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试验从实施不同适期和不同喷药次数研究了小麦中后期喷施杀虫剂 杀菌剂 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的防效和产量形成的主要要素千粒重的变化对比,结果表明,小麦条锈病在抽穗10%~20%连续施药2次效果最好,达到91.7%。抽穗60%以后防治效果开始下降,扬花灌浆期防效下降到最低。小麦白粉病防治在连续防治2次效果好于防治1次,效果最好的为抽穗10%~20%连续防治2次,赤霉病在小穗扬、花灌浆中期以前,施药1次和2次防效都比较明显,均为90%以上,扬花灌浆后期防效较差。在小麦抽穗10%~20%时连续喷施2次对千粒重增加有显著效果,增幅为12.02%,其次为抽穗60%~70%时连续喷施2次,增幅为6.9%。
关键词:旱地;小麦;病害;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1012
针对秦巴山区小麦生产实际,在小麦病虫防治上,开展了不同实施适期和不同喷药次数的防效对比试验,以寻求最佳防治适期,改进和完善小麦“一喷三防”防控技术,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简便易行的防控增产技术体系,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9个处理,杀虫剂选用7.5%功夫·吡虫啉SC 50g/667m2,杀菌剂选用30%己唑醇SC 10g/667m2,叶面肥选用99.9%磷酸二氢钾50 mL/667m2。每个处理小区面积为133.34m2,农户自防及空白对照3333.35m2,施药器械为卫士牌手动喷雾器,喷孔直径为0.72mm。各处理具体设计见表1。
1.2 试验情况
试验地点设在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关山村16组向安德承包旱坡地,坡度25°,黄泥土,肥力中等。试验用小麦品种为绵阳31。2014年10月11日播种,播种方式为传统的“一把撒”,化肥用量为艳阳天三元复混肥45kg/666m2,磷酸二铵10kg/666m2,2015年3月5日进行化学除草。在小麦抽穗至灌浆中期实施“一喷三防”,防治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吸浆虫、穗蚜及预防减轻干热风危害。5月25日收获。
1.3 调查方法
1.3.1 调查方法
施药前调查病虫情基数,收获前调查防治效果,整个试验期间共计调查3次。调查时,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每点取20株,每株调查全部叶或病穗。以每一片叶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或出现穗腐症状的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比例;同时调查每株上的蚜虫等害虫数量。产量调查为在小麦收获时,每个处理区随机5点取样,每点面积不小于1m2,计算666.7m2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平均产量、增产率等。
1.3.2 病害分级标准
1.3.2.1 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病害分级:
0级:无病害;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1.3.2.2 赤霉病病害分级:
0级:无病;
1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
2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
3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
4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1.4 计算方法
1.4.1 病指计算病指=[∑(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值)]×100
防效(%)=[1-ck0×pt1/(ck1×pt0)]×100
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1.4.2 虫口减退率计算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数-施药后虫数)/施药前虫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退率-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结果
2015年4月28日调查时小麦条锈病平均病田率23%,病叶率为5.3%;白粉病平均病田率13%,病叶率为4.8%;赤霉病病穗率为1.87 %;百株蚜虫量112头、红蜘蛛单尺虫量7.18头。
2.2结果分析
2.2.1 病害防治分析
小麥条锈病防治要早,即抽穗10%~20%防1次,7d后再防1次效果最好,达到91.7%。抽穗60%以后防治效果开始下降为87.19%,扬花灌浆期防效下降到最低为73.16%。小麦白粉病防治在连续防治2次效果好于防治1次,效果最好的为抽穗10%~20%连续防治2次,防效75.2%,其次为抽穗60%连续防治2次,防效71.72%。赤霉病防治在小穗扬花灌浆中期以前,施药1次和2次防效都比较明显,均为90%以上,扬花灌浆后期防效较差。
2.2.2 虫害防治分析
当年小麦生产上虫害较往年偏轻,虫口基数较少,所有处理在第1次施药后蚜虫均得到有效控制,防效达到90%,相比较,对照虫害基数则不断上升,吡虫啉20g/666.7m2能对蚜虫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2.3 产量
实施小麦“一喷三防”,在单位面积穗数一定的情况下,能有效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根据产量组成表的统计可以看出,以处理3的产量最高,各处理在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上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提高,各处理穗粒数与千粒重之积排序依次为处理3>处理4>处理1>处理2>处理7>处理6>处理5>对照1>对照2(表2)。
由表2可看出,在小麦抽穗10%~20%时开展2次“一喷三防”效果最好,有利于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等各项指标,并有效控制后期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增幅达12.02%;其次为抽穗60%~70%时连续喷施2次,增幅为6.9%。
3.结论
