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教学无法”,也有人说:“教学有法”。许多教育同仁常常为此争论不休。“教学无法”者认为:教学没有一层不变的模式,需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对象等的不同而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者则强调教学一定有方法,其方法需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而定。不难看出,两者的内涵相同,只是强调的角度不同罢了。教学无法还是有法,两者并不矛盾。多年来笔者致力于因文而异,因生而异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
一、因文而异设计教法
语文阅读教学是以课文为载体,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传承知识、培养能力的,所以教师首先要认真阅读教材,把握其特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
(一) 根据课题设计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抓住课题进行教学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如《白杨》一课,笔者从课题白杨入手,抓住其以物喻人这一特点进行问题设计:从题目上看,本文应该写什么?作者所写的白杨生长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说“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却算得上“树中的伟丈夫”?这采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赞美了白杨哪些具体的特点?赞美这些特点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把题目换成“英勇抗日的北方军民”好不好?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能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二) 根据文章的内容设计
教材内容有深浅之别,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内容浅显易懂的课文,教师可采用“阅读赏析”、“ 相互交流”、“抢答竞赛”、“拓展阅读”等教学方法。对于深奥难懂的课文内容,教师可采用“背景资料交流——自主阅读——质疑问难——交流探究——拓展练习”等方法教学。如《海燕》一文,内容深刻、思想含蓄,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笔者在课前就提醒学生搜集作者高尔基简介、作品《春天的旋律》及当时俄国革命运动的历史背景,包括海燕在俄文中的意思,课上再进行背景资料交流。为突破文中各个景物的象征意义,笔者还重点突出了“质疑问难”、“交流探究”与“拓展练习”等环节,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深入理解课文,把握其主旨。
二、因生而异设计教法
语文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是通过学生本身有效的学习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所以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效。
(一)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可采取自主学习法
当教师发现有的课文学生自主学习就能解决时,可采取自主学习法。其方法是:“自主学习——自我讲读——师生对话——自主测试。”在整个流程中教师关键是要做好一个“导”字,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时,笔者在了解学生对这篇课文自学能力较强的情况下,侧重在“导”上下功夫。笔者认真琢磨教材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案:1.从课题可知这篇文章是什么体裁的文章?要写什么内容?2.文章紧紧围绕什么问题展开全文?3.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作者抓住其哪些特点来分别说明?作者又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讲述宇宙知识?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既能有的放矢,抓住文章的重点,又能化解难点,掌握宇宙知识。绝大部分学生不仅能轻松地完成教材的配套练习,还十分顺利地完成了自购的一课一练等课外练习。
(二) 学生探究能力强,可采用自主探究法
运用自主探究法关键在于教师要找准探究点,使学生不仅能深入领会文章蕴含的主旨,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探究程序一般为:“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探究。”
如《枣核》一课,写的是作者的“旧时同窗”,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老人,总是想起故乡院里那颗枣树,为解其思乡爱国之情,“再三托付”作者来美时,为她带几颗枣核种到花园里。体会这种情怀是本文的重点,枣核在本文中既是叙事线索,又是情感线索。因此,笔者以此为探究点,引导学生逐层探究:为什么“旧时同窗”“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得到枣核后她为什么还要“托在掌心上”?为什么“她把我安顿在……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这些都说明了什么?文中哪些话直接反映了她要作者带枣核的原因?这样既能使学生领会老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总之,教学无法但也有法,关键在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而定。如因文而异方面还可根据文章的体裁或篇幅长短的不同设计;在因人而异方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一般,则可采用导读与讲读法等。一句话,能使课堂高效的教法就是最佳的教学方法。
一、因文而异设计教法
语文阅读教学是以课文为载体,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传承知识、培养能力的,所以教师首先要认真阅读教材,把握其特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
(一) 根据课题设计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抓住课题进行教学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如《白杨》一课,笔者从课题白杨入手,抓住其以物喻人这一特点进行问题设计:从题目上看,本文应该写什么?作者所写的白杨生长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说“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却算得上“树中的伟丈夫”?这采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赞美了白杨哪些具体的特点?赞美这些特点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把题目换成“英勇抗日的北方军民”好不好?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能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二) 根据文章的内容设计
教材内容有深浅之别,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内容浅显易懂的课文,教师可采用“阅读赏析”、“ 相互交流”、“抢答竞赛”、“拓展阅读”等教学方法。对于深奥难懂的课文内容,教师可采用“背景资料交流——自主阅读——质疑问难——交流探究——拓展练习”等方法教学。如《海燕》一文,内容深刻、思想含蓄,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笔者在课前就提醒学生搜集作者高尔基简介、作品《春天的旋律》及当时俄国革命运动的历史背景,包括海燕在俄文中的意思,课上再进行背景资料交流。为突破文中各个景物的象征意义,笔者还重点突出了“质疑问难”、“交流探究”与“拓展练习”等环节,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深入理解课文,把握其主旨。
二、因生而异设计教法
语文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是通过学生本身有效的学习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所以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效。
(一)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可采取自主学习法
当教师发现有的课文学生自主学习就能解决时,可采取自主学习法。其方法是:“自主学习——自我讲读——师生对话——自主测试。”在整个流程中教师关键是要做好一个“导”字,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时,笔者在了解学生对这篇课文自学能力较强的情况下,侧重在“导”上下功夫。笔者认真琢磨教材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案:1.从课题可知这篇文章是什么体裁的文章?要写什么内容?2.文章紧紧围绕什么问题展开全文?3.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作者抓住其哪些特点来分别说明?作者又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讲述宇宙知识?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既能有的放矢,抓住文章的重点,又能化解难点,掌握宇宙知识。绝大部分学生不仅能轻松地完成教材的配套练习,还十分顺利地完成了自购的一课一练等课外练习。
(二) 学生探究能力强,可采用自主探究法
运用自主探究法关键在于教师要找准探究点,使学生不仅能深入领会文章蕴含的主旨,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探究程序一般为:“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探究。”
如《枣核》一课,写的是作者的“旧时同窗”,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老人,总是想起故乡院里那颗枣树,为解其思乡爱国之情,“再三托付”作者来美时,为她带几颗枣核种到花园里。体会这种情怀是本文的重点,枣核在本文中既是叙事线索,又是情感线索。因此,笔者以此为探究点,引导学生逐层探究:为什么“旧时同窗”“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得到枣核后她为什么还要“托在掌心上”?为什么“她把我安顿在……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这些都说明了什么?文中哪些话直接反映了她要作者带枣核的原因?这样既能使学生领会老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总之,教学无法但也有法,关键在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而定。如因文而异方面还可根据文章的体裁或篇幅长短的不同设计;在因人而异方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一般,则可采用导读与讲读法等。一句话,能使课堂高效的教法就是最佳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