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特色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xingjie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西南地区有多个少数民族共存,不同民族的传统民居都有不同特色,因各民族拥有的文化历史和地貌特征较为独特,形成了民族民居特色的差异化。民居特色也可反映当地人的性格、文化色彩。但是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特色慢慢被规范化。当下,有必要重视对民族传统民居特色的保护,通过对传统民居的风情特色、建材特色、文化特色、居民性格特色、色彩特色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特色。
  关键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民居特色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特色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情、建材、文化等方面。从传统民居中可以看出当地人淳朴炽热的性格,且不同民族地区的民居特色都能反映出本民族文化、风情、色彩。对于少数民族而言,传统民居是他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传统民居的存在能够充分体现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内涵。
  一、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特色的形成
  从地域分布来看,西南地区主要包括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南部、两广丘陵西部等地形单元,少数民族所在区域主要为四川、云南、重庆、贵州、西藏等,包含藏族、彝族、苗族、傣族、壮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整体而言,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较为复杂,地貌呈现多样化,既有盆地、河谷,又有平原、高原等地形地貌[1]。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宗教、风土人情等都各不相同,这也使其传统民居呈现多元化特征。正是因为不同民族在文化、衣着、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才形成了多样化的传统民居。不同民族的民居特色是完全不同的。考古资料记载,在旧石器时代,西南部分地区的建筑就已经形成半地穴式民居结构。在殷商时期,部分地区则出现了干栏式民居结构。进入战国时期,部分地区出现井干式民居结构,主要出现在彝族、怒族等少数民族中。进入汉朝,少数民族则在已有民居结构的前提下,又建造出了以木头为原材料的民居结构。羌族最初的民居结构是窑洞,后来逐渐形成碉楼民居特色。无论是竹楼、碉楼,还是木板房,都体现了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艺术特色多元化。从资料记载中可以发现,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已经拥有多年发展历史,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当地人也对传统民居加以改造和扩展。少数民族居民将自身民族的文化色彩融入民居建设中,形成与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民居特色。因此,传统民居特色的形成与少数民族居民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密切关系。
  二、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主要特色
  (一)风情特色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散发着浓烈的风情特色,主要体现在民居装饰、选址、环境氛围等方面,给人一种非常丰富的民族氛围感。在对传统民居进行装饰时,居民会使用一些比较精致且富含民族特色的装饰品,为民居带来更多民族色彩。比如,传统民居门户上会镶嵌铜门扣,或者添加手工制作灯饰。在修建传统民居时,居民一般会将民居地址选在山、河旁边,遵循的是临水建楼、靠山建屋原则。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和自然环境之间讲究和谐共处,在建设传统民居的过程中,不能对环境造成破坏,而是要全面贯彻环境生态保护理念,追求人与自然、传统民居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一般都建设在河流、丘陵和向阳背阴的地方,传统民居的建址会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可以对当地居民的环境审美意识予以体现[2]。从不同民族的传统民居外观来看,其几乎都可以与周围环境结为一体,所以也可以将传统民居视为自然环境的构成之一,构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另外,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民族風情特色还体现在环境氛围上。在设计和建设传统民居时,工匠与当地居民会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设计工艺,既保存原材料的肌理,又充分体现当地民居特色。
  (二)建材特色