在秦巴山区旱坡地,开展小麦“一喷三防”能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达到防病、防虫、增强抗逆、增加产量的目的,其最佳时期应在小麦抽穗10%~20%时实施,以实施2次施药防治效果最好,能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可在生产上应用。
关键词:旱地;小麦;病害;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1012
针对秦巴山区小麦生产实际,在小麦病虫防治上,开展了不同实施适期和不同喷药次数的防效对比试验,以寻求最佳防治适期,改进和完善小麦“一喷三防”防控技术,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简便易行的防控增产技术体系,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9个处理,杀虫剂选用7.5%功夫·吡虫啉SC 50g/667m2,杀菌剂选用30%己唑醇SC 10g/667m2,叶面肥选用99.9%磷酸二氢钾50 mL/667m2。每个处理小区面积为133.34m2,农户自防及空白对照3333.35m2,施药器械为卫士牌手动喷雾器,喷孔直径为0.72mm。各处理具体设计见表1。
1.2 试验情况
试验地点设在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关山村16组向安德承包旱坡地,坡度25°,黄泥土,肥力中等。试验用小麦品种为绵阳31。2014年10月11日播种,播种方式为传统的“一把撒”,化肥用量为艳阳天三元复混肥45kg/666m2,磷酸二铵10kg/666m2,2015年3月5日进行化学除草。在小麦抽穗至灌浆中期实施“一喷三防”,防治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吸浆虫、穗蚜及预防减轻干热风危害。5月25日收获。
1.3 调查方法
1.3.1 调查方法
施药前调查病虫情基数,收获前调查防治效果,整个试验期间共计调查3次。调查时,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每点取20株,每株调查全部叶或病穗。以每一片叶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或出现穗腐症状的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比例;同时调查每株上的蚜虫等害虫数量。产量调查为在小麦收获时,每个处理区随机5点取样,每点面积不小于1m2,计算666.7m2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平均产量、增产率等。
1.3.2 病害分级标准
1.3.2.1 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病害分级:
0级:无病害;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1.3.2.2 赤霉病病害分级:
0级:无病;
1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
2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
3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
4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1.4 计算方法
1.4.1 病指计算病指=[∑(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值)]×100
防效(%)=[1-ck0×pt1/(ck1×pt0)]×100
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1.4.2 虫口减退率计算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数-施药后虫数)/施药前虫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退率-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结果
2015年4月28日调查时小麦条锈病平均病田率23%,病叶率为5.3%;白粉病平均病田率13%,病叶率为4.8%;赤霉病病穗率为1.87 %;百株蚜虫量112头、红蜘蛛单尺虫量7.18头。
2.2结果分析
2.2.1 病害防治分析
小麥条锈病防治要早,即抽穗10%~20%防1次,7d后再防1次效果最好,达到91.7%。抽穗60%以后防治效果开始下降为87.19%,扬花灌浆期防效下降到最低为73.16%。小麦白粉病防治在连续防治2次效果好于防治1次,效果最好的为抽穗10%~20%连续防治2次,防效75.2%,其次为抽穗60%连续防治2次,防效71.72%。赤霉病防治在小穗扬花灌浆中期以前,施药1次和2次防效都比较明显,均为90%以上,扬花灌浆后期防效较差。
2.2.2 虫害防治分析
当年小麦生产上虫害较往年偏轻,虫口基数较少,所有处理在第1次施药后蚜虫均得到有效控制,防效达到90%,相比较,对照虫害基数则不断上升,吡虫啉20g/666.7m2能对蚜虫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2.3 产量
实施小麦“一喷三防”,在单位面积穗数一定的情况下,能有效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根据产量组成表的统计可以看出,以处理3的产量最高,各处理在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上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提高,各处理穗粒数与千粒重之积排序依次为处理3>处理4>处理1>处理2>处理7>处理6>处理5>对照1>对照2(表2)。
由表2可看出,在小麦抽穗10%~20%时开展2次“一喷三防”效果最好,有利于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等各项指标,并有效控制后期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增幅达12.02%;其次为抽穗60%~70%时连续喷施2次,增幅为6.9%。
3.结论
在秦巴山区旱坡地,开展小麦“一喷三防”能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达到防病、防虫、增强抗逆、增加产量的目的,其最佳时期应在小麦抽穗10%~20%时实施,以实施2次施药防治效果最好,能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可在生产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