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看了2010年度《中级会计实务》考卷后,认为计算分析题第一小题“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调整表中”只给出“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不够全面。应增设“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文章结合考题阐述增设这一项目的具体原由。
[关键词]2010年度;中级会计实务;考试题;问题商榷
一、2010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计算分析题第一小题
甲公司为上市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甲公司发生的有关业务资料如下:
(1)2009年12月1日,甲公司因合同违约被乙公司告上法庭。要求甲公司赔偿违约金1000万元。至2009年12月31日,该项诉讼尚未判决,甲公司经咨询法律顾问后,认为很可能赔偿的金额为700万元。
2009年12月31日。甲公司对该项未决诉讼事项确认预计负债和营业外支出700万元,并确认了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费用为175万元。
(2)2010年3月5日,经法院判决,甲公司应赔偿乙公司违约金500万元。甲、乙公司均不再上诉。
其他相关资料:甲公司所得税汇算清缴日为2010年2月28日;2009年度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为2010年3月31日;未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求:
(1)根据法院判决结果。编制甲公司调整2009年度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会计分录。
(2)根据调整分录的相关金额,填列答题纸(卡)指定位置的表格中财务报表相关项目。(减少数以“-”表示,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二、不同的解题方法
(一)采用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方法
1.编制调整分录
(1)调整预计负债
借:预计负债 700
贷:其他应付款 500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营业外支出) 200
(2)调整所得税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所得税费用) 5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50
(3)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5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50
(4)调整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5
贷:盈余公积 15
2.调整会计报表
(二)采用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方法
1.编制调整分录
(1)调整预计负债
借:预计负债 700
贷:其他应付款 500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营业外支出) 200
(2)调整所得税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所得税费用) 5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50
(3)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5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50
(4)调整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5
贷:盈余公积 15
2.调整会计报表
三、分析比较
第一种解题方法为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法。此方法这样调税的理由是:企业因或有负债而确认了一项预计负债。由于税法规定与未决诉讼有关的损失,实际发生时才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如实可除,所以在法院尚未判决之前。企业会发生一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700万元。由于该判断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并且判决数比原预计损失数少200万元。企业可以将200万元作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转回处理。等到本年度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再将剩余的500万元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即: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本年度利润总额-500万元(转回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第二种解题方法为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法。此方法这样调税的理由是:因企业调减了报告年度的营业外支出200万元,必然会增加报告年度的利润总额200万元,自然也应增加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200万元。但由于该判决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企业无法调增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只能调增本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所以原属于报告年度的一项200万元的纳税差额只能转化为报告年度的一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企业在计算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时,除了要转回一项报告年度发生的可抵扣转时性差异700元外,同时也要转回一项报告年度确认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00万元。即: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本年度利润总额-700万元(转回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00万元(转回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经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除了是否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不同外,两种方法下对其他项目的调整金额以及对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最终计算结果完全一致。为此。笔者认为应在考题中“财务报告相关项目调整表”给出“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的基础上。再增设“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更能满足不同解题思路考生的答题需要。也不至于让采用第二种解题方法的考生在此次考试中因找不到”递延所得税负债”调整项目而感到遗憾。
[关键词]2010年度;中级会计实务;考试题;问题商榷
一、2010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计算分析题第一小题
甲公司为上市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甲公司发生的有关业务资料如下:
(1)2009年12月1日,甲公司因合同违约被乙公司告上法庭。要求甲公司赔偿违约金1000万元。至2009年12月31日,该项诉讼尚未判决,甲公司经咨询法律顾问后,认为很可能赔偿的金额为700万元。
2009年12月31日。甲公司对该项未决诉讼事项确认预计负债和营业外支出700万元,并确认了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费用为175万元。
(2)2010年3月5日,经法院判决,甲公司应赔偿乙公司违约金500万元。甲、乙公司均不再上诉。
其他相关资料:甲公司所得税汇算清缴日为2010年2月28日;2009年度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为2010年3月31日;未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求:
(1)根据法院判决结果。编制甲公司调整2009年度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会计分录。
(2)根据调整分录的相关金额,填列答题纸(卡)指定位置的表格中财务报表相关项目。(减少数以“-”表示,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二、不同的解题方法
(一)采用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方法
1.编制调整分录
(1)调整预计负债
借:预计负债 700
贷:其他应付款 500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营业外支出) 200
(2)调整所得税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所得税费用) 5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50
(3)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5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50
(4)调整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5
贷:盈余公积 15
2.调整会计报表

(二)采用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方法
1.编制调整分录
(1)调整预计负债
借:预计负债 700
贷:其他应付款 500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营业外支出) 200
(2)调整所得税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所得税费用) 5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50
(3)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5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50
(4)调整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5
贷:盈余公积 15
2.调整会计报表

三、分析比较
第一种解题方法为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法。此方法这样调税的理由是:企业因或有负债而确认了一项预计负债。由于税法规定与未决诉讼有关的损失,实际发生时才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如实可除,所以在法院尚未判决之前。企业会发生一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700万元。由于该判断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并且判决数比原预计损失数少200万元。企业可以将200万元作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转回处理。等到本年度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再将剩余的500万元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即: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本年度利润总额-500万元(转回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第二种解题方法为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法。此方法这样调税的理由是:因企业调减了报告年度的营业外支出200万元,必然会增加报告年度的利润总额200万元,自然也应增加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200万元。但由于该判决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企业无法调增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只能调增本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所以原属于报告年度的一项200万元的纳税差额只能转化为报告年度的一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企业在计算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时,除了要转回一项报告年度发生的可抵扣转时性差异700元外,同时也要转回一项报告年度确认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00万元。即: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本年度利润总额-700万元(转回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00万元(转回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经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除了是否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不同外,两种方法下对其他项目的调整金额以及对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最终计算结果完全一致。为此。笔者认为应在考题中“财务报告相关项目调整表”给出“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的基础上。再增设“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更能满足不同解题思路考生的答题需要。也不至于让采用第二种解题方法的考生在此次考试中因找不到”递延所得税负债”调整项目而感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