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视角下青岛市农超对接升级策略研究

来源 :农业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aocang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超对接”革新了农产品流通方式,对我国农产品供應链进行了全新的改革。但是,“农超对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仍存在发展瓶颈。
  关键词:农超对接;物联网;农产品质量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116
  1 “农超对接”的实践价值
  对接中超市实时监控市场需求的变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种植基地积极沟通,给对接产区的农产品品种及种植面积进行正确的指导,既避免了农户和生产基地由于供求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盲目生产,也能促进产与销有效衔接。“农超对接”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对接中的超市将对农产品品质、农药残留等安全指标有较高的标准,这将推动农作物种植到农产品流通的全程标准化和信息化的进城,也将实现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具体追责 [1]。
  2 青岛市“农超对接”模式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的成果
  2.1 开创了“农超对接”的具体模式
  随着国家相关部门施行农超对接试点工作以来,“农超对接”为越来越多的超市所采纳。以青岛沃尔玛超市为例,通过扶植农业产业化带企业,逐步建立了“沃尔玛 合作社/农业产业化带头企业 农民的对接基地”的对接模式,此外还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控制。
  2.2 初步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
  在对接中,农产品实现了农田到超市的直接供应,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信息也均可实现实时监控。超市制定相关的农产品生产规范与标准,以此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生产环节的监控。而在流通环节,冷链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覆盖了农产品流通的全过程,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将得到有效的保障。
  3 青岛市“农超对接”模式下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的问题
  3.1 农超对接各主体之间长期稳定合作困难
  农产品供应的地域性、分散性特征使农超对接各主体间难以实现长期合作。此外,农超对接对生产基地的生产规模、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有较高要求,而我国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符合农超对接规定的水平,这会为农产品的持久供应增加一定困难。
  3.2 供应链不完善难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2.1 各个环节的信息传递不通畅和实效性差
  分散的经营模式、短期的利益导向、信息的有限共享,导致在农产品供应商各节点的信息流通渠道受阻,生产农户与农产品收购商缺乏信息交流、农资运输企业与零售企业没有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导致信息不能及时地流通与反馈,影响了整个链条上的价值增值。
  3.2.2 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流通不畅,没有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在青岛乃至全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水平有限,在各节点处产生不必要的信息冗余,缺乏有效信息的共享平台,单个市场主体不能敏锐地触觉国际国内的市场变化,这便加大了质量追溯体的构建难度。
  4 物联网背景下的“农超对接”农产品质量控制模式研究
  4.1 物联网在“农超对接”质量控制中的可行性
  以青岛为例,物联网农业企业逐步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种植业与养殖业生产过程,并加大流通领域物联网的应用力度,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企业之间实现物联网的信息化,加快农产品的信息釆集、监测和网络建设等 。
  4.2 基于物联网的“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
  利用RFID技术和EPC标准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将农产品产地、运输、仓储、加工、装卸、配送和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及时传递给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RFID射频识别技术通过扫描各个物品,将每个物品的信息实行系统化的存贮,作为后续数据查询的依据,实现各个物品与信息流的无缝连接,形成一个动态的可视化网络。
  4.3 物联网在“农超对接”质量控制的应用
  4.3.1 物联网在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
  物联网技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数据采集,并及时进行远程传送,有效解决了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源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
  4.3.2 物联网在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
  加工中心作为物流运输的前提,将初次加工过的农产品进行包装,利用系统记录下标签应包含的基本信息,完成运输后将这些信息传送给下游的加工企业,确保下游深加工企业能及时了解来料产品的质量、产地 。
  5 结语
  物联网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农户经营分散、规模化生产、质量追溯体系构架难度大的问题。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来仍是任重道远,是挑战,更是机遇。
  参考文献
  [1]马丽斌,赵蕾,李轶佳. 基于“消费与安全”视角的河北省农超对接创新研究[J]. 商业时代,2013(23):31-33.
其他文献
摘 要:辽宁省西部地区的喀左县十年九旱,发展节水农业成为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日光温室生产做为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产业项目,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为了充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广大农技人员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推广和应用了许多实用的水肥管理技术,现将这些技术总结如下:  关键词:辽西地区;日光温室  中图分类号:S6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
摘 要:切实开展绿色发展理念,提高乡村农产品绿色发展的能力,近几年,绿色农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6年底,我国绿色农产品占农产品的90%的比例,促进了整体经济水平,在消费水平、需求以及政府对绿色理念发展下的特色农产品的支持,预计到2020年,中国绿色理念下的特色农产品将会突破更大的生产空间。  关键词:绿色理念;特色农产品;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
摘 要:利用焉耆县1951~2012年近62a的气候资料以及1977~1979年两个气象哨和2010年以后建设的3个区域自动站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焉耆地区春季终霜的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焉耆0℃终霜的年际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最晚终霜日期为5月16日,分别出现在1973年和2010年,最早是3月28日,且都在近10内;县域内春季最低气温各乡镇差别较大,县城南部地区降温较县城明显,约偏低2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國的核心问题,如何促进和保证“三农”工作顺利开展和进行是关键所在。农业机械化作为新时期的先进生产力,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其中农机推广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切实做好农机推广工作关系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局。本文就如何做好农机推广工作展开了探讨,以期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
摘 要:本文结合河西地区气候特点和水资源现状,对该地区饲用型甜高粱全膜双垄沟灌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河西地区;饲用型甜高粱;全膜双垄;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816.5 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099  河西地区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全国缺水地区之一。水资源匮乏是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近年来,针对水资源短缺现状,该地区积极进行
摘 要:本文对黄颡鱼肠道病原拮抗性芽孢杆菌的合理应用及筛选的研究,从芽孢杆菌概况入手,分析黄颡鱼肠道中对病原拮抗性芽孢杆菌的筛选,然后阐述病原拮抗性芽孢杆菌在水产中应用,为水产品的生产安全与鱼类的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帮助,对益生菌在黄颡鱼配合饲料中合理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黄颡鱼;病原拮抗性芽孢杆菌;抗菌性;合理应用;筛选  中图分类号:S9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
摘 要:通过笔者多方调查和走访发现,和溪镇作为贵州省正安县内一个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的山地,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存在诸多漏洞,据笔者可知就有3点:和溪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稀缺、推广任务繁重以及推广程序混乱、和溪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呈老龄化、和溪镇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不当。对此笔者提出了3点针对性策略:建议以服务需求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变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培训。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问
摘 要:本文根据多年加工番茄南繁育种工作经验,从前期准备工作、播种育苗、整地起垄铺膜、栽苗定植、田间管理、杂交授粉、种子收获等方面对加工番茄南繁育种技术进行探讨,为加工番茄南繁工作者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加工番茄;海南南繁;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06  海南是我国的最佳南繁地点,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度偏高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教育部决定于2013年启动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在高校实验课堂教学中得到初步应用。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相关实验课堂的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利用虚拟仿真软件建模,构建虚拟仪器和场景,使用户在虚拟场景进行仿真实验学习和操作。基于虚拟现
摘 要: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对做好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我国农产品又好又快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对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1233153  1 我国农产品质量检测发展现状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对农产品安全的检测,随着社会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