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钢琴教育的规律,掌握相关理论体系及新的进展,是摆在钢琴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尤其在教学實践及理论研究基础上,寻找一种实用的容易操作的教学方法更具实际意义。在实践总结和借鉴前人经验基础上,在教学理论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因材施教 个别课 集体课 节奏 速度 音乐素质
钢琴教学中应把握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我接触了各种年龄段的不同学生,发现对其教学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幼儿钢琴教学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长都开始让自己心爱的孩子学弹钢琴。由于幼儿的教学方法与辅导方法与青少年有较大差别,更不同于成人,所以往往教师和家长满腔热情地教学和辅导,而效果却又不那么理想。
1、孩子初学阶段的上课方式
五到七岁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平均只有十五分钟,年龄稍小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更短。只有充分利用孩子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轮换、变换教学的内容和上课的形式,并及时休息,才能让孩子减轻疲劳度,集中精力学习。对于学琴已有一定程度,养成一定学习习惯的孩子,可以上课时间略长,要求他约束自己专心听讲,逐渐锻炼其毅力和增强意志。但发现孩子确定因疲劳而不集中了,则需及时休息,使紧张的大脑松驰下来,否则会由于过度疲劳而损伤大脑的细胞,再说,在疲劳的状态下上课也是徒劳的,可以采用下面的几种方式上课。
a.个别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
钢琴教学一般都是个别上课,但对于年龄幼小的初学的、程度相仿的及弹四手联弹的学生,也可以配合一定的集体课。特别是初学认谱和刚刚开始弹琴的孩子,教师对他们每个人要讲的课差别不大,而几个孩子在一起上课就容易消除拘束感,增加勇气,激发情绪,积极开动脑筋。他们举手回答问题,轮流上琴弹奏,一起玩音乐游戏,一起猜音乐谜语,轮唤着当“小老师”去帮助别人……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使孩子们去掌握应有的知识。
B、个别课要动静结合的方式:
“静”是指端端正正地坐在钢琴前弹奏,“动”是指离开钢琴在放大的五线谱表上摆摆音符,跟着教师练练听音,或听着音乐声走走步、拍拍手、敲敲打击乐器、唱唱歌等等,这样既运用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结合,又在一节课中对孩子进行了听音、节奏、认谱和弹奏的四种训练。随着年龄的增大及程度的加深,逐渐可以增加“静”而减少“动”,而后过渡到以“静”代替“动”。
C、课堂安排要劳逸结合的方式:
教师应当固定下课时间,一般不要超过四十五分钟为好。年龄较小的孩子若坐不住,上课中间还可以稍稍歇息一下,喝口水、上上厕所或谈谈心,让孩子恢复疲劳再接着上课。继续上课时,就不再说与上课无关的话及做与上课无关的事了。这样才能使孩子养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知道学习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
一般说来,女孩子要比男孩子容易坐得住一些。教师要能根据每个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去相应地逐步延长,如开始是十分钟更换一下上课形式或休息,逐步延至十五分钟,二十分钟。即使是少数很能坐得住的孩子,至多上一小时课也一定要休息并鼓励他去玩耍,以缓和脑力,视力及肌肉的疲劳。
2、初步弹好一首乐曲的标准
完美的演奏一首乐曲是非常不容易的,它意味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把孩子当大人,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他不可能做到,会望而生畏;要求过低,又会使孩子得不到提高。因此,对于孩子只能根据其学琴的不同年龄,程度以及接受力、音乐感、技术条件的差别提出高低不同的要求。总的来说,下面几个要求是应当力争达到的:
a、在知道了乐曲的标题、作者和性质之后,要准确地读谱,完整地弹奏;
b、用良好的姿势及奏法演奏,声音基本通畅、均匀;
c、弹出乐曲的情绪,力求有表情,有对比——强弱的对比,旋律和伴奏的对比;
d、用内心歌唱带动手指弹奏,能够弹出基本的分句来;
e、节奏准确,速度基本合理。
二、青少年钢琴教学中的特殊性原则
一般说,由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接受启蒙教育的程度、内容和方法均有所不同,决定了他们的起点并不一样。加上他们事实上存在的个体音乐素质、生理条件、琴感和悟性,反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用统一的模式去实施教学是肯定行不通的。必须在兼顾普遍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特殊性,才能迅速地、针对性地找到各自的突破口,走上适合个人的成长和提高之路。
在我们分析因材施教之前必须辨别和了解学生。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综合素质怎样,教师必须心中有数,才可能决定施教的内容和方法。
一般说钢琴学生应基本具有音乐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当然不同的学生,在听觉感受性、曲调感、节奏感、对钢琴作品的领悟和理解能力等等方面,肯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青少年学生大致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1、程度高、悟性高:这些学生有着比较扎实的基本功,有较好的音乐天赋和敏锐的反应能力,是可塑之材;
2、程度低、悟性高:学生有较好的音乐天赋和敏税的反应能力,但因条件所限,接触音乐作品的量少,程度低;
3、程度虽高,但对作品的理解定位不准,规格较低;
4、程度与技能掌握不匹配,或前者高后者差,或前者低后者较好。
基于这些不同情况,教师必须在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等方面有的放矢。以我县钢琴教学为例,我们的生源多数来自业余教学,一般没有进行正规的系统训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因此在使用教材、对技术的要求及各种风格的掌握方面,只能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1]人民音乐出版社,李斐岚《幼儿钢琴教学问答》
