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特色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stdq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在圣彼得堡地铁的地下大厅设计中确定地铁站公共艺术的主要形式,分析了初代到现代的主要设计方案,研究了圣彼得堡地铁艺术风格的变化和主要趋势,以及对现代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公共艺术;地铁视觉导向设计;壁画;马赛克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跨涅瓦河口三角洲,由100多个岛屿组成[1],人口538万(2021年),曾是沙俄时期的首都。它既是十月革命的发源地,又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冬宫的所在地,也是俄罗斯最国际化、族群最多元的大都市之一[2]。丰富悠久的历史以及俄罗斯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使得圣彼得堡这一城市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而圣彼得堡地铁的艺术,更是一种引人注目的艺术现象,已成为严肃科学研究的主题。
  俄罗斯的地铁因车站装修华丽而闻名于全球轨道交通行业[3]。与其他国家的地铁相比,俄罗斯地铁对装饰的重视程度很高,因此有必要澄清以下问题:为什么有些车站内部豪华又宏伟,而某些车站却十分简单,这样的特征在当代地铁站的装修中是否出现。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圣彼得堡地铁站艺术风格的发展。该目标确定了以下任务:第一,确定圣彼得堡地铁地下大厅设计中的主要艺术类型;第二,分析圣彼得堡地铁车站艺术方案的特殊性;第三,深入地揭示圣彼得堡地铁公共艺术发展的特点。
  为了进行本研究,笔者参考了有关该主题的各种文献和互联网资源,包括有关圣彼得堡地铁本身的设计文献、壁画的创作历史、圣彼得堡地铁雕塑以及有关地铁风格的文献。由此了解到,俄罗斯研究者在“圣彼得堡地铁伏龙芝-普利莫线车站的建筑艺术综合解决方案”中得出的结论是,现代地铁车站的建筑向两个方向发展,可以被诸如“传统主义”和“现代主义”之类的宽泛概念所指定。一些西欧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装饰苏联地铁的所有艺术手段都是意识形态上的。在这方面,中国研究者曹觉心得出的结论是,圣彼得堡地铁第一车站的设计和建设的曲折命运反映了苏联时代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紧密联系[4]。另一位研究者董玉香提出了俄罗斯城市具有俄罗斯建筑独特文化内涵的想法。地铁站创造的文化和艺术氛围渗透到整个城市的文化环境中[5]。
  在圣彼得堡的城市建设中,巧妙地运用地铁进行艺术宣传,是一种非常好的传播手段[6]。第一阶段的地铁建设经历了几次设计比赛,后来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地铁设计不仅具有宣传功能,还具有教育功能,每个地铁站都和某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有关,并且决策者迅速决定使用古典主义作为地铁站发展的基础。
  例如,圣彼得堡最早的一批站点之一——起义广场地铁站(图1),为了建造车站,专门为它举办了竞赛,向建筑师提出了以下要求:设计主题为城市中的历史和革命事件;地铁站的风格要强调出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是十月革命的摇篮;此外,车站离火车站非常近,到来客人会最先见到它,因此,它还应该是一个精美的宣传场所。
  最终建成的地铁站符合了上述要求。起义广场地铁站的主题是城市中发生过的革命和著名历史事件。地下站台部分采用了深红色的大理石,显得非常庄重,起到了烘托车站革命主题的作用;在拱的侧面添加上革命英雄的雕塑,关于列宁事迹的青铜浅浮雕被做成精美的艺术品装饰在墙面上,强调出圣彼得堡作为十月革命的摇篮的重要性;天花板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搭配了金属花环装饰的灯光,其有秩序的排列给人以庄重、秩序的美感;而通风口被艺术家制作的雕塑和艺术设计所装饰,尤其是月桂树和橡木花环。这一地铁站成为城市中一个精美的游览场所。因为该地铁站位于火车站附近,是到来的客人第一个要看到的地方,因此地面部分的建筑同样重要,它由伊戈尔-福明设计,采用了晚期古典主义形式,希腊式样的柱子环绕建筑一圈,大厅的顶部是一个尖顶,像一根针插入云霄,最开始上面还有一艘轮船的造型,后来考虑安全被拆除了。因此,该地铁站的内外都符合了使它作为精美的宣传场所的设计要求。
