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超对接”革新了农产品流通方式,对我国农产品供應链进行了全新的改革。但是,“农超对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仍存在发展瓶颈。
关键词:农超对接;物联网;农产品质量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116
1 “农超对接”的实践价值
对接中超市实时监控市场需求的变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种植基地积极沟通,给对接产区的农产品品种及种植面积进行正确的指导,既避免了农户和生产基地由于供求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盲目生产,也能促进产与销有效衔接。“农超对接”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对接中的超市将对农产品品质、农药残留等安全指标有较高的标准,这将推动农作物种植到农产品流通的全程标准化和信息化的进城,也将实现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具体追责 [1]。
2 青岛市“农超对接”模式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的成果
2.1 开创了“农超对接”的具体模式
随着国家相关部门施行农超对接试点工作以来,“农超对接”为越来越多的超市所采纳。以青岛沃尔玛超市为例,通过扶植农业产业化带企业,逐步建立了“沃尔玛 合作社/农业产业化带头企业 农民的对接基地”的对接模式,此外还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控制。
2.2 初步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
在对接中,农产品实现了农田到超市的直接供应,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信息也均可实现实时监控。超市制定相关的农产品生产规范与标准,以此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生产环节的监控。而在流通环节,冷链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覆盖了农产品流通的全过程,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将得到有效的保障。
3 青岛市“农超对接”模式下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的问题
3.1 农超对接各主体之间长期稳定合作困难
农产品供应的地域性、分散性特征使农超对接各主体间难以实现长期合作。此外,农超对接对生产基地的生产规模、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有较高要求,而我国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符合农超对接规定的水平,这会为农产品的持久供应增加一定困难。
3.2 供应链不完善难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2.1 各个环节的信息传递不通畅和实效性差
分散的经营模式、短期的利益导向、信息的有限共享,导致在农产品供应商各节点的信息流通渠道受阻,生产农户与农产品收购商缺乏信息交流、农资运输企业与零售企业没有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导致信息不能及时地流通与反馈,影响了整个链条上的价值增值。
3.2.2 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流通不畅,没有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在青岛乃至全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水平有限,在各节点处产生不必要的信息冗余,缺乏有效信息的共享平台,单个市场主体不能敏锐地触觉国际国内的市场变化,这便加大了质量追溯体的构建难度。
4 物联网背景下的“农超对接”农产品质量控制模式研究
4.1 物联网在“农超对接”质量控制中的可行性
以青岛为例,物联网农业企业逐步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种植业与养殖业生产过程,并加大流通领域物联网的应用力度,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企业之间实现物联网的信息化,加快农产品的信息釆集、监测和网络建设等 。
4.2 基于物联网的“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
利用RFID技术和EPC标准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将农产品产地、运输、仓储、加工、装卸、配送和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及时传递给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RFID射频识别技术通过扫描各个物品,将每个物品的信息实行系统化的存贮,作为后续数据查询的依据,实现各个物品与信息流的无缝连接,形成一个动态的可视化网络。
4.3 物联网在“农超对接”质量控制的应用
4.3.1 物联网在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
物联网技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数据采集,并及时进行远程传送,有效解决了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源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
4.3.2 物联网在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
加工中心作为物流运输的前提,将初次加工过的农产品进行包装,利用系统记录下标签应包含的基本信息,完成运输后将这些信息传送给下游的加工企业,确保下游深加工企业能及时了解来料产品的质量、产地 。
5 结语
物联网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农户经营分散、规模化生产、质量追溯体系构架难度大的问题。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来仍是任重道远,是挑战,更是机遇。
参考文献
[1]马丽斌,赵蕾,李轶佳. 基于“消费与安全”视角的河北省农超对接创新研究[J]. 商业时代,2013(23):31-33.
关键词:农超对接;物联网;农产品质量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116
1 “农超对接”的实践价值
对接中超市实时监控市场需求的变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种植基地积极沟通,给对接产区的农产品品种及种植面积进行正确的指导,既避免了农户和生产基地由于供求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盲目生产,也能促进产与销有效衔接。“农超对接”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对接中的超市将对农产品品质、农药残留等安全指标有较高的标准,这将推动农作物种植到农产品流通的全程标准化和信息化的进城,也将实现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具体追责 [1]。
2 青岛市“农超对接”模式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的成果
2.1 开创了“农超对接”的具体模式
随着国家相关部门施行农超对接试点工作以来,“农超对接”为越来越多的超市所采纳。以青岛沃尔玛超市为例,通过扶植农业产业化带企业,逐步建立了“沃尔玛 合作社/农业产业化带头企业 农民的对接基地”的对接模式,此外还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控制。
2.2 初步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
在对接中,农产品实现了农田到超市的直接供应,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信息也均可实现实时监控。超市制定相关的农产品生产规范与标准,以此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生产环节的监控。而在流通环节,冷链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覆盖了农产品流通的全过程,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将得到有效的保障。
3 青岛市“农超对接”模式下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的问题
3.1 农超对接各主体之间长期稳定合作困难
农产品供应的地域性、分散性特征使农超对接各主体间难以实现长期合作。此外,农超对接对生产基地的生产规模、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有较高要求,而我国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符合农超对接规定的水平,这会为农产品的持久供应增加一定困难。
3.2 供应链不完善难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2.1 各个环节的信息传递不通畅和实效性差
分散的经营模式、短期的利益导向、信息的有限共享,导致在农产品供应商各节点的信息流通渠道受阻,生产农户与农产品收购商缺乏信息交流、农资运输企业与零售企业没有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导致信息不能及时地流通与反馈,影响了整个链条上的价值增值。
3.2.2 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流通不畅,没有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在青岛乃至全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水平有限,在各节点处产生不必要的信息冗余,缺乏有效信息的共享平台,单个市场主体不能敏锐地触觉国际国内的市场变化,这便加大了质量追溯体的构建难度。
4 物联网背景下的“农超对接”农产品质量控制模式研究
4.1 物联网在“农超对接”质量控制中的可行性
以青岛为例,物联网农业企业逐步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种植业与养殖业生产过程,并加大流通领域物联网的应用力度,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企业之间实现物联网的信息化,加快农产品的信息釆集、监测和网络建设等 。
4.2 基于物联网的“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
利用RFID技术和EPC标准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将农产品产地、运输、仓储、加工、装卸、配送和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及时传递给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RFID射频识别技术通过扫描各个物品,将每个物品的信息实行系统化的存贮,作为后续数据查询的依据,实现各个物品与信息流的无缝连接,形成一个动态的可视化网络。
4.3 物联网在“农超对接”质量控制的应用
4.3.1 物联网在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
物联网技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数据采集,并及时进行远程传送,有效解决了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源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
4.3.2 物联网在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
加工中心作为物流运输的前提,将初次加工过的农产品进行包装,利用系统记录下标签应包含的基本信息,完成运输后将这些信息传送给下游的加工企业,确保下游深加工企业能及时了解来料产品的质量、产地 。
5 结语
物联网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农户经营分散、规模化生产、质量追溯体系构架难度大的问题。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来仍是任重道远,是挑战,更是机遇。
参考文献
[1]马丽斌,赵蕾,李轶佳. 基于“消费与安全”视角的河北省农超对接创新研究[J]. 商业时代,2013(2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