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病例资料患儿男,1岁11个月,主因"发热8d"就诊,入院前8d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 7℃,无咳嗽、吐泻及抽搐,自服对乙酰氨基酚体温可降至正常。入院前6d出现球结膜
【机 构】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中日友好医院国际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病例资料患儿男,1岁11个月,主因"发热8d"就诊,入院前8d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 7℃,无咳嗽、吐泻及抽搐,自服对乙酰氨基酚体温可降至正常。入院前6d出现球结膜充血,唇充血,皮肤可见散在充血性斑丘疹,在外院予头孢噻肟钠静脉滴注6d,疗效差,考虑"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入院前2d在外院予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1g/(kg·d)×2d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7例Wiskott-Aldrich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0—2019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Wiskott-Aldrich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儿均为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儿童戈谢病(G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本中心收治的10例GD,进行allo-HSCT治疗,非血缘脐血和
1病例资料患儿,王某某,男,7岁,2016年3月15日以“发现皮肤散在出血点及瘀斑2月余”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及肝脾无肿大,心肺腹无异常。入院查血常规:WBC 13.07×10^9/L,N
目的探索本地区学龄前期儿童铁缺乏症(ID)和缺铁性贫血(IDA)患病率和发病相关风险因素。方法苏州工业园区内总计3503例年龄≥3周岁~<4周岁接受当年入托体检的适龄儿童,通过常
目的总结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应用铂类药物化疗后毒性反应和药物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探索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为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2月1日-2017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年发病率为4/10万左右,其中约85%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1]。我国CCLG-ALL 2008化
急性白血病多数可被归类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和T-AL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以及一些少见系列,少数情况下难以归为某一系列,表现为一群肿瘤细胞呈现≥2种免疫分型(
1病例资料患儿男,6岁9个月,因“面色苍白半年”入院。既往史:新生儿期生后1d诊断“病理性黄疸、新生儿贫血”:总胆红素最高达400.6μmol/L,间接胆红素388.2μmol/L,血红蛋白1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最常见的儿童肝脏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3岁以前。虽然化疗的进步和更新的外科技术提高了局灶性疾病患者的生存率,但25%的转移患者的总体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