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化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来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pel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化学义务教育教学标准明确指出: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为他们今后学习化学这门学科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他们学习其他知识和今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任何功课的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也就是说:学是教的依据,教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 学习 方法
  初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但自学能力较差,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化学来说,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又一新起点,趣味的化学实验、悠久的化学史,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化学事实所展现的新世界,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情况下,学生凭着一时的兴趣来接受化学这门学科。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课程难度的增大,有的学生越学越觉困难,到学完初中化学了,仍会有学生说出“我怎样才能学好化学?”、“我似乎没有摸到一点学化学的门路”等类似的话。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除了要“传道授业”、“供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法”、“授之以渔”,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受益终身。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指导学生科学地预习
  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但初中学生往往自学能力较差,认为自己看一遍书就是预习了,常常不能抓住重点,也不能发现问题。因此,上课时,仍然是“漫无目的”不能起到预习的作用。
  要使预习有效果,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上新课时,一般都花了5~10min来指导学生预习。在学习预习前,我都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和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去预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第五章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一节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预习题纲:1、什么叫单质?一种元素只有一种单质吗?举例说明。2、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何异同点?3、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元素——碳所组成的?4、为什么金刚石和石墨有那么大的差异性?5、无定形碳通常有什么物质?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列举它们的用途。在预习中,学生能自我解决一部分问题,即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肯定,对未能解决的问题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听老师讲来解决,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学习积极性很高,同时有让学生跳一跳才摘到“桃子”的味道,既有重点,又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联系,富于思考性。长期坚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同时读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探索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初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只是看热闹,觉得好玩而已,他们不会观察实验,不会利用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我注重教会学生掌握将实验作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如:在教氧气的性质一节时,我一边演示,一边教会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从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等到化学性质——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此时,着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如何从现象到结论;在进行氢气性质一节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如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等,然后每做一个实验就帮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在二氧化碳一节的教学时,便与学生一起做实验,做完后,再要求学生由现象得出结论。经这样的引导,学生可基本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三、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我常常教学生采用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较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学生获得准确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識的记忆和灵活运用。在比较中,要特别注意找出相似物的差异以及相异物的共性。例如:学生学完原子、分子的知识后,我与学生一起对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元素分别列表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比归纳能力。学完溶液的知识后,要求学生自己列表比较过滤和结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通过比较,学生对概念的深度、广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记忆能力得到培养。
  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有系统性,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例如在一至三章的学习中,我们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让他们学会这种方法,后面的每章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由学生们讨论、老师总结,指出优缺点。
  四、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解题能力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离不开解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解题方法。首先,审题是关键。审题时要注意把题干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题目的求解用简洁直观的化学语言转化成图式符号,排除与题目所求无关的干扰信息。其次,解题时还要反复理解推敲题意,学会从条件到问题和从问题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中的知识点、公式或规律等,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第三,验证解题结果,反思解题过程,向自己提出解题结果是否正确,能否验证,如何验证?同时还可以多角度地思考本题的不同解法,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增强其辩证性和创造性。
其他文献
朝阳,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五千年红山文化孕育了勤劳善良的朝阳人民,悠悠大凌河水哺育了这一方深沉而热烈的青山黑土.rn如果你
期刊
印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路上,它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取信的凭证;它还是书画家、鉴赏家情怀的寄托,更是篆刻家终生不泯的艺术追求。  而篆刻门课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篆刻的技能,还有篆刻艺术的发展史和艺术文化。那么怎么样才能使现代社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篆刻艺术它产生兴趣呢?我们不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索和探究。  一、从古文字入手  篆刻顾名思义是以篆字入印,那么我们可以从篆字上下手,让学生对篆字产生兴趣。篆
期刊
本文主要对桥梁上部结构支架现浇施工的概况以及施工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为实际施工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摘 要 通过历年司法考试“中法史”真题可以发现,司法考试强调对历代法制及指导思想的总体认识、对专题性法制史、对贯概古今能力的考查。在《中国法制史》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学生掌握知识的碎片化,缺乏现实关注。这不但不能使学生满足司法考试的需要,更不能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历史视角和借鉴。中国法制史教学应该侧重法制思想和法律制度演变过程的系统考察,应该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古为今用的意识和能力。 
期刊
摘 要: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增强的。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演变,人们对于借鉴和学习国外知识和技能的思想也在逐步加深,同时,为了促进各方事业的发展,由此产生了相应的留学政策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管理者的关注。我国的留学历史走过的一个半世纪中,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留学政策来管理我国的留学人才,促进留学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历史 出国留学 政策  我国历史上出国留学时期分为晚期时期、五
逆作法施工在现在建筑施工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这项技术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能够在降低成本、加快施工进度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充分意识到这项技术的重要作用
战国时期的黔娄,是齐国著名的贤士.鲁恭公曾聘其为相,齐威王请其为卿,皆被拒绝.尽管他家徒四壁,但励志苦节,安贫乐道.黔娄死时,孔子的高足曾参前往吊祭,见黔娄之尸“覆以布被
期刊
避开误区rn关于金钱教育,家长要避开以下几个误区.rn误区一:给钱会带坏孩子rn有些家长认为给钱会带坏孩子,因此既不让孩子接触钱,也不开口谈钱.事实上,钱本身是中性的,真正带
期刊
本文对大跨径连续桥梁的概念、重点、难点以及具体应用等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促进交通事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