【关键词】因材施教 个别课 集体课 节奏 速度 音乐素质
钢琴教学中应把握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我接触了各种年龄段的不同学生,发现对其教学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幼儿钢琴教学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长都开始让自己心爱的孩子学弹钢琴。由于幼儿的教学方法与辅导方法与青少年有较大差别,更不同于成人,所以往往教师和家长满腔热情地教学和辅导,而效果却又不那么理想。
1、孩子初学阶段的上课方式
五到七岁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平均只有十五分钟,年龄稍小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更短。只有充分利用孩子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轮换、变换教学的内容和上课的形式,并及时休息,才能让孩子减轻疲劳度,集中精力学习。对于学琴已有一定程度,养成一定学习习惯的孩子,可以上课时间略长,要求他约束自己专心听讲,逐渐锻炼其毅力和增强意志。但发现孩子确定因疲劳而不集中了,则需及时休息,使紧张的大脑松驰下来,否则会由于过度疲劳而损伤大脑的细胞,再说,在疲劳的状态下上课也是徒劳的,可以采用下面的几种方式上课。
a.个别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
钢琴教学一般都是个别上课,但对于年龄幼小的初学的、程度相仿的及弹四手联弹的学生,也可以配合一定的集体课。特别是初学认谱和刚刚开始弹琴的孩子,教师对他们每个人要讲的课差别不大,而几个孩子在一起上课就容易消除拘束感,增加勇气,激发情绪,积极开动脑筋。他们举手回答问题,轮流上琴弹奏,一起玩音乐游戏,一起猜音乐谜语,轮唤着当“小老师”去帮助别人……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使孩子们去掌握应有的知识。
B、个别课要动静结合的方式:
“静”是指端端正正地坐在钢琴前弹奏,“动”是指离开钢琴在放大的五线谱表上摆摆音符,跟着教师练练听音,或听着音乐声走走步、拍拍手、敲敲打击乐器、唱唱歌等等,这样既运用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结合,又在一节课中对孩子进行了听音、节奏、认谱和弹奏的四种训练。随着年龄的增大及程度的加深,逐渐可以增加“静”而减少“动”,而后过渡到以“静”代替“动”。
C、课堂安排要劳逸结合的方式:
教师应当固定下课时间,一般不要超过四十五分钟为好。年龄较小的孩子若坐不住,上课中间还可以稍稍歇息一下,喝口水、上上厕所或谈谈心,让孩子恢复疲劳再接着上课。继续上课时,就不再说与上课无关的话及做与上课无关的事了。这样才能使孩子养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知道学习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
一般说来,女孩子要比男孩子容易坐得住一些。教师要能根据每个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去相应地逐步延长,如开始是十分钟更换一下上课形式或休息,逐步延至十五分钟,二十分钟。即使是少数很能坐得住的孩子,至多上一小时课也一定要休息并鼓励他去玩耍,以缓和脑力,视力及肌肉的疲劳。
2、初步弹好一首乐曲的标准
完美的演奏一首乐曲是非常不容易的,它意味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把孩子当大人,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他不可能做到,会望而生畏;要求过低,又会使孩子得不到提高。因此,对于孩子只能根据其学琴的不同年龄,程度以及接受力、音乐感、技术条件的差别提出高低不同的要求。总的来说,下面几个要求是应当力争达到的:
a、在知道了乐曲的标题、作者和性质之后,要准确地读谱,完整地弹奏;
b、用良好的姿势及奏法演奏,声音基本通畅、均匀;
c、弹出乐曲的情绪,力求有表情,有对比——强弱的对比,旋律和伴奏的对比;
d、用内心歌唱带动手指弹奏,能够弹出基本的分句来;
e、节奏准确,速度基本合理。
二、青少年钢琴教学中的特殊性原则
一般说,由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接受启蒙教育的程度、内容和方法均有所不同,决定了他们的起点并不一样。加上他们事实上存在的个体音乐素质、生理条件、琴感和悟性,反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用统一的模式去实施教学是肯定行不通的。必须在兼顾普遍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特殊性,才能迅速地、针对性地找到各自的突破口,走上适合个人的成长和提高之路。
在我们分析因材施教之前必须辨别和了解学生。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综合素质怎样,教师必须心中有数,才可能决定施教的内容和方法。
一般说钢琴学生应基本具有音乐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当然不同的学生,在听觉感受性、曲调感、节奏感、对钢琴作品的领悟和理解能力等等方面,肯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青少年学生大致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1、程度高、悟性高:这些学生有着比较扎实的基本功,有较好的音乐天赋和敏锐的反应能力,是可塑之材;
2、程度低、悟性高:学生有较好的音乐天赋和敏税的反应能力,但因条件所限,接触音乐作品的量少,程度低;
3、程度虽高,但对作品的理解定位不准,规格较低;
4、程度与技能掌握不匹配,或前者高后者差,或前者低后者较好。
基于这些不同情况,教师必须在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等方面有的放矢。以我县钢琴教学为例,我们的生源多数来自业余教学,一般没有进行正规的系统训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因此在使用教材、对技术的要求及各种风格的掌握方面,只能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1]人民音乐出版社,李斐岚《幼儿钢琴教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