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学的意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数学教学的任务。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无疑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本文对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较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观点,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谈了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当前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现状
传统的数学教育认为,数学就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观点使得在数学教育中往往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轻视实践应用能力,轻视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只会解题而不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极为普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应用意识,动手能力差。长此以往,将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轨的现状。而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对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以后的学习、工作甚至生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来源于生活。作为数学的教育者和学习者,能恢复数学本来的面目,让数学返璞归真,回归真实自然的生活,服务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最终的理想和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从生产、生活中提出问题的意识,有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而,数学的本质决定了学习数学必须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应用能力。
其次,重视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与应用意识的培养既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新课程的显著特点。数学知识的应用是近几年数学教改的热点,各版本高中数学教材几乎都把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编写的始终。如由“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引入对数函数;由周期现象引入三角函数;并且在每章后面都开设有阅读欣赏等研究性课题,如函数中的阅读材料“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解析”和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等,这些都是为了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应用能力。
此外,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数学作为各学科的基础,在时代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它正日益转化为人们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数学的社会化功能已反映出对数学应用的迫切需求。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为了更加深化人们的认识和有效地指导人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站在新的数学教育的角度审视如何加强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三、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途径
1.理论联系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能够善于引导学生在身边去发现数学、寻找数学,将使学生能切身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所发挥的价值。如讲对称图形时,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中,寻找对称图形:建筑、服装、公路、桥梁……甚至连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是对称图形。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美,体会到数学使我们的生活色彩斑斓,将极大地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应用数学的欲望。
2.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在教学中选编应用性强的数学问题,能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能够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针对现行教材中实际应用问题少的现状,酌情选编一些数学应用问题,将例题、练习或作业加以充实。在选编应用性数学例题时,应注意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与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符合,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商品经济和生产实践中有大量实际问题,如造价(成本)最低、利润最大问题;细胞分裂、人口增长问题;银行存、贷利率问题;工程测绘、建筑施工问题;机械的加工设计问题等等。在解答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逐步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这样就使学生在巩固了数学知识的同时,又受到了建模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3.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例如,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厂参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座谈,了解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的组织、商品的销售情况,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成本、产值、利润、生产费用、税率等概念的意义;组织学生测量山高、塔高、土地面积、容器容积等,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理解俯角、仰角、面积、容积等概念。通过参观学习、亲手操作,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用数学的快乐。
一、当前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现状
传统的数学教育认为,数学就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观点使得在数学教育中往往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轻视实践应用能力,轻视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只会解题而不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极为普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应用意识,动手能力差。长此以往,将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轨的现状。而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对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以后的学习、工作甚至生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来源于生活。作为数学的教育者和学习者,能恢复数学本来的面目,让数学返璞归真,回归真实自然的生活,服务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最终的理想和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从生产、生活中提出问题的意识,有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而,数学的本质决定了学习数学必须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应用能力。
其次,重视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与应用意识的培养既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新课程的显著特点。数学知识的应用是近几年数学教改的热点,各版本高中数学教材几乎都把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编写的始终。如由“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引入对数函数;由周期现象引入三角函数;并且在每章后面都开设有阅读欣赏等研究性课题,如函数中的阅读材料“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解析”和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等,这些都是为了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应用能力。
此外,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数学作为各学科的基础,在时代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它正日益转化为人们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数学的社会化功能已反映出对数学应用的迫切需求。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为了更加深化人们的认识和有效地指导人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站在新的数学教育的角度审视如何加强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三、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途径
1.理论联系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能够善于引导学生在身边去发现数学、寻找数学,将使学生能切身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所发挥的价值。如讲对称图形时,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中,寻找对称图形:建筑、服装、公路、桥梁……甚至连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是对称图形。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美,体会到数学使我们的生活色彩斑斓,将极大地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应用数学的欲望。
2.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在教学中选编应用性强的数学问题,能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能够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针对现行教材中实际应用问题少的现状,酌情选编一些数学应用问题,将例题、练习或作业加以充实。在选编应用性数学例题时,应注意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与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符合,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商品经济和生产实践中有大量实际问题,如造价(成本)最低、利润最大问题;细胞分裂、人口增长问题;银行存、贷利率问题;工程测绘、建筑施工问题;机械的加工设计问题等等。在解答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逐步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这样就使学生在巩固了数学知识的同时,又受到了建模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3.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例如,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厂参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座谈,了解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的组织、商品的销售情况,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成本、产值、利润、生产费用、税率等概念的意义;组织学生测量山高、塔高、土地面积、容器容积等,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理解俯角、仰角、面积、容积等概念。通过参观学习、亲手操作,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用数学的快乐。