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da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在原有专科院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向本科过渡和转型过程中很多方面存在问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受到的冲击尤为剧烈。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单一的师范培养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迫切要求运用新思维和新方法破解目前的难题。合理定位是当前新建地方高师院校谋求健康发展的重要策略。根据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及优势,以及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扩大学科交叉范围等方面探索新建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英语专业 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专科院校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扩大办学规模,在软、硬件设施达到一定的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达到一定的标准后,通过教育部审核和批准成立了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在专科院校基础上扩充、合并、升格而成的,它们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地方化进程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然而这类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其办学条件和学生就业情况更不能与国内其他名牌甚至是综合性本科院校相比较。在新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掀起一轮新的教育改革浪潮,其目标是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强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本位,奠定学生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对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尽管在实践中多种模式并存,在理论研究中众说纷纭,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坚持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以英语语言文学为本,通过讲授语言学和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阅读欣赏能力以不变应万变;二是主张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应该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必须探求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语言 专业知识或相关专业知识的模式。自1976年以来,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主要以培养语言技能为目标,课程设置完全以语言技能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教育顺应社会的需要,培养的主要目标也由培养单纯的以语言技能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为主,出现了“英语 语言文学知识”、“英语 国际贸易”、“英语 外交”、“英语 法律”、“英语 新闻”等培养模式。90年代,进入了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阶段,各种观点和意见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从1998年开始,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对原有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并在整体的基础上考虑本科四年的教学,将原来的两个大纲合并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于2000年5月出版,这就将基础阶段与高年级阶段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新大纲》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明确了人才培养规格:强调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相应提倡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提出英语专业必须开设的三类课程: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其中“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便是体现“复合”的主要措施。《大纲》的出台受到了广泛关注,得到了许多教师的支持,认为其中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更是“符合时代的要求、富有战略眼光的”,并在21世纪的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中掀起了一场改革浪潮,在教学中探索并践行英语 专业知识、英语 专业方向、英语 专业、专业 英语和双学位、“主辅修"制等人才培养模式,而目前比较通行的培养模式是外语 专业知识、外语 专业方向。可以说,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优化高校的学科分布、鼓励新兴学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有利于调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缓解毕业生心理上的就业压力。
  二、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问题。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学生素质无法与综合性大学、重点大学的学生素质相比,所以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上仍然以语言技能为主。在高年级阶段开设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时,由于课时的限制,使知识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等难以进行系统的讲解。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仍停留在理论阶段而举步不前,只能是流于形式,并未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同时,课程设置也受到师资水平的影响,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科建设起步都比较晚,师资难以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因此,在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上,虽然可以开出多门任选课,但没有足够的师资作保证。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方向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是英语听、说、读、写技能教学方面的行家,还要求他们每人都具备某类相关专业的知识,这对现有的师资是一个挑战。由此,“复合型人才”模式增加的外交、金融、贸易、法律、新闻、秘书等方面的内容,无论从师资力量的配备还是从实际效果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与外贸、旅游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许多地方性院校的本科教学评估结果表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离《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学科发展内涵和定位不清楚”、“培养的学生英语基本功不扎实”。
  2.课堂授课以语言能力为主,素质教育流于形式,人文教育被淡化。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针对学生素质较低的实际,一直将技能训练放在重要地位,使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偏小,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人文基础较差,对西方文化了解肤浅,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则更少。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提出,以及培养目标的转型,增加了有关外交、经贸和金融等方面的内容,这使在规定的有限英语课堂教学课时里,英语专业知识性课程相对减少了,导致人文教育进一步削弱,使大学英语教育的总目标更加模糊。从教学模式看,大部分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受语言环境、师资力量、实训基地等因素的限制,商务、贸易、金融等专业课程常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段落解释 翻译”或“翻译 词汇学习”这类课程实际已演绎成语言学习课程,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可以优化教学效果的方法,均未在课堂上得到普遍运用。学生仍以课堂学习为主,理论与实践常常脱节,致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低下。同时,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人文学科建设,以及涉及语言学、文学、文化方面的资料建设都比较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   3.学生知识面窄,思辨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授课上,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强调技能培养。而英语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由于时间过长,所以学生在入学后的两年中,不可能花足够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思辨训练和储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致使学生学习被动,思辨能力不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难以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总之,从现状来看,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知识视野与学术基础不宽;而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强的共性制约,又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创新意识不强。
