于家庭,属于婚姻,属于孩子,属于酒局……唯独,不属于自己。每日慌慌张张,不过为碎银几两。工作,是炒花生米与煮花生米的大同小异。婚姻,是左手拉右手进出两难的围城。岁月,是一把催肥了肉身的猪饲料,一把摧残了梦想的杀猪刀。
   如果,能安静片刻,登上心灵的高处,是否敢望一望,这暮色苍凉的中年光景?是否敢听一听,哪一首歌在心底轻唱?就像,那一年三十岁左右的王绩,目睹隋灭、唐兴,天地之大,容不下他一个人的远方。在某个秋天,也许就是像现在这样秋高气爽的一个日子,他写下《野望》,为自己彷徨无依的心发出声音。
   王绩出身世家,家人都富有学识,尤其是文学才华。他的哥哥们,一位是《三字经》里有名号的“文中子”王通,唐代名相魏徵、温彦博、杜淹都是他的门生;一位是据说写下了最早的唐传奇《古镜记》的作者王度;他的侄孙王勃更是赫赫有名的“初唐四杰”。他本人,则是时人美誉的“斗酒学士”。他出仕,归隐,又出仕,又归隐……如此三番,始终找不到一条安顿心灵的路。
   怎么办呢?喝酒。写诗。人生榜样陶渊明。
   陶渊明有《桃花源记》,他写《醉乡记》,在那里“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
   陶渊明有《五柳先生传》,他写《五斗先生传》,自叙“以酒德游于人间”。
   陶渊明有《自祭文》,他写《自撰墓志铭》,看破生死,“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
   陶渊明辞官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归隐为了更自由地喝到美酒。
   两人都好饮酒,好写饮酒诗,他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止宿酒店,动经岁月,往往题咏作诗”。
   他说,“但令千日醉,何惜两三春”。让我醉上一千天,错过两三个春天也不可惜。
   他说,“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人生漫长如何度过?不如喝酒唱歌。
   他说,“倚炉便得睡,横瓮足堪眠”。有酒万事足,让失眠去见鬼。
   他说,“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在这人人都醉的时分,一个人不必独自清醒。
   他好酒,不酗酒。只懂酗酒的人,写不出这样的好诗。
  他在诗中流露微茫的心声,他在酒中找到一生的安顿。
   但是,这后来的一切,都要溯源回到那一首《野望》。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按年纪算也仍是青年,但心境却如时序,是中年人才有的秋心。想当年,十五岁的少年入京城,与隋朝重臣杨素对谈,获得美誉“神仙童子”,此般辉煌换来的也不过是,做做国家图书馆的校对人员,或者基层县官的助手这一类的小官。改朝换代,也未见得有更好的机会。
   他嘴里唱着不如归去,心中其实无可奈何。他要的归处,并不是眼前的山水田园。不,他不认识那些放牛的牧人、打猎的猎人,他才不要认识他们。恰恰是因为不认识他们,他才觉得不如归去,不如离开。他在他们中间没有知音。
   王维有一首《渭川田家》,与王绩这首《野望》意境十分相似。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麥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同样唱着——“式微,式微!胡不归?”归隐是他们相同的主题。但是在王维的诗里,有温暖的烟火气。“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回家的孩子是被人牵挂的。“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遇见的人是可以好好说话的。
   王维低吟《式微》,欲归眼前这一个田园。而王绩长歌《采薇》,欲归而不知归路。王维是盛唐笃定的轻愁,归亦不归,随心所欲。而王绩,是大时代漂泊的浮萍,不归如归,终究意难平。
   这就是没有办法的事了。
   不如喝酒。不如写诗。
   要说,这样的诗有什么意义,我想也许是,在幽暗的时空里,它亮起了一点萤火,让后来的我们偶然遇见,让我们宽慰又惊喜:原来还有人跟我一样,我的忧伤并不孤单,我的彷徨也非例外。这种感觉,就像王绩另一首诗《秋夜喜遇王处士》所写到的那样: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人生所为何来?不过一个归字。“此心安处是吾乡。”一生的出走与逃离,都是为了回到能够安顿心灵的故乡。其实究竟有没有这条安顿之道,也并不是最要紧的。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走在了寻找它的路上。只不过,你首先需要遇见,一颗会在秋天漂泊的心。
其他文献