  在修建传统民居时,一般使用自然素材,如土、石、木等。例如,在搭建民居门楼顶时,少数民族居民会采用青灰色同板瓦,在砖砌房檐中会融入一些大理石作为装饰,也会将大理石广泛应用于地板铺设之中。在对古镇地面进行铺设时,大多会采用五花石,这种石头非常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居民的喜爱。从传统民居的分布情况来看,大部分民居都建设在城市之外,远离城市喧嚣,所在区域附近一般都有河流、山岭、丛林等,地势较为复杂。也正是因为环境的特殊性,传统民居建材往往来自于大自然,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这为传统民居带来天然特质。例如,在土壤较为肥沃,干湿季节较为分明,有着许多热带植物的地方,居民会采用灌木或者竹篱将部分区域围起来形成院子,在房屋的具体建设上,则以竹子为主要材料建成竹楼。远远看去,绿色竹篱、灌木围着一座黄褐色竹楼,而周围则是丛林、小溪,别有一番趣味[3]。又如,布依族主要位于贵州地区,我国贵州地区山岭居多,因此拥有非常丰富的石头资源。在建设民居时,居民将石头作为原材料搭建石头房,仅从外观来看,石头房无论屋顶还是墙面全是由石头制作而成。居民还会以石头来铺设路面,和周围环境巧妙地融合,充分体现布依族民居特征。苗族建筑也是就地选材的典型代表之一。苗族建筑中石材的运用十分普遍,村落道路是石板台阶,房屋是石头筑的地基,石片是屋顶上的瓦。这些厚薄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头,让苗寨的风景独一无二。除了石材外,木材的运用也十分普遍,房屋前装设木板,民居建筑也为全装木板,特色鲜明。
  (三)文化特色
  在建设传统民居时,少数民族渗透了文化特色,其文化主要呈现多元化特征。其中,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特色的融合主要呈现在天人合一、儒家思想方面。比如,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在设计传统民居时,比较讲究周围封闭、中间开阔,其思想是通达天地,而这主要是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追求体现。并且,该地区也将儒家思想密切与传统民居装饰相结合,对于门第高低非常看重,当地人认为这是礼制观念的重要体现。白族文化与藏族文化的渗透一般体现在传统民居形制方面。比如,在纳西族地区,传统民居形制主要为四合五天井等,这主要与白族文化密切相关。而纳西族中的蛮楼民居结构,则无时无刻体现藏族文化。另外,在传统民居中还渗透了东巴文化,东巴教产生的影响较大。东巴文化属于宗教文化类型,其提倡的是人和人以及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4]。当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在将该文化思想融入传统民居建设中后,主要表现在对大自然环境生态的保护与共存,讲究因地制宜。不同文化的存在铸就了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文化特色。苗族建筑也是苗族人民情感思想的物态化表现形式之一,苗族建筑凝聚了苗族居民长期生活所累积的社会美学与文化情感。如苗族建筑中堂屋祭祖牛角的摆放、走廊扶手的排列等,都充分展现了苗族的民族特色。   (四)居民性格特色
  在我国西南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非常多,但少数民族的居民性格有着共同点,即热情、豁达、开朗。即使不同民族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但当面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时,都会以自身方式表达好客之情。比如,藏族居民会为客人端上酥油茶,苗族会邀请客人进入苗寨饮酒。在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当下,由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一些,当地居民的生活更加简单,也保存了他们淳朴的性格。传统民居的特色和当地居民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性格作为心理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决定意识形态。因此在设计传统民居时,少数民族居民都会将自身性格与之相结合。比如,在对传统民居进行装饰时,居民会在墙上挂上酒壶,在桌上摆放牛角杯等,展现他们豪放、豁达的性格。
  (五)色彩特色
  各少数民族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语言、服饰等各不相同,在传统民居建筑色彩的应用上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正因如此,传统民居色彩特色更加鲜明,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喜爱的民居色彩,会在民居中反复使用,从而逐渐生成固定的传统民居色彩特色。比如,藏族更喜欢使用绿、白、红等颜色,将这些颜色作为传统民居的主要颜色。彝族则更喜欢使用黄、红、黑为主要色彩[5]。当少数民族在对传统民居色彩进行设计时,同样比较讲究原生状态,会在观察周围环境的基础上展开设计,目的是确保民居色彩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实现民居与环境的一致性。通常情况下,民族传统民居色彩特色比较稳定,这也主要和当地经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因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比较滞后,居民一般以聚居为主要生活方式,民族内的人员流动性较小。再加上历史文化比较固定、特殊,各民族之间缺乏密切交流,这就使各民族的传统民居色彩特色较为固定。且大部分居民对于民居色彩都存在稳定心态,比较重视色彩爱好的由来,不会轻易改变喜好,所以在对传统民居进行色彩应用时,更倾向于使用较为鲜明的色彩。在文明逐渐遗失的当下,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色彩赋予了民族质朴、爽朗的特征,有着非常强的表现力。
  三、结语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特色主要是在居民环境适应性、民族文化传承下逐渐形成的。传统民居特色主要体现在风情特色、建材特色、文化特色、居民性格特色、色彩特色等方面,是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
  参考文献:
  [1]袁铿,许雪,王开莉.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经济适用型民居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2020(1):32-35,38.