  这一时期的地铁站建设,艺术作品起到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作品题材和风格也受苏联的意识形态影响。通常在大厅墙壁,设置马赛克壁画艺术作品和雕塑,题材是革命和伟人,在柱子上设置金属浅浮雕,题材也是展示苏联领导下国家的强大,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有强烈的宣传和教育功能;装饰比较奢华;每个地铁站都反映某些历史事件,具有一定历史个性,并且使用古典主义建筑的元素。这些作为圣彼得堡地铁站设计的外观特征,也成为圣彼得堡地铁站公共艺术继续发展的基础。
  自赫鲁晓夫时期以来,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地铁的艺术受到了限制,地铁站和地上大厅的内部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功能至上的设计理念影响了地下大厅的设计——雕塑被拆除,马赛克几乎没有被使用,但是每个车站的设计风格仍然是独特的。
  列宁广场地铁站,开通于1958年,车站设计的主题,表现了列宁1917年返回俄罗斯的历史事件。车站采用白色和红色的对比,饰面选用红色花岗岩,整体设计非常简单。
  这种注重功能的风格,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之前。这一时期的圣彼得堡的地铁艺术一直都是低调和克制的。
  在苏联解体之后,随着意识形态的解体,建设风格也发生了改变,但地铁站外观设计中的艺术解决方案仍然不断发展。苏联年代的革命和历史主题被彻底放弃,宣传功能弱化,而教育功能被继承下来。
  例如地铁站克里斯特洛夫斯基岛站(图2),其开通于1999年,它的地上大厅和地下车站风格主题非常统一。地铁站建设中用了圣彼得堡經典的轻质石灰石,圆柱配合拱形的外墙做装饰;地上大厅的玻璃幕墙呈一定角度与拱形墙交错;地下站台的尽头,是一个小拱门的装饰,其中贴上了镜子,在视觉上拉长了站台;地板采用了抛光的花岗岩,上面带有深红色的正方形纹样;整体呈现复古的希腊克里特时期风格。
  在千禧年之后,可以追溯到苏联时期的现代地铁站外观设计中,艺术方案仍在继续发展。
  地铁海军总部站开通于2011年,是到目前为止,圣彼得堡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地铁——86米深。该地铁站地上大厅部分最耀眼的艺术作品,是马赛克的海军壁画:战舰停泊在海军部前,彼得大帝位于画面中心的小船上,金色的背景使得整幅作品更加夺目。地下站台层用经典的古典主义元素来装饰,大厅两边有两幅壁画,一幅是以彼得大帝为中心的海军基地的画面,另一幅是以涅瓦河畔为背景的马赛克壁画;通道上方还有带彩色玻璃装饰的钟表。虽然是艺术主题是战舰和海军,但却不会让人觉得压抑。壁画使得地铁车站内的气氛非常轻松,令乘客感到愉悦。
  与苏联时代的地铁艺术相比,现代地铁的艺术风格发生了变化。意识形态消失了,但教育功能仍然保留,并保留了使用马赛克艺术和经典装饰元素的传统。地下大厅的装饰地块和主题与地上建筑的对应关系引起了很多关注。同时,车站主题中强调了更多的地域文化,强调了各个车站所在地的差异性和个性。
  总结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圣彼得堡地铁的大厅设计融合了马赛克、壁画、雕塑等装饰艺术的经典元素。现有车站的设计旨在营造出一种散发出“喜悦和幸福感”的宽敞典雅空间的感觉。装饰元素赋予地铁站设计以意识形态的附加含义。圣彼得堡地铁的现代公共艺术摒弃了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延续了启蒙的传统,车站艺术的个性得以保留;马赛克、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在地铁建设中复兴,被延续并运用到新一代的地铁车站艺术中;地铁站的艺术风格和地上建筑的装饰风格结合,强调地铁站的地域特色。如今,地铁已成为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最重要元素之一。人们对艺术和美丽的渴望是永恒的,因此,在地铁站的设计中,对艺术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儒雷.俄罗斯英雄城市:圣彼得堡[J].旅游纵览,2017(17):76-81.
