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23G和20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和眼内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7年1月至2012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39例(39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孑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和硅油充填术,其中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20例(20只眼)为23G组;20G玻璃体切割术19例(19只眼)为20G组.所有患者术前行A与B超、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OCT)等检查.术后观察眼压、最佳矫正视力、黄斑裂孔的闭合情况及视网膜复位情况.将最佳矫正视力转化为最小视角对数(logMAR)视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G组患者术前平均logMAR视力为(2.19±0.14),术后平均logMAR视力为(1.33±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728,P=0.000<0.05);20G组患者术前平均视力为logMAR (2.05±0.35),术后平均视力为logMAR (1.74±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7,P=0.004<0.05).两组间手术后logMAR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8.5,P=0.021 <0.05).23G组术后1d眼压下降7只眼(35%),平均为(9.62±4.03) mmHg,与术前1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7,P=0.013<0.05); 20G组术后1d眼压下降2只眼(10.52%),平均为(11.79±6.9) mmHg,与术前1d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 =-0.432,P=0.671 >0.05).两组术后1 d眼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8,P=0.041<0.05).末次随访OCT,23G组显示7只眼(35%)黄斑裂孑闭合,20G组显示5只眼(26.3%)黄斑裂孑闭合.末次术后OCT示23G组视网膜复位率100%和20G组94.7% (18/19).结论 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和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孑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复位率高,术后视力提高明显,并发症少,两组黄斑裂孔闭合率都低。
23G和20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疗效比较
【摘 要】
:
目的 比较23G和20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和眼内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7年1月至2012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39例(39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孑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和硅油充填术,其中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20例(20只眼)为23G组;20G玻璃体切割术19例(19只眼)为20G组.所有患者术前
【机 构】
:
325027浙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325027浙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太原爱尔眼科医院,325027浙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325027浙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出 处】
: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发表日期】
:
2014年32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虹膜定位成功与否,对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的临床效果是否具有影响.方法 行CustomVueTM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单眼虹膜定位成功的近视患者31例62只眼.分别在术前和术后进行视力、屈光度和波前像差等检查,并进行双眼比较.结果 虹膜定位成功眼与未成功眼的术前检查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术后视力分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虹膜定位成功眼的术后屈光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是一种涉及到多个步骤的复杂病理过程,是导致中心视力丧失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近来的研究显示,将针对CNV不同发病机制的方法联合应用可获得较好地治疗效果.联合治疗的形式主要有光动力疗法(PDT)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PDT联合曲安奈德(TA)、抗VEGF联合TA、PDT联合抗VEGF和抗炎治疗的三联及多联疗法等.研究的趋势是探讨联合治疗的利弊,弥补单独使用
患者男,26岁."左眼视力下降1月"于2008年9月到我院眼科就诊.检查:Vod 1.5,Vos 0.2,眼前段正常,左眼黄斑部偏鼻上方可见白色病灶,边界不清,约1PD大小。
期刊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慢性疾病的患者增多,免疫力水平低下的人群比例升高,造成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常见的人体致病菌有白色念珠菌.烟曲霉菌.新生隐球菌.茄病镰刀菌等.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尤其是模式识别受体(PRRs)发现以来,人们对微生物的识别、感染、免疫等过程的认识更加深入.真菌表面存在大量可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人类参与识别真菌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主要是C
目的 高效液相法检测硝酸益康唑纳米粒滴眼液应用兔眼后房水和角膜中的药物浓度变化并分析其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实验研究.选取健康无眼疾白色日本长耳兔,将有眼作为试验眼,左眼作为对照眼,用Vivaflow 50超滤器浓缩的0.3%硝酸益康唑纳米粒滴眼液作为试验药物,0.3%硝酸益康唑混悬液作为对照药物.单剂量和突击剂量点眼后,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样品组织中益康唑的浓度,比较不同
目的 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探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特征.方法 取25例(25只眼)中渗患者进行FFA及OCT检查,并对两种不同的图像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FFA和OCT在对CEC的诊断上各具优势,FFA有助于发现早期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可定位渗漏点部位,反映疾病的范围和程度,OCT检查可以明确CEC患者病变中C
目的 探讨聚维酮碘局部应用治疗睑缘炎的l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3-10月对52例(102只眼)睑缘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3例(54只眼).将眼睑翻转.充分暴露睑缘.用5%聚维酮碘棉棒涂擦睑缘,每日一次,连续7d;对照组29例(48只眼),局部应用氧氟沙星液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点眼,连续7d.根据患者治疗后的症状体征改善程度分为有效、显效、无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组:总体有效率88.
目的 对比研究衍射型多焦点和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眼的对比敏感度和高阶像差.方法 所有患者按照植入的人工晶状体类型分成多焦组和单焦组.多焦组植入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ReSTOR(Alton),72例(109只眼);单焦组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SA60AT(Alcon),88例(130只眼).术后随访6~24月,观察远近视力,脱镜率,对比敏感度,高阶像差.结果 单焦组在明光、暗
目的 研究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在调节状态下不同时间段泪膜变化情况.方法 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屈光不正患者共计155例,其中近视眼组110例,远视眼组23例,无屈光不正对照组22例;男性73例,女性82例,年龄14~18岁.在裸视状态下给予近视标为4号宋体简体中文字进行阅读,阅读距离33 cm,分别在0 min、15 min、30 min和45 min检测各组受试者Schirmer试验、泪膜
目的 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术后的解剖结构差异,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临床病例分析研究.对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在铜仁市第一医院眼科使用A超测量30例(30只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ACG)术前术后的解剖结构(包括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同时计算相对晶状体位置及晶状体厚度/眼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