  [2]王开莉,袁铿,卢湘蓉.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民居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以四川省马边彝族贫困山区彝家新寨为例[J].四川建筑,2020(1):51-53,56.
  [3]杨开院,周鸿腾.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因地制宜设计元素之比较:以西双版纳傣族竹楼与兰屿雅美族地下屋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9(10):4-10.
  [4]余锐,马腾飞.村镇空心化背景下鄂西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发展设计研究:以小茅坡营为例[J].装饰,2020(3):124-125.
  [5]孟凡放,王秀麗,闫绚绚.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浅析:以仡佬族民居为例[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9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北京:《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9:48-50.
  作者单位:
  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视错觉在设计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江南私家园林的设计与视错觉的联系密切。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根据空间设计的框架,用尺度错觉、色彩距离错觉、知觉选择性错觉、无意视盲错觉、疲劳错觉等视错觉原理来解读江南私家园林在空间对比、空间渗透、空间引导、空间过渡方面的现象。  关键词:视错觉;江南私家园林;空间构成  一、视错觉的本质  (一)视错觉的定义  视错觉最早出现于1826年心理学家约翰内斯
摘 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这一背景下,城市建筑规划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通过对城市建筑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应用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提出了城市建筑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践思路,探讨了如何在园林景观设计环节对细节进行把握,为城市建筑规划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城市;建筑规划;园林景观设计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
摘 要:以杭州西湖环湖景区为例,梳理了环湖景区滨水绿道发展的格局定位和区位建设条件,分析了沿线公共交通站点的连接状况以及步行友好范围内商圈互通的可达性,重点对绿道沿线微空间的使用现状来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结合步行友好理论提出了西湖景区滨水绿道未来的发展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步行友好;滨水绿道;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心理  一、“步行友好环境”的概念和滨水绿道的发展  “步行友好环境”(Walking
摘 要:云南藏族民居建筑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表现出浓郁而强烈的高原气息和民族特色。以云南藏族民居建筑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平顶屋民居的院落平面构成、建筑空间构成,探究云南藏族民居建筑空间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云南藏族民居;平顶屋;建筑空间;艺术特征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云南省藏族群众聚居的主要区域,它地处滇、川、藏三省交汇处,藏族群众世代居住于此,文化悠久,处处流淌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住宿。民宿一直伴随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而传统民宿功能过于单一,已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对绿色设计理念在民宿中的运用进行探讨,旨在使民宿设计具备多样化功能,将绿色设计理念融入民宿设计中,促进民宿建筑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设计理念;生态;居住环境  一、绿色设计理念下的建筑价值  (一)绿色设计理念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广受关注的绿色设计理念就
摘 要: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参与、健康时尚的消费方式。基于此,在深入研究河南体育旅游发展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法与调查法,探析目前河南体育旅游发展的困境和趋势,并对河南省体育旅游的发展进行对策研究,以期为河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旅游;旅游资源;河南省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产业链视角下河南体育资源旅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公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它一方面可以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场地,另一方面能够改善人居环境,净化清新空气。景观小品作为公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有利于吸引人群,传播地域文化,提高公园品位,丰富艺术设计手法。在进行公园建设的过程中,景观小品类型不断地更新并飞速增长着,不仅丰富了公园景观的内容与形式,也极大促进了景观行业的发展。针对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小品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要想让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相适应,就需要针对社会发展状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与改善,让城市建设符合人们的发展需求。新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十分重要,为此,在新的发展背景下,相关部门对人们的社会需求和相关的环境变化要予以高度重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从而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基于此,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
近年来济南南部山区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发展迅猛,但绝大多数是从农家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游客需求的不断提升,解决产品品质整体提升问题迫在眉睫.乡村旅游景观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其规划设计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对济南南部山区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探索,对推动其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摘 要:为在圣彼得堡地铁的地下大厅设计中确定地铁站公共艺术的主要形式,分析了初代到现代的主要设计方案,研究了圣彼得堡地铁艺术风格的变化和主要趋势,以及对现代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公共艺术;地铁视觉导向设计;壁画;马赛克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跨涅瓦河口三角洲,由100多个岛屿组成[1],人口538万(2021年),曾是沙俄时期的首都。它既是十月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