  [2]瓦西里.一个圣彼得堡人眼中的“安全感”[N].中国经营报,2017-04-10(E02).
  [3]王英龙,封玉德,邹永志,等.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地铁考察与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2019(2):102-104.
  [4]曹觉心.彼得堡地铁:秀外慧中的地下宫殿[J].俄语学习,2016(6):24-29.
  [5]董玉香.俄罗斯地铁站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J].建筑学报,2004(11):79-81.
  [6]韩嘉丽.从地铁文化中引发的艺术管理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0(16):56-57.
  作者单位: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调到省委机关干秘书工作,从处长、主任到副秘书长,我始终是搞文字的,工作量最大的部分是起草领导报告、讲话,从第一句“同志们”开始,到划上最后一个句号为止,心不离稿,手不离笔,都离不开为中心工作服务,为省委决策服务。  那些年,没少熬夜,没少加班,就像奋战在农田基本建设工地上,“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再动手”,每年我们出手的“成品”大体多在50万字左右。可以说,酸甜苦辣百味俱尝。如今隐退已多年,回想
期刊
摘 要:视错觉在设计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江南私家园林的设计与视错觉的联系密切。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根据空间设计的框架,用尺度错觉、色彩距离错觉、知觉选择性错觉、无意视盲错觉、疲劳错觉等视错觉原理来解读江南私家园林在空间对比、空间渗透、空间引导、空间过渡方面的现象。  关键词:视错觉;江南私家园林;空间构成  一、视错觉的本质  (一)视错觉的定义  视错觉最早出现于1826年心理学家约翰内斯
摘 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这一背景下,城市建筑规划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通过对城市建筑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应用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提出了城市建筑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践思路,探讨了如何在园林景观设计环节对细节进行把握,为城市建筑规划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城市;建筑规划;园林景观设计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
摘 要:以杭州西湖环湖景区为例,梳理了环湖景区滨水绿道发展的格局定位和区位建设条件,分析了沿线公共交通站点的连接状况以及步行友好范围内商圈互通的可达性,重点对绿道沿线微空间的使用现状来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结合步行友好理论提出了西湖景区滨水绿道未来的发展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步行友好;滨水绿道;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心理  一、“步行友好环境”的概念和滨水绿道的发展  “步行友好环境”(Walking
摘 要:云南藏族民居建筑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表现出浓郁而强烈的高原气息和民族特色。以云南藏族民居建筑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平顶屋民居的院落平面构成、建筑空间构成,探究云南藏族民居建筑空间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云南藏族民居;平顶屋;建筑空间;艺术特征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云南省藏族群众聚居的主要区域,它地处滇、川、藏三省交汇处,藏族群众世代居住于此,文化悠久,处处流淌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住宿。民宿一直伴随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而传统民宿功能过于单一,已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对绿色设计理念在民宿中的运用进行探讨,旨在使民宿设计具备多样化功能,将绿色设计理念融入民宿设计中,促进民宿建筑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设计理念;生态;居住环境  一、绿色设计理念下的建筑价值  (一)绿色设计理念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广受关注的绿色设计理念就
摘 要: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参与、健康时尚的消费方式。基于此,在深入研究河南体育旅游发展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法与调查法,探析目前河南体育旅游发展的困境和趋势,并对河南省体育旅游的发展进行对策研究,以期为河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旅游;旅游资源;河南省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产业链视角下河南体育资源旅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公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它一方面可以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场地,另一方面能够改善人居环境,净化清新空气。景观小品作为公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有利于吸引人群,传播地域文化,提高公园品位,丰富艺术设计手法。在进行公园建设的过程中,景观小品类型不断地更新并飞速增长着,不仅丰富了公园景观的内容与形式,也极大促进了景观行业的发展。针对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小品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要想让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相适应,就需要针对社会发展状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与改善,让城市建设符合人们的发展需求。新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十分重要,为此,在新的发展背景下,相关部门对人们的社会需求和相关的环境变化要予以高度重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从而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基于此,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
近年来济南南部山区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发展迅猛,但绝大多数是从农家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游客需求的不断提升,解决产品品质整体提升问题迫在眉睫.乡村旅游景观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其规划设计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对济南南部山区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探索,对推动其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