  4.软硬件条件制约英语人才培养目标。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面对英语专业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尽管想了很多办法,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经费,在英语教育的投入总量上有所增加,但还远远跟不上英语招生人数的增长。加之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受到财政的支持尚少,经费不足日益成为制约英语人才培养效果的瓶颈。如果不加大经费投入,无疑会影响到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作为“软件”的师资力量看,在总体数量上,按照教育部规定的18:1的标准测算,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存在师资总量不足的问题,英语专业的师资亟待补充。在教师素质上,大部分英语专业教师原来是从事专科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英语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比较严重:讲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教师较为饱和,而既懂英语又懂某一相关专业的“复合型师资”十分匮乏。
  三、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l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一的文件中指出,“应该鼓励各校闯出各自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力求办出特色”。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与普通高校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所以,如何在避免普通高校在践行新《大纲》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实际,思考、探索富有特色的、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当务之急。
  1.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为目标。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的外语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的需要为目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和定位。尽管各个地方经济支柱产业有所不同,但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需求是一致的。所以,地方性院校就要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当地经济、教育、文化和涉外发展的多样化特征,加强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走“语言 技能 翻译 教育 商务”的人才培养之路,以口笔语(译)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商务英语作为抓手,使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在语言应用能力方面有一定突破。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及时输送一大批英语功底扎实,具有人文素养,同时掌握一定应用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兴义市把自身建设为西南地区“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战略目标,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外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就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合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教育、经济、外贸、外事、旅游等部门需要的,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英语人才”,从而把英语专业建设成为该地区英语教育、商务英语、对外翻译人才的培养及培训中心。
  2.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于强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本位。新《大纲》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才规格提出了5个方面的具体要求:①扎实的基本功;②宽广的知识面;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④较强的能力;⑤较高的素质。第④、⑤条是针对所有大学生的共同要求,第③条体现了“复合型”的特质,但是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其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与“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并不具有优势。由此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和宽广的专业知识面上,可以说这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立命之本,也是其区别于非英语专业的核心所在。同时,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育,对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尤其前身是师专的院校来说,是其传统优势。所以,根据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实际,在培养地方性英语专业学生的首要选择是强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科本位,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英语功底。具体强化“本色”的措施:①加强语言输出技能类课程的学时,将以“精读”课程为核心的输入型教学向以写作为核心的输出型教学转变;②从学习理解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的单向接受向分析比较中外文化的双向主流转变;③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通过隐性课程来强化英语技能,包括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等。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形成和发展以翻译、商务英语等为导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方向。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重点培养人文通用性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虽受自身办学条件限制,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道路上遭遇瓶颈。但这类院校有自己的优势,我们首要的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学生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学校定位、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型的培养模式更符合校学校发展实际,应该说这也是一种最优化的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它将基础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方向教育和跨学科教育有机地结合,使课程体系结构模式“层次结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跨学科课程、辅修课程)和“形式构成”(必修课程、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的组合更趋合理。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要加大语言与专业方向的复合(翻译专业方向、商务英语专业方向、英语教育专业方向、旅游英语专业方向),更好地体现学科交叉性、专业复合性以及语言的应用性,从而逐步形成和发展以专业方向为导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方向。实现“特色”的途径:①加强职业方向课程建设,多引进“双师型”教师,多采用案例教学方法;②开设辅修专业,包括经贸、旅游等,加强跨系办学;③加强职业技能实践模块教学,围绕教师资格证、外贸业务员证、涉外导游证、中级商务翻译证、商务英语证等进行大量有效的职业技能训练。   4.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化人文教育,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理念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英语教学顺应社会需要固然重要,但不能弱化传统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刘伟早在1995年就提出,“培养目标转型所带来的淡化人文教育的倾向是外语院校发展的致命伤。”刘天伦在肯定培养符合型外语人才是市场经济需要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忧虑:“实施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很可能会在总体上削弱常规英语专业的强烈人文倾向”。所谓人文性:就是说语言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框架,是一种文化代码。没有语言,也就没有人对于万事万物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视界;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所以,要加强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培养,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更要掌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英美文学课等专业知识课程,“能激发学生的人文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境界。“强人文”的具体方法:①加强内容依托教学,从以语言形式为主的必修课向以专业内容为主的选修课转变,在学生低年级就开设一定的知识性课程,如:文学简读、中国文化要略、中国文学史、《圣经》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入门、美国文化及自然地理、英语语言学等课程;②阅读是人文理念教育的重要内容,阅读课程保留一定量的课时介绍阅读技巧,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扩大阅读的数量,把阅读纳入教学管理。