由于感到了爱,  我对香味产生了兴趣。  我从不曾留意过花朵的气味。  现在我感到了花朵的香味,  好像看到了一种新事物。  我知道它们总是有气味的,  就像我知道我存在一样。  它们是从外面认识的事物。  但是现在我用来自头脑深处的呼吸认识了花朵。  如今,我觉得花朵的香气品味起來很美。  如今,我有时醒来,尚未看到花,  就闻到了它的气味。
写论文的那一年,一日三餐成了最大也是最负担的困扰。暑假里,学校周边还开着的小餐馆三两家,最方便也最便宜的大概就是麦当劳和吉野家。从出餐速度来看,麦当劳略胜一筹,吃起来还不需要用到筷子。所以每天,我至少有一餐是在麦当劳完成。有时想吃点水果改善伙食,买的也是麦当劳里敷着防腐剂的苹果片或芭乐片。    我们学校在山脚下,文学院则在半山腰。校门口目之所及几乎都是两层楼的平房。麦当劳的黄色标志矗立得有点高,
十四五歲的时候,我跟父母的关系特别紧张,尤其跟我爸。  我爸年轻时的理想是考上武汉大学,但因为家里穷,他初中毕业读了技校。  到我上初中的时候,他开始把梦想移置到我身上。  每天早晨五点半叫我起床背单词。  一见我就阴沉着脸说:“再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扫大街了。”  但我根本不在乎扫大街啊。  你们大人整天歌颂劳动,为什么一转头就跑去黑人家,好像比杀人放火更不堪。  有一段时间,我跟我爸像仇人一样
老洋房,林荫道,枯黄的落叶和慵懒的阳光……最美不過秋冬时节的上海老街。   上海人非常重视这份美好。徐汇区有许多街都是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官方公布的落叶景观道,这些街上不清扫落叶,供大家欣赏景色。   结果上周末,一条街的“沦陷”让大家怨声载道。   24日,一个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艺术展空降“落叶不扫”的主街复兴西路,把上海市民吓了一跳。   好端端的树上挂起了大红色假叶子玩撞色,就让很多
爸妈从小逼你做个学霸,你就也想做个学霸。好不容易学校的数学语文英语考了98分,却总有人考100分,得老师的小红花,受小朋友们的追捧。看过了所有中学生必读名著,憋得脸红便秘憋出一片华丽美文,60分满分老师只给你50分,总有人好像不费吹灰之力就得了58。你通宵达旦预习复习,终于在考试中勇夺年级前20名,年级第一们又去搞奥林匹克竞赛了。你自习补,周末补,找专门奥赛教练天天补,可算拿了省一省二等奖,可以参
我总是梦见在路上。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也时常出门旅行,只是似乎还嫌不够,还渴望在梦里走得更远,更远。经常梦见一个人走夜路,或者和人约好同去某地,却在车站错过,上车后一节节绿皮车厢寻过去,窗户敞着,大风把白色纱帘吹得老高,也就索性找个靠窗的座位坐下,望向窗外更不可知的地界。还有一些梦里,我独自坐开往郊区的大巴去看望某个朋友(不知为何梦中朋友都住在郊外),下车后如同来到另一座城,会迷好一阵子路,但心里快乐
朋友说了一件事。他在跑步的时候认识了一哥们,白净斯文,穿着打扮十分得体,看起来就像一个高级知识分子。   有次他们去吃饭,饭后想放松一下,于是一起去泡个脚。   别误会,是那种十分正经的足浴店。   技师很认真负责,刚开始他们只是聊聊天,可是到了后面,那哥們就故意开始用脚去蹭别人胸部,技师躲了好几次,他却变得越发肆无忌惮,忍了很久技师终于忍不住了才说:先生,我们是正规的足浴店,请您自重一点。
要是垃圾分类推不下去,中国会继续被发达国家收割“垃圾红利”。1  1970年代,东京“垃圾围城”。70%的垃圾,被直接堆在东部的江东区。数百年来,这里一直就是“江户垃圾桶”。  1971年,日均5000辆垃圾车开进江东,让江东父老的希望彻底破灭了。9月27日,他们走上街头拦阻垃圾车,并向东京其他22个区发表公开信:谁不同意在区内建垃圾处理厂,就不让这个区的垃圾车进入。1972年12月,都政府计划设
对于乌鸦,不知怎的,只要一听到它的啼声,便会无端地有所感触。感触些什么,我也不能分析出来,总之是会使我悲哀,使我因而有种种的联想,使我陷入在朦胧的幽暗之中,那是有好几回了。  我对于乌鸦的最早的认识在什么时候,那是确已记不起了。只是小时候随着父母住在苏州的时候,醋库巷里租住屋的天井里确是有着两株老桂树,而每株树上是各有着一个鸦巢。对于乌鸦的生活加以观察,我是大概从那时候开始的。  我到如今也常常惊
1、价值定律:当你拥有某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种东西并不像你原来所想的那样有价值。  2、合作定律:一个人花一个小时可以做好的事情,两个人就要两个小时。  3、幸福定律:当你不总在想自己是否幸福的时候,你就幸福了。  4、地位定律:有人站在山脚下,有人站在山顶上,虽然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在两人眼里的对方却是同样大小。  5、沉默定律:在争辩的时候,最难辩倒的观点就是沉默。  6、动力定律: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