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创设开放型课堂教学环境,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创设开放型课堂教学环境,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氛围
“自主学”突出让学生自主学习,应该以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话,动手操作为核心,原则是把认识过程变成探索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探究互动的因素,设计好适合学生自主探索的方案,引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
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分五步进行:①引旧设疑。提出问题: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②自学课本,动手操作:你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吗?③鼓励质疑,观察讨论:引导学生用旋转、平移的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④大胆探索,拓宽思维:你能用“割补”的方法来验证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这样的设计,突出“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师的“讲”变为“导”,学生的“听”变为主动的“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考、动情参与等,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究活动,进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自主构建新知,发展能力。
二、为学生创设“交互学”的氛围,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组织教,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交互学,是指学生个体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也要促进学生互动交流。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分析交流,使学生在交互学中学习别人的方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拓展自己的思路,最后形成数学结论。
如我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设计了这样开放的合作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用这样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这个新拼成的图形和原来的三角形存在着什么关系?让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在组内交流心得,然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之后我再要求:“你们能把—个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吗?这个新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又有什么关系?”通过第二次合作研究,学生运用割、拼等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并由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再次推导并验证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既发挥了教师“导”的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个体的潜能;既创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又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目的,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给学生创造“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做中学”就是让学生在实践、练习等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原则是把认识过程变成探索过程。“做中学”是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学法,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以“做”的形式达到学习的目的,寓教于做,寓教于乐。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时,课前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桌面上准备了一篮各种形状的物品,新课的教学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感知物体的形状,设计“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议一议”几个环节,让学生参与到“初步观察——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第二层是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如何分类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各种物品?引导学生说说同类的物品的相同之处,再引导学生讲一讲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各有什么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形状的物体。第三层是初步理解物体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比一比:请每个学生分别拿出一个球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思考手拿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接着让学生动手实践,把桌面上的物品搭一搭,看谁搭得最漂亮。然后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方便,而球搭起来却很困难呢?就这样,教师所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力求让每个学生的眼、耳、手、口、脑多种感官协调起来,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摸一摸、议一议、比一比、搭一搭、做一做等,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玩”中探,在“乐”中思,在“比”中做,在“做”中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创设开放型课堂教学环境,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氛围
“自主学”突出让学生自主学习,应该以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话,动手操作为核心,原则是把认识过程变成探索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探究互动的因素,设计好适合学生自主探索的方案,引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
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分五步进行:①引旧设疑。提出问题: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②自学课本,动手操作:你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吗?③鼓励质疑,观察讨论:引导学生用旋转、平移的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④大胆探索,拓宽思维:你能用“割补”的方法来验证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这样的设计,突出“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师的“讲”变为“导”,学生的“听”变为主动的“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考、动情参与等,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究活动,进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自主构建新知,发展能力。
二、为学生创设“交互学”的氛围,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组织教,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交互学,是指学生个体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也要促进学生互动交流。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分析交流,使学生在交互学中学习别人的方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拓展自己的思路,最后形成数学结论。
如我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设计了这样开放的合作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用这样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这个新拼成的图形和原来的三角形存在着什么关系?让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在组内交流心得,然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之后我再要求:“你们能把—个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吗?这个新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又有什么关系?”通过第二次合作研究,学生运用割、拼等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并由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再次推导并验证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既发挥了教师“导”的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个体的潜能;既创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又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目的,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给学生创造“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做中学”就是让学生在实践、练习等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原则是把认识过程变成探索过程。“做中学”是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学法,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以“做”的形式达到学习的目的,寓教于做,寓教于乐。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时,课前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桌面上准备了一篮各种形状的物品,新课的教学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感知物体的形状,设计“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议一议”几个环节,让学生参与到“初步观察——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第二层是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如何分类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各种物品?引导学生说说同类的物品的相同之处,再引导学生讲一讲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各有什么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形状的物体。第三层是初步理解物体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比一比:请每个学生分别拿出一个球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思考手拿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接着让学生动手实践,把桌面上的物品搭一搭,看谁搭得最漂亮。然后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方便,而球搭起来却很困难呢?就这样,教师所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力求让每个学生的眼、耳、手、口、脑多种感官协调起来,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摸一摸、议一议、比一比、搭一搭、做一做等,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玩”中探,在“乐”中思,在“比”中做,在“做”中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