  5.优化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轴心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模式的实施,关键依赖于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所以优化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轴心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关键所在。课程设置要突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实现由单科向多科转变,通过设置跨学科的方向课、选修课拓宽外语人才的学科专业知识。
  课程设置要体现塑造“英语文化人”的追求。在课程体系中要确立英美文学、语言学和英语国家研究的学科主导地位,在教学计划中设置文化素质教育必修、选修课程并提出各学年学分要求,使文化素质教育四年不断线,逐步建设用英语讲授的系列人文通史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可在大二增设相关专业入门性课程,让学生较早系统地接触英语言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学习语言学和文学来巩固和提高英语基本能力和水平。课程设置要符合英语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强化语言技能,突出语言运用能力,要对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学习课程进行调整充实突出重点,将学生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地道的写作能力、娴熟的翻译能力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培养;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要适应发展需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强方向课程的建设,在英语专业框架下将基础性和选择性相结合,提供多种选择,为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其个性化发展空间提供条件;要以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课程为重心;拓展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实践教学效果。除优化课程体系之外,还需建立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要使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落到实处,确保复合方向课程师资队伍的配备,对英语教师的课程培训必不可少,但仅仅依托外语系现有师资以及通过师资培训,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而且这也加大现有英语教师的教学、学习压力,而采用引进人才的办法又显得成本过高。因此,应着眼于校内现有资源,建立跨系聘请教师,甚至建立校内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共享、课程成绩或学分相互承认等机制,这既能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良的师资保证,也能有效地降低办学成本,这就有赖于教学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的改革。
  四、结语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实际,加强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改革。要适合学科发展的需要,要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要适应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思考、探索富有特色的、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我们的地方本科院校才能在人才培养的阵地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组长李进教授在宜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http://www.ycu.jx.cnjnews/xwhc/200712/20071211210435.shtml.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1号.
  [3]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0.
  [4]蒋洪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11).144 – 148.
  【基金项目】2013年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一般项目:《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3XYYR04。
  作者简介:薛印江,男,(1972-),贵州兴仁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语法教学与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写作。
其他文献
卷I(选择题,共85分)  注意事项:1.答卷Ⅰ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2.答卷Ⅰ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3.听力部分共包括两小节:第一节在卷Ⅰ,第二节在卷Ⅱ。完成第一节后,请根据录音指令,在卷Ⅱ完成第二节。  听力部分(第一节)  Ⅰ. 听句子,选出句子中所
Introduction  The debate on globalisation takes place in many different areas,such as sociology,cultural studies,economics,political science and education.The word of ‘globalisation’ points out change
学生步入小学阶段之后,开始对英语有了正式而系统的学习,而要想学好英语,让英语成绩有质的飞跃,则需要兴趣做引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对英语的感觉不再仅仅停留在枯燥无味的感觉上,是作为英语教师需要考虑和研究的工作内容。  一、游戏教学欢乐多  小学生的天性还停留在天真活泼、好玩好动的阶段,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让游戏与英语学习完美结合,让游戏成为英语学习的手段和方式,可以增加学生
【摘要】考试作为评价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英语试卷讲评课质量对于发挥英语考试的评价功能至关重要。教师要通过试卷的讲评,不仅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个清晰的认识,还要在讲评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能力的同时渗透情感态度。  【关键词】英语试卷讲评课 自助式 总结评价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如果说考试是对教育教学的“诊断”
【摘要】本文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和有关“合作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说明如何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关键词】合作学习 口头表达能力 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预习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预习的重要性,我是深有体会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因此,预习作为一项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
在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关于语音教学是否要学习音标的争议由来已久。英国语音教学权威吉姆森(A.G.Gimson)说过:达到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学习者必须掌握10%的词汇、50%的语法和100%的语音。  一、教材梳理明确音标教学的起点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以下简称“该教材”)中Sound time板块的编排体系:  4A 逐单元依次呈现g,h,l,f,k,x,
Ⅰ.Natural Attributes and Social Attributes of Human Being  Darwin’s Origin of Species,which was published in 1859,has brought about a great revolution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literature as well a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考察了新疆某高校四个年级132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母语文化认同现状。探讨了其教学启示及意义。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大学生母语文化认同整体高于英美文化认同;对政治、语言等核心价值的认同高于具体文化行为等边缘文化的认同。其次,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学生母语文化认同整体呈削减性变化,高年级学生母语文化认同低于低年级学生;大三学生与大一学生在母语文化认同总得分及个别具体认同项目
【摘要】英语写作是初中生所具备的英语综合能力的运用,在中考中占有较大分值,同时也容易丢分。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初中英语教学, 英语写作训练相对薄弱。学生的写作,句子单一或者是汉语式写作等。在初三一年的总复习中,如何运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高效的英语写作训练,使学生能有较大幅度的写作水平提高,是需要关注的课题,本文拟对此做一探讨。  【关键词】高效教学实践 话题写作 写作考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